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相互制衡:曹魏克制東吳,東吳克制蜀漢,蜀漢克制曹魏

流雲天下 發佈 2020-01-19T12:01:59+00:00

不過願望雖好,現實卻很殘酷,從209年開始到234年,孫權親自率大軍發動了四次合肥之戰,結果無一勝績,其中第二次更是差點被張遼活捉,第三次和第四次接連敗在滿寵之手,坊間甚至有孫十萬、張八百和滿數十的說法,以至於孫權一生都懼怕張遼,222年曹丕三路伐吳之時張遼和曹休兵出洞口,孫權為

吳蜀魏三國相互制衡保持著一個相對平衡,大體來說曹魏克制東吳,孫權幾次攻打合肥都被揍了回來;東吳克制蜀漢,襄樊之戰關羽丟了荊州,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無數倉皇逃回白帝城;而蜀漢則克制曹魏,漢中之戰劉備生生的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襄樊之戰前期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甚至一度想遷都。

如果說東吳的剋星是張遼和滿寵,蜀漢的剋星是呂蒙和陸遜,那麼曹魏的剋星是誰?

孫權雖立足江東,但是西大門荊州在劉備手中,北大門合肥在曹操手中,這也是孫權即使背盟也要襲取荊州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孫權幾次興兵大舉攻打合肥的原因所在,守江必守淮,光有長江天險對江東來說還是不安全的,只有拿下合肥把防線向北推進到淮河流域從而拓展江東的戰略縱深,江東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不過願望雖好,現實卻很殘酷,從209年開始到234年,孫權親自率大軍發動了四次合肥之戰,結果無一勝績,其中第二次更是差點被張遼活捉,第三次和第四次接連敗在滿寵之手,坊間甚至有孫十萬、張八百和滿數十的說法,以至於孫權一生都懼怕張遼,222年曹丕三路伐吳之時張遼和曹休兵出洞口,孫權為此還特意寫信給東線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可見孫權對張遼的忌憚之心,說張遼和滿寵是東吳的剋星一點都不為過。

蜀漢的剋星一是呂蒙,二是陸遜: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拿下荊南四郡,210年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215年孫劉雙方平分荊州,219年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自此劉備占據一個半州二十餘郡,實力達到了頂峰。

不過隨著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並擒殺了關羽之後,劉備丟失了荊州又在夷陵之戰遭遇大敗,蜀漢實力一落千丈,東吳第三任大都督呂蒙是蜀漢的第一個剋星。

陸遜是第二個剋星,而且還是對蜀漢造成傷害最大的剋星,222年的夷陵之戰,劉備至少損失了數萬兵馬,十餘名大將或死或投降,劉備打算重點培養的中生代大將除了少數幾人逃脫之外,其餘差點被陸遜團滅,劉備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實力一朝葬送於陸遜之手,《三國志》作者陳壽甚至點評:「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

既然蜀漢克制曹魏,那麼曹魏的剋星是誰?

第一個是關羽:209年南郡之戰期間的絕北道之戰中,關羽一人擋住了徐晃、樂進、文聘、李通等人對困守江陵的曹仁的支援,為周瑜最終贏得南郡之戰立下大功。

211年劉備入川,213年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也入川支援劉備,荊州就只剩下關羽一人鎮守,219年關羽提兵北上發動襄樊之戰,圍困曹仁於樊城並水淹七軍迫降于禁和他的三萬兵馬,一時之間天下震動,以當時的情形來看,如果不是孫權暗中和曹操媾和偷襲荊州,使得關羽被迫回師的話,關羽至少能拿下襄陽郡和南鄉郡,甚至拿下南陽郡也有可能。

第二個是魏延:219年劉備拿下漢中後以當時名氣並不大、地位並不高的魏延出任漢中太守,蜀漢有四大鎮戍都督,其中漢中都督最為重要,魏延推行禦敵於國門之外和寸土必爭的防守策略力保漢中不失。

230年曹真、司馬懿、張郃三路大軍伐蜀,魏延和吳懿率偏師深入隴右,以少勝多大敗曹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剌史郭淮,取得了陽溪之戰的大捷,並以此軍功受封為蜀漢含金量最高的南鄭侯。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延和高翔、吳班等人再次大敗魏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魏延對曹魏作戰罕有敗績,算得上是曹魏的剋星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