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什麼能治病?中藥治病的原理,藥的偏性對應病的偏性

崆峒養生匯 發佈 2020-01-19T11:49:27+00:00

內經言「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天人相應,中藥取自天地之氣味通於人,人們得病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自然界的寒暑劇變和社會環境的惡劣影響,打破了體內平衡,從而引發人體出現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體不適。

內經言「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天人相應,中藥取自天地之氣味通於人,人們得病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自然界的寒暑劇變和社會環境的惡劣影響,打破了體內平衡,從而引發人體出現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體不適。中藥是怎麼治病的呢,就是是通過四氣五味,平衡人體陰陽不足。



天人同氣,都有「寒、涼、溫、熱」


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通過產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來保持體溫的恆定,否則就會生病。當內外界因素擾亂人體內在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後,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往往也會進一步遭到破壞,如果產熱多於散熱,那就會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熱症,而如果散熱多於產熱,那又會出現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對寒、涼、溫、熱「四氣」所造成的寒證和熱證,應對的原則就是


「熱症涼之,寒症溫之,熱病寒之,寒病熱之」。


令人類幸運的是,中藥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涼溫熱之「四氣」,這正好可以用來糾正疾病狀態下人體的寒涼溫熱的失衡。寒涼藥、用來治熱證;溫熱藥、用來治療寒證。比如對於寒邪侵犯人體、凝固血液導致的血瘀和熱邪侵犯人體、煎熬血液導致的血瘀,在選用活血化瘀藥時就需要考慮藥物所具有的寒熱性能。對於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選擇性能溫熱的活血藥,如紅花、桂枝、艾葉等;對於熱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選擇性能寒涼的活血藥,如赤芍、丹皮、丹參等。中藥的寒、熱、溫、涼的四氣,正是醫治人體寒熱失調的內在依據!



酸苦甘辛咸,五味歸屬五臟


人是一種雜食動物,湊巧的是人體的五臟,喜歡自然界裡的五味,這就給我們養生和治病提供了捷徑,肝喜歡酸味,心喜歡苦味,脾喜歡甘味,肺喜歡辛味,腎喜歡鹹味,五味和五臟的這種對應關係,古人們稱之為「歸經」。


「歸」,是歸屬、專任的意思,「經」,就是指人體的經絡和它所屬的臟腑。「歸經」也就是指不同的藥物能對某一經絡及其所屬的臟腑起到特殊的治療作用,這是中醫的一大發明創造,牢記五味入五臟的關係,對治療疾病有很大的幫助。中藥能起到治療疾病作用的關鍵,不僅在於中藥所具有的自然四氣特性上的補偏,而且還在於中草藥所具有的歸經特性,使得藥物四氣的能量可以直接通達標的。


辛味可以入肺、酸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鹹味可以入腎等,這是何等的奇妙。辛味可以發散、酸味可以收斂、甘味可以補中、苦味可以瀉火、鹹味可以軟堅,這又是何等的神奇。如果忽略了這些自然特性,我們就不可能從本質上去認識和理解中藥的作用,甚至會出現很多的偏差。


比如說牡蠣這味藥,其主要成分無非就是碳酸鈣,從藥理上研究除了能中和胃酸外沒有任何作用,中醫卻認為牡蠣具有益陰潛陽、軟堅散結、鎮驚安神、收斂固脫的作用。這些能在實驗室中發現嗎?不能!這些作用有效嗎?臨床證實非常有效!那中醫是如何發現這些作用的?那就是通過對藥物自然特性的認識!中醫認為牡蠣生於水中,具有陰寒之氣,所以能益陰潛陽;牡蠣質地重墜,所以能鎮驚安神;牡蠣味咸而澀口,所以能軟堅散結、收斂固脫。正是因為古人注意到了藥物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以及這個特性對人體內在平衡的作用,才有了今天豐富多彩、療效確切的中藥。


