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海外灘的夜景經得起濾鏡的「折磨」,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19T14:40:25+00:00

如今呈現的外灘景觀燈光中,確有很多技術上的突破:1.2公里核心段、涉及27個構建物,1.2萬套燈具全部實現了逐點聯動控制,有著模擬舞台控制的系統,「BIM智能控制系統」可以監控景觀燈光的「全生命周期」,均是全球少有。

外灘的夜景流光溢彩,景觀燈光是當之無愧的點睛之筆。

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就開始在外灘及周邊區域打造景觀燈光。多年來。外灘的經典夜景形象定格在中外遊客心中。2018年,在上海市與黃浦區兩級政府推動下,外灘景觀燈光迎來了新一輪優化。市民遊客的感受最簡單直接:優化後的外灘夜景,可供取景的完美角度變多了,經得起各色濾鏡的「折磨」。過去兩年,承擔外灘景觀燈光設計施工管理任務的黃浦區燈景所團隊始終沒有止步,不斷提升與優化外灘夜景,在細微之處做了很多外人想不到的工作。

有分寸感的美學突破

「兩年前,聽說外灘景觀燈光要優化提升,不少行業內專家都評價說『外灘的夜景水準已達到了一定的歷史高度』。的確,當時常規景觀燈光技術手段、藝術表現力在外灘已經用到一定程度了。」黃浦區燈景所成員回憶說,市區兩級政府要求外灘夜景要再上一個新台階,保持「三年國際領先,五年不落後」。我們知道,外灘夜景要進一步優化提升,唯有創新突破。

如今呈現的外灘景觀燈光中,確有很多技術上的突破:1.2公里核心段、涉及27個構建物,1.2萬套燈具全部實現了逐點聯動控制,有著模擬舞台控制的系統,「BIM智能控制系統」可以監控景觀燈光的「全生命周期」,均是全球少有。不過,在黃浦區燈景所成員看來:技術突破之外,美學上的突破更決定著外灘夜景所能達到的高度。

很多年,外灘的景觀燈光總體上以靜態燈光為主,動態變化不多;在此次優化中,讓燈光「動」起來是一個重大變化。隨著景觀照明新技術的湧現,讓燈光「動」起來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動」?「外灘的老建築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外灘夜景在遊客心目中又有著經典形象。在對外灘景觀燈光優化之初,我們就明確:突破要有,但要把握好分寸與尺度。」黃浦區燈景所成員這樣說。

為了確定外灘夜景的色調,設計師們看了很多世界名畫,最後從俄羅斯畫家艾伊瓦佐夫斯基在19世紀創作的名畫《九級浪》中汲取了靈感。據說,海上每次發生風暴總是以第九級浪頭最險惡、最可怕。《九級浪》展現的就是人們征服第九級風浪的場景:天空濃重雲霧,但透過雲層一束陽光灑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燦爛透明,給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們以光明與信心。

有人說,在優化後的外灘景觀燈光中看到了「旭日之金、皓月之白,還感受到日出、日落瞬間的亮度變化」。這就是設計師們要呈現的效果。他們用3000K色溫來模擬月光、用1800K來模擬日出,又在這些色溫區間中靈活地打造出明暗度的變化,使得外灘在保留原有氣質底蘊的同時,又展現出可見可感的活力。

真正從人的視角看外灘

前段時間,黃浦區燈景所幾位成員連著幾個晚上跑到對面的浦東濱江,從對岸眺望外灘夜景,反覆拍、反覆看,給自己的作品「挑刺」。

採訪對象提供

外灘夜景,到底給誰看的?這是設計團隊最先要解決的問題。

外灘有過很多經典的俯瞰場景,氣勢恢宏,我們戲稱這是『上帝視角』;但遊客很難從這個視角看外灘。」黃浦區燈景所成員說,所以,在這次優化之處,他們就確定:要著重研究市民遊客視角的景觀燈光。

遊客會站在哪兒,設計師們就去哪兒。外灘沿江露台有很多專業攝影攤,設計師們一家家跑、一家家觀察:為什麼攝影師在這個角度取景,不在那個角度取景?不在那個角度取景,是因為那個角度有什麼缺陷嗎?不取景的地方,就是設計師們進行「再創作」、「再彌補」的地方。設計師還一遍遍去乘坐江面上的水上巴士、馬路上的觀光巴士,詢問司機「路線怎麼走、什麼時間走」,因為在不同的位置與時間段會有著不同的燈光呈現。於是,外灘有了「人行視角」、「船行視角」等等夜景效果,市民遊客視角所及的部位被下了最多的功夫。

「以人為本」的理念處處體現。看燈人的感受被考慮到,被燈光照射到的人的感受也被考慮到。外灘老建築內能站人的陽台、露台,設計師都一個個上去過、感受過。在外灘6號內,設計師發現:坐在室內,感覺很不舒服,因為從外部射到室內天花板上的燈光有點刺眼。於是,他們為打到外灘6號的燈光增加了遮光罩、改用了交叉打光的方式。

