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勤奮成績卻上不去?符合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法才是科學的

武小溪 發佈 2020-01-19T15:05:03+00:00

你上學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的呢?我上學那會兒,一本新的課本,到學期末的時候,上面就被劃滿了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線條。然後主要課程的話,每門課都會有一本筆記,記得工工整整。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樣勤奮地學習,成績應該還不錯。但事實上,我的成績不算很好。

你上學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的呢?我上學那會兒,一本新的課本,到學期末的時候,上面就被劃滿了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線條。然後主要課程的話,每門課都會有一本筆記,記得工工整整。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樣勤奮地學習,成績應該還不錯。但事實上,我的成績不算很好。我也一度認為自己這樣的學習方法是正確的,而自己也當得上勤奮二字。作業都按老師要求完成,一學期下來,課本也已經被翻得破破爛爛了,筆記也記了厚厚的幾大本。而我之所以成績上不去,是因為自己缺乏天分,不是一個念書的料子。

或許有很多父母上學時都有過跟我類似的經歷,或許有很多父母的孩子正經歷著這樣類似的情形。明明看上去很勤奮,書本上畫得都是各種記號,也很認真地記著筆記、看書,但知識點就是記不住,成績也上不去。

父母看著急,孩子心裡也很不好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學才能將知識真正地記住,才能將成績提上去。

我也曾深刻地體會過那種感覺,無力又無奈,在黑暗中橫衝直撞卻找不到出路,於是只能在老路上一往無前。因為那樣看起來勤奮的自己起碼也曾努力過。但最終結果卻並不一定是好的。

直到我最近讀到《認知天性》這本書,我才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像我那樣的學習方式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罷了,實質上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調動大腦,只是機械地重複勞動。那樣的重複勞動與動腦思考相比,顯然要輕鬆得多。

正如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所說的那樣:「輕鬆的學習是無效的。」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出了一種更加科學和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法,同時分析了為什麼劃線、記筆記的學習方法是沒有效果的。

今天,我就依據這本書的內容,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從三大方面來分析一下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第一方面:孩子學習看上去很勤奮,但成績就是上不去,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錯了。

第二方面:不當的學習方法容易造成錯覺和記憶扭曲。

第三方面:給學習中孩子的三條建議。

01孩子學習看上去很勤奮,但成績就是上不去,是因為他們的學習方法錯了

《認知天性》的作者一共有三位,其中兩位作者分別是亨利·羅迪格和馬克·麥克丹尼爾,他們兩人都是美國認知學家。他們原本的研究領域在記憶,但他們發現,雖然在心理領域記憶的機制已經被了解得比較透徹了,但在教育領域甚少應用。於是十年前,他們開始調查人們平常究竟使用什麼樣的方法在學習。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的學習方法無外乎反覆閱讀、在書本上劃線、在課堂上記筆記、課後溫習筆記、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記知識點、使用索引卡、創建概念圖,以及小組學習等,但其有效性卻是令人質疑的。

因為這樣的學習方法就如同在沙灘上寫字,雖然看著刻得挺深,但潮水一過,一切又都恢復了原樣。

這種學習方法的本質是希望通過重複接觸達到強化記憶、「熟能生巧」的結果。但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調查發現,重複接觸可以強化記憶的看法是錯的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恩德爾·托爾文在當時做過一項實驗:用記英語普通名詞的方法來考查人們的記憶力。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先給不知情的參與者每人一列成對的詞組,且每對詞組的第一個單詞為名詞,如「桌子—8」為一組。讓參與者將所有詞組各念6遍。

然後將這些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被告知需要記憶新的詞組,另外一組仍舊記憶舊的詞組。最後的測試結果發現,兩組人的記憶效果並沒有區別。

也就是說事先接觸對事後記憶並沒有幫助,即僅靠重複無法提高學習效果。

對孩子們來說,單純的重複閱讀,也就是劃線、記筆記、反覆閱讀筆記和書本的學習方法是沒有多少效果的,並不能帶來出色的長期記憶,更不能有效地增進學習效果。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選擇這種學習方法呢?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一直在接受這樣的教育或者耳聞目睹這樣的學習方法。