升降沉浮,氣機主宰萬物


人是一種氣機動物,中醫中藥就是根據氣機原理治病的。人體五臟六腑上下分布,各臟腑在氣機所引導下處於動態平衡中:腎在最下面,腎是水中有火,就像汽車電瓶,有正負電。水是腎陰,火是腎陽,火性向上,腎火向上走,使脾土溫暖,脾把胃吸收的營養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質,發送到全身各處。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營養要送到上面的肺臟,與吸入空氣中的精微物質結合,再由肺向全身輸布。腎中的水,水生木,肝之木氣在水的滋養下得到營養,生髮了,氣也往上升。隨脾土之氣上升,中醫有「肝隨脾升,膽隨胃降」的說法。


所以,身體上升的腑臟有病,則應考慮肝脾之氣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氣。肝氣隨著肝脾升到了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臟屬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於有肺臟的存在,心火被帶向下行。肺屬金,主肅降,氣機就開始往下降,一直降到腎中去,溫暖腎水,使得腎水不至於寒。而腎水隨著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達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於過熱,這就叫著「水火既濟」。


如果下降的過程被破壞,那麼心火就無法下降,就會上面熱,不能交於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惡熱的,熱,心就會有病,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而下寒就會腹冷,下肢涼等。在肺金下降的同時,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氣就下降。脾為己土屬陰,胃為戊土屬陽,陽要下降,陰要上承。在胃氣下降的同時,膽氣也隨著下降,膽汁下入十二指腸隨胃物下行,順應「膽隨胃降」之說。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氣不下行,不下行就會上逆,膽汁會反流,這是氣機逆行的結果。脾土、肝氣隨著腎氣而上升,心氣、胃氣和膽氣隨著肺氣而下降,這是一個腎水在心火的照耀下變汽升騰,經脾、肝、心至肺,肺是冷的,汽遇冷變水,經胃、膽、腸又回到腎的氣機運轉模式。人體的這一氣機模式,很像自然界裡的海水,在陽光的照耀下變汽升騰,變雲吹向高山,遇冷變雨飄落地面,流經千條河流最後又匯入大海,真可謂人法地呀。


中藥也有升降沉浮的特性


中藥為什麼會具有這個升浮或沉降的特性呢?我們還是要從中藥所蘊含的自然特性上去尋找答案。利用中藥的升降沉浮的特性,調節人體出現的升降沉浮的紊亂,是中醫中藥治病的又一方式。辛能散,酸能收,苦能瀉,甘能補,咸能軟,另外還有淡味能滲濕。


這六種味道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對人體能起到興奮、增強作用,如辛味的發散、甘味的補益、淡味的滲濕等,這類藥體現出來的特性就是升浮;另一類對人體能起到抑制、減弱作用,如酸味的收斂、苦味的瀉火以及鹹味的瀉下軟堅等,這類藥體現出來的特性就是沉降。具有升浮特性的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趨向性。所以能起到提昇陽氣、發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內的趨向性,所以能起到潛陽降逆、鎮驚瀉火、滲濕利尿、瀉下通便等作用。中藥的四氣、五味與人體的偏性相遇,就會產生中合,克服了人體的偏性,使人體恢復了正常,這就是李時珍所說的「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


另外藥物的質地不同特性也不同,質地輕的藥物(如植物的花、葉)往往具有升浮的特性,而質地重的藥物(如礦物類,甲殼類,果實)往往具有沉降的特性。藥物的這個輕浮重降的特性,對臨床用藥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比如說治療頭面、肌表、上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選擇質地輕揚的藥物,利用它升浮的特性,使藥物能上趨外達,以發揮良好的作用。中醫有句話叫「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再比如治療腰腹、下肢、下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選擇質地重墜的藥物,利用它沉降的特性使藥物能下沉潛鎮,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中醫有句話叫「治下焦如權(秤陀),非重不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藥的配伍是有原則的


