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發作起來就像孫悟空中了緊箍咒一般,中醫推拿該如何調理呢?

推拿手法 發佈 2020-01-02T13:30:29+00:00

頭痛是以頭、面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見於各種急、慢性疾患中,這大概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歷。總之,發病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們接診時,先通過各種檢查手段排除顱內和脊椎器質性病變等可能後,再辯證用藥和推拿、正脊,否則,誤診、誤治的後果非常嚴重。

  頭痛是以頭、面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見於各種急、慢性疾患中,這大概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歷。頭痛的病因很複雜,頭、面、頸部任何組織或器官的異常都可能引發,西醫有頭痛、偏頭痛、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分類,多以對症調理為主;中醫分少陽頭痛、陽明頭痛、氣虛頭痛、瘀血頭痛等,以我們的經驗來看,調理頭痛的關鍵是從各種紛亂的問題中抓住主症、辯證審因,才能有的放矢。

  現代研究認為,頭痛的原因主要有:大腦基底動脈環及其主要分支的牽拉;顱內及顱外血管的擴張或痙攣;血管和顱內、外結構的炎症;頭皮與頸部肌肉的持久收縮;顱內壓的改變;副鼻竇、眼眶、耳朵與牙齒髓腔內壓力的改變;對含有痛覺纖維神經的直接壓迫與牽拉。總之,發病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們接診時,先通過各種檢查手段排除顱內和脊椎器質性病變等可能後,再辯證用藥和推拿、正脊,否則,誤診、誤治的後果非常嚴重。



  引發頭痛(指原因不明的神經性頭痛、功能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等)的原因我們從推拿角度歸結為頸椎錯骨縫,並以此為依據進行整復、推拿,其療效之佳往往出人意料。古老中醫學對頭痛的認識有「頭風」、「腦風」等記載。《證治準繩》說:「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觸復發也。」

  前額、眼部或頭頂部疼痛的,以頸椎1、2,甚至是頸椎1~4的錯動多見。在X線片張口位下,可見環齒間距的左右不對稱現象,側位片則顯示寰椎的後部接近枕下,患者多有習慣性下頦翹起的不良姿勢。前額及眼部屬於三叉神經支配區,三叉神經感覺核是脊髓后角的直接延續,其脊髓束位於第2頸髓之上,當寰枕關節或寰樞關節錯動時,可刺激到三叉神經的脊髓束,三叉神經又較頸神經更具敏感性,所以,調理此症型的頭痛較為困難,這時一定要配合適當的頭、頸部功能鍛鍊法。

  偏側頭痛或枕部麻痛的,以頸2~4的錯動多見,錯動旁多有小範圍的腫脹和壓痛區。頸神經叢是由頸1~4的頸神經組成,除屬於純運動神經的枕下神經外,大部分均含有感覺纖維。耳大神經及枕小神經分布於耳區皮膚及枕部,枕大神經及第三枕神經分布於深部頸肌,穿過頸夾肌和斜方肌腱,達上項線的枕部皮膚,若頸椎2~3錯動明顯、橫突前移,又伴風寒等外邪刺激時,會出現眩暈、噁心等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患者易呈頭頸歪斜的習慣性體位。



  跳痛、灼痛為主要表現的血管性頭痛,以頸椎1~4的錯動多見,錯動周圍可有明顯的肌緊張和壓痛點。交感神經的頸上節、頸中節及頸下節(星狀神經節)又緊附於頸椎橫突的前方,頸部軟組織的緊張和錯動可使橫突周圍的交感神經受到明顯刺激;鉤椎關節的錯動,容易使含有交感神經纖維的竇椎神經受損,進而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或抑制,使頭、腦、頸部血管的舒縮功能發生障礙,產生灼痛或血管性跳痛,有時可伴有眩暈和血壓的不正常。

  推拿手法:

  患者坐位。醫者站其後方,在頭頂部用五指拿法,至頸項部時,改用拇指與併攏之食、中指指面用力的三指拿法,沿頸椎棘突和橫突兩旁,拿、捏至大椎穴的兩側,手法操作可重複3遍。當拿、捏至腫脹、壓痛點,手法的持續時間可稍延長。還可以配合適當配合揉捏風府、風池和撥天柱的手法。

  頭面、頸項部操作時,取穴:橋弓、印堂、髮際、太陽、上關、下關、醫風、百會、風池、風府、頭維、攢竹穴等。



  其後選用抬頭搖正法、定位搖正法等手法整復頸椎的錯動部分。每整復一處錯動的位置,宜在此處棘突和橫突旁的痛點及肌緊張處施以拇指揉法約半分鐘。然後在肩、背、腰的緊張、脊椎錯動區施行松解和矯正手法。

  調理期間,要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顧慮、保持心身放鬆,還可以適當服用少許的止痛藥、鎮靜藥及調節神經的中、西藥物。若條件允許,應服用對症明確的中藥,以及找出患者習慣性姿勢不良原因,並糾正之,最好能進行適當的頭頸功能鍛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