另一方面是元認知帶來的學習假象,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所謂元認知是指我們對知識掌握情況的理解。元認知好,就能準確判斷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而元認知欠佳,會讓我們自認為掌握了學習的知識,而實際上並沒有,從而帶來一種學習上的假象。

比如重複閱讀一段文字,越閱讀越流暢,如果再加上元認知欠佳,就會造成自己通過重複閱讀已經掌握了知識的假象。

畢竟能背誦課文並不意味著已經理解了它們背後的道理和要義,也不代表能將這些知識和已有知識聯繫起來。

所以在考試中,很容易想不起來關鍵概念,或者遇到新類型題目時,不知道運用哪個概念或公式去解題。

這種元認知所帶來的學習假象,一是讓孩子們不知道自己學習的薄弱之處,二是讓他們以為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有效的。

02不當的學習方法容易造成錯覺和記憶扭曲

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說過:「人們有極強的天分說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結論,同時否認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重複閱讀讓學習者能越來越流暢地閱讀某個概念、文章、知識點,讓他們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這些東西,從而更用力地去說服自己這樣的方法是正確的。

這實質上是一種錯覺,說得更準確一點,是流暢錯覺

而且,不經過真正消化的記憶,是很容易被扭曲的。記憶是被重構的,我們能記住的只有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元素,其餘的細節通常是由自己後期加工填上去的。而這樣的細節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比如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唐納德·M·湯姆森就曾遇到過類似的事件。受害者因其他事件干擾而使記憶發生扭曲,將湯姆森誤認成了案犯。

具體事件是這樣的:雪梨有一名女子在看午間新聞時被突然的敲門聲打斷。她去開門,被突然打倒,隨後遭到強姦,不省人事。女子醒來後報警,向警察描述了案犯的形貌。警察根據女子的描述展開了搜索,之後將散步中的湯姆森逮捕,因為他符合女子關於案犯的描述。

湯姆森當然不是案犯,因為他有明確的不在場證據。在案件發生時,他正在接受電視台的採訪。後來發現女子在開門之前正在看湯姆森的節目,她便將案犯的樣子錯記成了湯姆森的樣子。

人之所以會產生這些錯覺和記憶扭曲,是因為人有兩套分析機制。就是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的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和系統2是大腦中思考方式的兩套系統,是由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和理察·韋斯特率先提出的。

《思考,快與慢》中對系統1和系統2分別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

系統1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而系統2是有意識的,這部分的想法能夠權衡利弊、做出決定,並控制自我。我們通常利用系統2 來訓練系統1。

人的錯覺和記憶扭曲的發生,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用系統1來思考,而沒有使用系統2來進行控制和判斷。

比如一個小孩子看到一個陌生男人走了過去,他朝著男人喊:「爸爸。」這是因為用系統1進行思考。這個時候,媽媽對他說:「這不是你的爸爸,他只是個陌生男人。」媽媽在用系統2行事,試圖糾正孩子的系統1。

03給學習中孩子的三條建議

埃斯庫羅斯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寫道:「萬千智慧始於記憶。」

只有將學過的東西先記住,才能運用。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有用的學習方法是能將學過的知識記住並化為己用

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系統2,讓系統2來控制系統1,而不是任由系統1隨意起作用,從而儘量避免錯覺和記憶扭曲。

根據《認知天性》這本書,我總結了三條建議,希望孩子們能用更科學和符合認知規律的方法去學習。以便於孩子學到的不僅是表面的知識,還有知識背後的邏輯、道理和要義,以及與現有知識之間的聯繫。

  • 建議一:通過三個步驟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在電影《無問西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為了追尋真我,選擇了參加空軍。訓練新兵的教練跟他們說:「飛行員的生命比飛機貴重得多,因為飛機是可以被替換的,如果需要你棄機,那麼就準備好毫不猶豫地拋棄它。」

跳機時必備的技能是跳傘,所以他們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著與跳傘相關的基本動作。而這個練習的過程就是為了讓飛行員們建立跳傘的心智模型,讓知識深植入腦海中,即使遇到危機時,都能下意識地選擇正確的做法。

