龍泉古鎮博物館集群 讓歷史文化遺產「開口說話」

昆明信息港 發佈 2020-01-02T11:23:20+00:00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等一批抗戰文化遺存。「2017年出台的《盤龍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三年行動計劃》里,就提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王家大院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全媒體記者徐婕)在龍泉古鎮探索博物館集群建設,借文物古建向遊客講述文化名人的昆明故事;爭分奪秒收集西南聯大口述歷史,留存正在慢慢消失的歷史足音;用短視頻等「網紅」手段展示非遺傳承人,讓「土文化」發出強勁的潮流之聲……

近年來,盤龍區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方式,努力實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 (1)

龍泉古鎮博物館集群初現形態

文物不會說話,但裡面蘊藏的精神是「活的」,一旦得到合理的活化利用,文物就能「開口說話」。

歷史上的西南聯大,留給昆明的除了多位熠熠生輝的文化名人,還有他們曾經居住過的舊居。其中,在北市區林立的高樓中,就散落著梁思成、林徽因舊居,聞一多、朱自清舊居,嚴濟慈、蔡希陶舊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含馮友蘭舊居)等一批抗戰文化遺存。因為產權問題,這些珍貴文物只能保護,難以實現對公眾開放。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 (2)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 (3)

為解決這一文物界的普遍難題,2018年開始,盤龍區實施了「龍泉古鎮文物保護利用暨博物館集群建設」:政府主導聞一多紀念館、昆明抗戰文化名人紀念館、梁思成林徽因紀念館等重要館設的建設,配合社會力量,以「公助民辦」的方式建設中小型特色博物館,利用文物保護利用推進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建設。

「2017年出台的《盤龍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三年行動計劃》里,就提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經過近3年的努力,這種探索在2019年的龍泉古鎮博物館集群建設中已初現成效。」盤龍區副區長成鋼告訴記者。

採訪聞一多兒子聞立雕(右二)

在盤龍區文物管理所所長田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龍泉古鎮看到,這裡已經顯現出博物館集群的形態:聞一多公園已全面建設完成,園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聞一多朱自清舊居也已完成文物場景復原,並對公眾開放;在登記文物晉氏宅院內舉辦的「1938年的龍頭街」專題展覽,獲得社會好評。博物館集群的核心主館是聞一多紀念館,目前已全面完成工程建設,內部陳列布展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預計很快將對市民開放。龍頭街115號民居產權已收歸國有,正引入社會力量抓緊建設「昆明傳統民居建築文化藝術館」。建成後,藝術館除展出雲南及昆明地區各時期建築式樣及考古資料,還將分類實物展出古建築圖紙、古建築部件、建造器具、油漆工藝及原料等,同時還設立了體驗館,讓參觀者互動體驗。

梁家後人

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搶救行動

如果說要讓古建築等文物「發聲」,可以慢慢探索、慢慢實踐的話,想要獲得另一種聲音,就必須爭分奪秒,那就是口述歷史。

「西南聯大時期的口述歷史整理和名人後代的尋訪工作,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行動。」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李亞婕說。

2018年10月,李亞婕帶領盤龍區文物管理所的專業人員從昆明出發,尋訪西南聯大時期在龍泉古鎮居住過的名人後人,馬不停蹄地走遍湖北、江蘇、四川等地,尋訪到了聞一多的後人聞立雕、聞立鵬、聞銘,朱自清的孫子朱小濤,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外孫女於葵等人。通過走訪交談,收穫了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資料及信息,拍攝了大量影像資料。這些不但是對歷史文化的重溯,更是對珍貴歷史文化記憶的搶救性保護。

龍頭街古建築里的木雕

2019年,結合這些口述歷史及龍泉古鎮相關文物史料,《龍頭街的守望者》、《在昆明發現史語所》和《梁林》3本書籍結集出版,並通過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推出「尋找龍泉記憶守望者」專題,將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向公眾呈現,獲得如潮好評,該項目也入選了新浪微博2019「政務微博優秀案例」。

梁思成林徽因舊居

「名匠」成為盤龍文旅新名片

「南弓,一項冷門卻極富魅力的老手藝,一把弓的製作需要200多道工序,1000多個日夜......」介紹南弓非遺傳承人段美山的專題,出現在盤龍區文旅局推出的「盤龍文旅新名片•名匠」系列中,獲得了近4萬人次的點擊量,而這樣的點擊量是常態。

2019年,通過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推薦申報和第六批區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盤龍區已累計擁有60個非遺項目,58個省、市、區級傳承人。

林徽因和孩子們

「堅持創新發展,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盤龍區文旅局副局長李亞婕介紹,為擴大這些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影響力,盤龍區非遺文化保護中心對傳播和宣傳方式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嘗試。利用新媒體,推出了「盤龍文旅新名片•名匠」系列專題,打造出系列盤龍非遺「紅人」。通過聚焦南弓射藝、雲南評書、剪紙傳拓、滇劇、微雕、昆明烤鴨等十餘位非遺傳承人,收穫了一票忠實「非遺」鐵粉,也獲得了受眾的好評。

另一方面,盤龍區還把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元素融入旅遊產品的開發里,一批非遺研學基地及以非遺展示體驗為內容的創意集市在盤龍區落地,「我在盤龍找文物」等研學線路受到市民歡迎,2019年5月18日才對公眾免費開放的文朱舊居和晉氏宅院已累計接待上萬名參觀者。每年的各種廟會、城市形象展示、長水機場窗口活動中,盤龍區剪紙、泥塑、南弓、滇式風箏等非遺項目和產品都是「最昆明」的風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

連結:

盤龍區文化遺產保護2019大事記

完成龍頭街115號民居、陸子安宅院、文明街11號歐式宅院等多處文物修繕工程。

龍頭街片區恆大地塊王家大院、114號傳統民居等7項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方案專家論證。

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和各類文物安全專項檢查20餘次。

提升了一批文物保護級別,成功將賽典赤•贍思丁墓升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震莊歷史建築群、聞一多朱自清舊居、嚴濟慈蔡希陶舊居等3項文物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霖雨橋、谷昌壩等5項文物申報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設非遺傳習館10個,傳習基地4個,建立非遺影音圖文全媒體資源庫,編輯出版了《盤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展搶救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收集整理昆明曲劇的錄音錄像資料300份。

開設包含剪紙、麵塑、雲南評書、南弓射藝、嗚嘟、滇劇等多種非遺項目的「非遺進校園」特色課程240課時,覆蓋學生216000人次。

非遺工作進社區緊鑼密鼓地開展,通過對水源區農民的非遺技藝培訓,滇式風箏、剪紙、評書等非遺項目在文化扶貧領域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