補中益氣湯是補氣藥的典型方


補中益氣湯是補氣藥的典型方了,其主要成分是黃芪、黨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主治氣虛下陷(氣不足而導致的上升運動不足)導致的食少納差、大便稀溏、臟腑下垂、眩暈乏力、勞熱神疲、脫肛等症。這個組合的巧妙之處在於以黃芪、黨參、白朮、甘草等補氣藥為根本。補充人體虧損的氣,然後又加入了柴胡、升麻兩味升浮藥,使整個藥方產生一種升浮的動力,促進和加強了氣的上升運動,因此可以治療氣虛下陷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果去掉柴胡和升麻,全方的升浮作用就會下降或消失,對氣陷的治療效果也就會下降。


鎮肝熄風湯是降氣藥的經典


鎮肝熄風湯是降氣藥的經典,它的主要成分是生白芍、天冬、玄參、茵陳、甘草、川楝子、麥芽、龜板、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牛膝,主治氣血上逆頭部(氣的上升運動太強)而引起的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以及中風手足不遂、口角歪斜、語言謇澀等症。這個方子運用大量的質地重墜的藥物,如龜板、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等,使整個藥方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沉降效果,更妙的是加入了牛膝這味特殊的沉降藥。金元時期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稱「牛膝能引諸藥下行」,所以在牛膝的引導下,更增強了鎮肝熄風湯的沉降效果,從而可以迅速改善氣血上升過度而引起的諸般疾病,行文至此,您能說中醫中藥不科學嗎?世界上還有哪家醫藥能如此精細?


中藥不是藥,是氣、味糾偏的過程


有些人說中藥不是藥。認識中藥不能只盯在幾個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氣、五味以及歸經,這樣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藥,真正發揮中藥神奇的功效。如果按某些所謂現代科學的方法對中藥進行研究,有些人甚至用西醫的標準衡量中藥,化驗中藥成份,那就曲解了中藥。其實中藥治病靠的是氣和味這種特性,而不是靠中藥的成份直接治病。


比如,有一次我上火了牙疼,到醫院說牙床發炎了吃消炎藥,不管事兒還疼,還疼?拔牙!我捨不得拔,回家了,我老父親說多喝涼白開就好啦,我就猛喝,過了一天牙真的不疼了,炎也消了。你說白開水是藥嗎?是藥!那藥店有賣白開水嗎?你化驗它不就是h2o嗎?有什麼藥性?不是藥!那你上火怎麼一多喝白開水就好了呢?不是藥!那你不上火時一多喝白開水就水中毒了呢?


中藥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所服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沒有中醫理論的指導,這些植物動物和礦物確實不是藥。在中藥里有一副藥叫「人中黃」,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本草備要》記述:


「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你看,在中醫理論下「人中黃」就是一副好藥,然而離開中醫理論它是什麼?就是一灘「屎」!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呢?


我們知道,中藥所用的藥物,大多來自於天然的動、植物及礦物,這些藥物都是在自然環境中孕育產生的,它們在和自然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綜合因素對抗、適應的過程中,勢必會形成一種能對抗和適應外界因素的物質,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藥物,它體內所產生的物質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物質能對人體的內在平衡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就構成了中藥變化萬千的作用和功效。


生長在炎熱乾旱地帶的植物(如蘆薈、仙人掌等),往往會在體內產生具有清涼滋潤特性的物質,用以對抗外界的炎熱和乾旱,這種具有清涼滋潤特性的物質,對人體內在平衡的影響就是抑制人體新陳代謝、減緩臟腑的活動、減慢血液循環等,所以可以用來治療人體機能亢進而引起的火熱病。


生長在高寒地帶的植物(如雪蓮、人參等),往往會產生具有溫熱特性的物質來對抗外界的寒冷,這種具有溫熱特性的物質,對人體內在平衡的影響就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臟腑活動、加快血液循環等,所以可以用來治療人體機能衰退而引起的虛寒病。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藥物的自然特性其實就是藥物在和自然因素相適應和對抗的過程中產生的某種物質的具體體現,這種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信賴它、肯定它,並在疾病的治療中大膽地使用它,這是唯物主義的體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