和平飯店樓上有個觀景陽台,轉角處的地面上設置了一個光源。設計師爬上陽台後發現:幾乎每個在轉角處吸菸的客人,都會在光源上踩一腳,因為光源照射上來的光讓他們覺得不舒服。於是,設計師為光源增加了隔欄、調整了角度,讓光源不再直接打到人的身上。

談到視角,還有一個小插曲不得不提。市區聯手提升外灘景觀燈光時,曾舉辦過一場名為「臻於至善」的內部研討會,對國內外專家們發出了「英雄帖」,以非常嚴苛地標準邀請到行業大師、主力團隊、新銳設計師燈,還跨界邀請了文保專家、旅遊專家、知名攝影師與藝術家等。這場研討會不但匯集了與會者的建議,也為一個跨界設計團隊的組建打下了基礎:新組建的設計團隊不僅僅有燈光專業的設計師們,還有文保專家、旅遊專家、知名攝影師與藝術家等。

「跨界者從他們的專業視角出發,用自身背景來審視我們的作品,這是外灘景觀燈光設計中從來沒有過的。」黃浦區燈景所成員說。在對外灘老建築進行景觀燈光打造時,團隊內的文保專家會從建築之美的角度來表達他的感受、提出他的看法,給燈光專業設計師很多啟發。哪個細部應突出、細節之間應有什麼樣的過渡與變化,都被完美地展現出來。最終,呈現出來的老建築夜景受到了最多好評。不少人用「光雕」一詞來形容:以光雕琢建築,還原建築之美。

設計夜景燈也要兼顧白天的效果

外灘沿江露台(靠近福州路),去年起多了一組城市小品——造型是三把大小各異的白色大傘,好像朵朵綻放的花瓣,上面還刻著帶有外灘老建築元素的雕花。不少遊人走到這裡,會坐在傘下休憩與拍照。這組城市小品其實是為了承載燈具而設置的一組支架。

採訪對象提供

原來,城市小品對面的浦發銀行大樓的樓頂有一系列燈具。夜晚,燈具亮起,能照亮浦發銀行大樓的樓頂,遠看很是漂亮。但在這次改造中,設計師發現:這組燈具有100多套,由七七八八的支架支撐著,白天從大樓外部細看樓頂,顯得不甚美觀。

布設燈具不僅僅要考慮晚上亮燈時的效果,還要兼顧白天不亮燈時的效果。」黃浦區燈景所成員說,此次改造的燈具追求小型化、隱蔽化,做到對白天景觀的影響最小。

拿掉浦發大樓樓頂的這些燈具,是首選;但這就需要在外部設置光源。經過測算,從外灘的沿江露台位置打光到樓頂,呈現效果最好。而外灘沿江露颱風景如畫,在設置物上一直儘量「做減法」。如何能讓這組光源不成為露台上「多餘的東西」?於是,有了這組城市小品:傘的頂部承載燈具,傘下就成了遊客休憩與拍照的地方,傘的造型與細節設計又能與周圍景致完美融合。設計師還為這組城市小品起了一個浪漫的名字:「他們、他與她」,寓意市民遊客在外灘的一次邂逅。

精益求精、做到極致,貫穿於景觀燈光優化的全過程。

最初投射到江面的燈光顏色看起來有點深,設計師自己都說「看著假」,經過反覆調試,最終呈現了天池水的藍、馬爾地夫的藍。

原來1.2公里外灘核心段有約300根各種杆件,成了遊客鏡頭中「多餘的東西」,黃浦區推進「多杆合一」工程,最初杆子被減少到了110根;但設計師們還是不滿意。他們對每一根立杆反覆推敲、反覆斟酌,最後減少到102根。「真的是剩到了必須剩的程度。」黃浦區燈景所成員說。

2018年進博會召開前,優化後的外灘景觀燈光驚艷亮相,外灘夜景的視頻與圖片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內刷屏;但在黃浦區燈景所團隊看來,外灘夜景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對建築的語繪表達還可以更準確,燈具穩定性還可以再提高。」

2019年進博會召開前,外灘景觀燈光又做了持續一年的調整。「遊客可能不一定看得出來,因為有的調整隻是燈具的點位動了幾厘米、角度轉了幾度。」但在黃浦區燈景所團隊眼中,調整卻是必須的,因為「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效果」。

外灘老建築的立體感也更加強了。「老建築背後有些樓宇具有現代感,過去我們都把這些樓宇打『黑掉』,因為怕與前面的老建築在視覺上『打架』。現在我們嘗試著,用光的色差讓新老建築融合,呈現出更為立體的效果。」

如今,每天,黃浦區燈景所團隊會去查看一個個燈具的實際效果,不斷調整。「我們每個參與者都抱著「臻於完美」的態度,將優化外灘夜景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項目。」黃浦區燈景所成員說。

欄目主編:唐燁 文字編輯:唐燁 圖片編輯:邵競

本文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