所謂的心智模型是指下足了功夫練習以後,就會使彼此相關的複雜理論或是連續的運動技能融合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我們可以將心智模型比喻成大腦中的一款「應用程式」。雖然看上去很簡單,隨便點幾個鍵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實際上整個過程涉及複雜的理論和運算過程。

比如開車這項技能,剛開始我們會從一些簡單的動作學起,怎麼剎車,怎麼踩油門,怎麼控制前進、倒退,怎麼換擋等,然後通過不斷的練習,我們不僅需要學會這些基本動作,還需要學會連續運用和靈活應變。一段時間以後,相關的知識技能和運動技能就會變成一套與開車相關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記住並熟練應用的技能或知識結構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

步驟一,編碼:建立心理表征

假設孩子坐在實驗室的椅子上,看著講台上的老師演示鎂燃燒的實驗是怎麼做的。這時大腦會把他感知到的東西轉化為化學與生物電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形成了一種心理表征,而這個過程就稱為編碼。同時我們將大腦中的這個新表征稱為記憶痕跡,屬於一種短時記憶。

說白了,編碼就是將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識演示一遍或講解一遍,讓孩子大腦中對這個知識形成一個印象。

步驟二,鞏固:深化心理表征

短時記憶是一種短期的、不規則的記憶。雖然很有效,但並不能在大腦中存在很長時間。如果想將記憶痕跡由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對心理表征進行鞏固。

將獲得的心理表征強化為長時記憶的過程,我們稱之為鞏固。鞏固在學習一項新技能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鞏固的過程中,大腦會複習或重新演練學到的東西,對其進行解釋,如果發現忘記的,可以通過複習進行填補,還能將新學到的知識與過去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繫。

這裡介紹幾種方法。一種我稱其為「白紙回憶法」,就是每隔一段時間,給孩子一張白紙,讓孩子將這段時間學到的知識(每門課)進行回想,並將主要知識點寫在白紙上,遇到想不起來的,事後看書進行重新記憶。

還有一種是「猶太式輔導法」。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父母不要急著讓孩子做作業,可以先空出20分鐘時間,挑一門課問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內容。當然,提問課程需要提前跟孩子商量好。孩子遇到磕巴的地方、不熟悉的地方在講完以後,就可以針對性的加大複習力度。

這個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上課時更加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更有利於孩子對學過知識的鞏固。

我上學的時候,有一個鞏固記憶很好用的方法,就是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先不急著起床,而是將前一天學習的知識或是複習過的知識再回想一遍,然後記下想不起來的地方,起床後再把這些地方進行加強複習。效果確實比單純的劃線、看筆記、閱讀書本要好得多。

步驟三,檢索:進一步加深心理表征

想要讓學習成果更加牢固可靠,我們除了鞏固外,還要想辦法在一堆舊心理表征中重新檢索新建立的心理表征,檢索還能幫助我們將新建立的心理表征與舊心理表征之間建立聯繫,以便今後能更好地回憶這些知識。

檢索在學習中可以這樣使用:在讀課本或是研究課堂筆記時,要不時停下來,不看書本或筆記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剛學過的知識里,其核心概念是什麼?哪些術語或概念是完全沒接觸過的?用自己的話應該怎麼來表述?這些概念和自己知道的知識之間有哪些聯繫?

練習檢索最有效的辦法是進行有間隔的練習

檢索的目的是為了在鞏固的基礎上再加深心理表征。而人的記憶在保持一段時間後,通常會出現遺忘。所以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練習或複習,相當於強迫自己去檢索自己的知識庫來找回相關的知識,這個過程會進一步觸發鞏固過程,強化記憶。

那麼間隔練習需要隔多久呢?《認知天性》的作者給出的建議是,當孩子出現一點兒遺忘的時候,最好就開始進行間隔練習。畢竟如果隔的時間太久,學過的知識忘得差不多了,那就要重新學習了,這是誰都不願意幹的事。

作者還提到睡眠在鞏固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作者建議兩次練習間的時間至少相隔一天是個不錯的做法。

