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髮的故事》看辛亥革命的失敗和社會現狀

潮打的空城 發佈 2020-01-19T14:05:05+00:00

小說表面上通過是「我」與N先生的對話展開的,實際上更多的是N先生自己的獨白,通過N先生的話來表現出他對於社會的不滿和失望。而在小說中,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很多人忘卻了國慶節,由此引發了關於頭髮的一番言論。在這番言論背後,則是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真實映射。辛亥革命沒有對人民生活帶來實質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在武昌發動了起義,辛亥革命爆發。這次革命徹底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通知,迎來了資產階級共和的新篇章。但是這次革命的結果並沒有孫中山先生想像中那樣美好,中國依舊是羸弱不堪,軍閥混戰,人民生活依舊苦不堪言。

時隔九年,一九二零年的十月十日,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出現了一篇短篇小說《頭髮的故事》,它的作者就是魯迅。

小說表面上通過是「我」與N先生的對話展開的,實際上更多的是N先生自己的獨白,通過N先生的話來表現出他對於社會的不滿和失望。而在小說中,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很多人忘卻了國慶節,由此引發了關於頭髮的一番言論。在這番言論背後,則是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真實映射。

辛亥革命沒有對人民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在N先生的敘述中,他眼中的國慶節是這個樣子的:

在當時,國旗是由紅黃藍白黑無色橫條組成,被稱為五色旗。但是在N先生看來,成為了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不僅僅是他,很多國民都忘卻了紀念。他們不情願的掛上了五色旗,幾乎忘記了雙十節的存在。可見當時的國民對於這個國家已經失去了信心。

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

N先生自己也忘了紀念,因為往事不堪回首。自己曾經也是為了革命滿腔熱血的青年,身邊有很多人都為了這場革命付出了太多太多,有流血犧牲,也有入獄受刑,甚至屍骨無存。但是他們的付出並沒有被國民們記住。當初革命之時,不被他們理解,被認為是反賊,等到革命成功,他們對那些犧牲的人早已忘卻。紀念使人痛苦,N先生選擇了忘卻。

而國民們忘卻了紀念,是因為這場革命並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實質的改變。除了辮子。


辮子與革命、頭髮與國人

任何革命都會有它的形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革命總與武力密不可分。但它不僅僅會硝煙,還會有如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改變。而頭髮的改變正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

辛亥革命所帶來的改變中最為醒目的就是男人從此割掉了辮子。革命黨人認為割掉辮子是解放舊思想的一種表現,而最初還是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割掉辮子。但很少有人會去想幾百年前的先人也是不願意留這個辮子。滿清入關之後,強迫漢人學習他們的習俗,留辮。這中間也有過反抗和流血,但隨著時間推移,漢人們也逐漸忘卻了,開始留辮,並把辮子當做了新的傳統。但其實這個傳統只有不過三百年的時間,又已經成為了革命的一塊絆腳石。不得不感嘆時間的力量,將原本深惡痛絕的長辮變的理所當然。

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才是阻礙革命成功的真正原因。從辮子這件小事中就可見一斑。


而這場革命對於N先生來說,還是給他帶來了短暫的歡愉的。當初N先生留學,剪掉了辮子,便受到同學的厭惡、監督的怒火。 回到家鄉,還要忍受路人異樣的眼光和謾罵。實在忍無可忍,就只能用手杖去打。對於無知的群眾,只能使用暴力,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等到了革命之後一段時間,自己再走在路上,終於不用擔心別人的流言蜚語了。

但仔細想來,這場革命留了那麼多血,最終只換回了這樣一個結果,不得不說,很是悲哀。

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矛盾的心理

N先生自己的稜角也逐漸被磨平,在小期間,當學生前來找他,讓他剪辮子的時候,他卻放棄了。

「有一日,幾個學生忽然走到我的房裡來,說,『先生,我們要剪辮子了。』我說,『不行!』『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你怎麼說不行呢?』『犯不上,你們還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罷。』他們不說什麼,撅著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終於剪掉了。

N先生很早就剪掉了自己的辮子,但卻阻止學生去剪辮。他選擇去抗爭,但希望學生妥協。為國民的麻木不仁而憤恨,但又怕他們對現實無能為力而痛苦。這是N先生矛盾的一面,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現實:理想與逃避。

事實上這正是魯迅先生曾經的真實心態。

在《吶喊》的自序中,魯迅先生就記載了這樣一個事情:錢玄同找到魯迅,想讓他為《新青年》寫稿,魯迅先生對他說道:「如今的中國就像一間沒有窗戶的鐵屋,難以破毀的。裡面有很多熟睡的人們,都要被悶死。然而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聲嚷嚷,驚起了幾個較為清醒的人,讓他們忍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魯迅先生自己曾經就認為中國的現狀是難以改變的,不願意看到別人做犧牲,寧願自己 做「孤獨的抗爭」。這種矛盾的心理也體現出了魯迅先生和N先生高尚的品質。

領導者的不切實際、軟弱和不徹底


領導者操之過火,讓女人也去剪掉辮子,結果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改革沒有武器,工讀沒有工廠......

「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著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可見當時的社會根本就沒有平等自由可言,所謂的三民主義在當時也只是孫中山先生的美好幻想。辛亥革命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的。

當皮鞭沒有打到中國的脊樑上,中國永遠不肯改變自己的毫毛,這句話尤其入木三分。在當時的社會廣大的勞動人民雖然生活艱苦,但仍得過且過,沒有進取之心。

腹蛇一句,則是在批評某些人的沒有徹底革命下去的決心和力量而去亂掛革命者的牌子,招來了打壓。

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沒有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對於他們來說,只是頭髮發生了改變,思想和生活與之前並無二致,那些先進思想只屬於少數人。



根據魯迅先生《病後雜談之餘(三)》,N先生的遭遇就是魯迅先生自己的遭遇。魯迅先生曾留學日本,受到先進思想的洗禮和衝擊,剪掉了自己的辮子。N先生的吶喊和控訴就是他自己的真實心聲。

在他看來,頭髮的命運與中國人民的命運是相連在一起的。對於辛亥革命,他有欣喜,更多的則是失望。

頭髮的改變只是朝代的改變,並不是思想和生活的改變,人民因不痛不癢的頭髮而受苦受難。辛亥革命的成果並沒有惠及廣大人民,這是這篇小說給我最直觀的感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