有一個進行間隔練習的好辦法是德國科學家塞巴斯蒂安·萊特納用抽認卡發展出的間隔練習體系,稱為「萊特納盒子」。

想像自己的大腦中裝著四個文件盒,分別裝著不同等級的文件。第一個文件盒裡裝著經常出錯和忘記的知識,需要頻繁練習;第二個文件盒裡放著相對擅長的學習內容,練習次數相對第一個盒子裡的內容要少一些,以此類推。如果某個文件盒裡的學習資料在間隔練習時弄錯了或忘記了,就往前放一個文件盒,以便更頻繁地練習。

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是極具可塑性的。無論是鞏固還是檢索,尤其是檢索,都是為了讓大腦工作起來。而讓大腦工作,就能引入更多複雜的網絡,反覆運用這些網絡,就能讓大腦變得更靈活,而記憶的知識也就記得越牢固,也更能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關於「萊特納盒子」的信息,您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萊特納盒子」這五個字,搜索截圖如下所示:

  • 建議二:欲求新知,先忘舊事

我們很多人都有過學習拼音字母和英文字母的經歷,字母是同一個字母,但在拼音和英文里,分別有著不同的發音。所以很多孩子在學習了一種以後,再學另一種時容易發生混淆。

這個時候,就需要暫時先忘掉已經學會的發音,來記住正在學習的發音。這就是所謂的「欲求新知,先忘舊事。

有人可能會說了,那忘掉了不是白學了嗎?不是的,我們忘掉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找到並檢索這些知識的線索。只要記憶深刻,知識是可以在腦海中留存很長時間的。但由於檢索能力的有限性,我們可以在為新知識建立檢索的時候替換掉舊知識的線索。

比如學習拼音單詞的時候設置一個線索,而學習英語發音的時候設置另一個線索。每一個不同的知識點配上一把唯一的鑰匙,這樣需要用哪些學習資料的時候,就取用哪把鑰匙。

因為背景或線索是可以激活記憶的,猶如正確的鑰匙可以打開那把塵封已久的舊鎖。

正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在他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中描述的那樣,敘述者慨嘆自己想不起來青春年少時與叔叔、嬸嬸在法國鄉村度過的美好日子。直到有一天,一塊蘸了酸檸檬花茶的蛋糕的味道,讓過去的時光都顯現在了腦海中。

這正是因為蘸了酸檸檬花茶的蛋糕的味道這把正確的鑰匙,打開了法國鄉村生活的那把鎖。也就是潛意識在某些刺激下被重新調動的過程

建議三:學習時安排穿插不同類型的問題

舉一反三指的是在不同時機和不同環境下多次進行檢索練習,其間穿插不同的學習資料。舉一反三更有利於在不同的學習資料之間建立聯繫。

進行舉一反三的方法有兩種: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

穿插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

穿插練習是指在練習時穿插兩個以上的主題或技能。比如讓孩子練習解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時,穿插練習就是把這些圖形的面積放在一起練習,而不是先練很多遍解正方形面積,再練很多遍解三角形面積。

後者屬於集中練習。雖然穿插練習的效果要來得比集中練習慢,但經過穿插練習以後,其長時記憶的效果要更好。

多樣化練習能促進知識的活用

多樣化練習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中練習某個技能或知識。比如練習投擲籃球。多樣化練習就是人站在離籃球框不同距離的地方投擲或從不同方向進行投擲。而不是只練習定點投籃。

多樣化練習能訓練人的活學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種情境中學到的東西成功運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還比如學習一個數學概念或公式,不僅要練習一種類型的題目,還要找其他涉及到這個概念或公式的題目進行練習。

總結

孩子記不住學過的知識,成績上不去,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用錯了學習方法。劃線、記筆記、重複閱讀課本的方法只會形成短時記憶,並讓孩子形成錯覺,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而實際上並沒有。

只有先建立心理表征,並通過鞏固和檢索不斷深化心理表征,同時進行間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讓孩子加深所學知識的記憶,並能夠在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繫,學會活學活用,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