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超1.6億人遭受自然災害威脅 AI有什麼拯救之法?

高交會應急安全科技展 發佈 2020-01-19T18:38:49+00:00

​▲有許多舉措可以利用人工智慧來提高抗災能力和救災工作​➤由於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正在增加。每年有超過1.6億人受到洪水,颶風,火災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威脅。


​➤由於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正在增加。

➤人工智慧可以改善災難響應,從減少評估損失的時間到監視社交媒體,以更快,更有效地提供援助。

➤注意AI的局限性很重要,更多的協作是最大化AI收益的關鍵。

每年有超過1.6億人受到洪水,颶風,火災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威脅。而且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已經是1970年的四倍。據估計,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此類事件的頻率和兇猛性可能增加。

人工智慧具有通過更有效,更有效地調配救濟資源來減輕破壞的潛力。它可以加快援助的交付速度,並提高救濟工作者在一線的決策。

明天的防災工作可能與今天的情況大不相同。例如,一旦確定了即將來臨的颶風或颶風,就可以使用地理空間,天氣和以前的災害數據來預測有多少人將離開家園,以及他們可能會流向何處。這些見解可以幫助緊急情況人員確定需要多少援助(水,食物,醫療)以及將援助發送到何處。

人工智慧算法可以根據衛星圖像和天氣預報即時評估洪水,建築物和道路損壞,從而使救援人員可以更有效地分配緊急援助,並識別仍處於危險之中並與逃生路線隔離的人。

麥肯錫(McKinsey)的諾貝爾情報(Noble Intelligence) 只是試圖利用AI的潛力來支持人道主義事業的一項舉措的例子。例如,該團隊正在開發一種算法,它將結合衛星,地理空間,天氣和其他數據,將評估對學校等建築物的破壞所花費的時間從數周縮短至數分鐘。然後,可以使用這些信息來確定搭建臨時學校帳篷的最佳位置以及優先安排重建工作的位置。

​另一個例子是,其他組織正在使用AI技術來解釋災難後的社交媒體供稿。此類分析可以通過標記來自人們沒有毯子或在街上等室外避難所的圖像,提供有關基礎設施損壞和向受害者提供援助的重要現場信息。

但是,即使許多公共部門組織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等私有部門的數據參與者為改善救災做出了貢獻,但努力的影響仍然受到一些挑戰的阻礙。

一是範圍有限。許多私營部門的倡議涉及一個或幾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夥伴,並專注於特定的用例,通常與較大的救災團體相對隔離,並且未納入已建立的救災協議中。這會導致工作分散,並可能導致將無法從AI得出的見解和算法工具提供給無法維護或無法有效地將其納入決策流程的組織。

其次,儘管存在許多可以使救災受益的數據(衛星,地理空間,電信,社交媒體,金融),但在需要時並不總是可以訪問這些數據。更重要的是,數據集很少與其他大型數據集以及來自經驗豐富的操作人員的數據結合使用,從而可以釋放更多的見解。與從大數據中獲得的見解相比,這種地面視圖甚至更有價值,但通常不會以系統的方式捕獲和分析。

最後,根據定義,在危及人類生命的災難情況下,請注意AI的局限性,這一點很重要。數據分析並不總是能提供支持者所聲稱的內容,這使得在沒有經過嚴格審查算法方法和假設的既定流程的情況下評估此類主張具有挑戰性。

例如,旨在評估住宅破壞的AI模型已經用於商業建築,即使這些建築依賴於不同的材料,構造方法和法規。在一個越來越多地審查AI道德的世界中,沒有開發人員和用戶同意遵守的標準。

在自然災害場景中,我們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AI的優勢?有三個機會:

首先,加強當前計劃之間的協作,將重點放在幾個合作夥伴之間的特定用例上,整合到以影響為重點的AI驅動的災難支持網絡中。

當前用於開發算法的注意力應至少與儘可能多的能量和資源保持平衡,以確保這些工具廣泛可用並用於救災的第一線。在許多情況下,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能力建設。我們也看到了重複的工作,數據科學界正在研究類似的用例,這可以簡化。一種選擇可能是建立特定領域的合作夥伴關係或聯盟,跨行業或全球機構將協調專門的開發團隊作為一種模式。

其次,在短期內,要在不同的機構之間開發更多的基本數據捕獲和協調工具,而不是將大部分投資都集中在高度先進的AI上。這可以為將來的新救生算法提供信息「燃料」。因此,在這些基礎工具上花費等量的開發精力,同時也正在開發更複雜的算法,將是有益的。

最後,迫切需要關於道德AI原則的更多特定於領域的協議。包括聯合國和歐洲聯盟在內的全球機構已經發起了許多舉措,以制定原則來指導人工智慧的總體使用。但是鑒於範圍廣泛,這可能需要時間。

在此期間,將利益相關者在諸如災難響應之類的特定領域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很有用。這可能包括設置算法審查過程,以確保AI解決方案在廣泛發布之前符合指定的標準。

人工智慧在災難抗災領域提供幫助的機會是巨大的——指導救災工作,確保更好的疏散,分發援助,每年可能幫助數以億計的人,即使不是億萬。儘管有一些挑戰需要克服,但通過適當水平的協調和夥伴關係,這個更光明的未來可能會更遙不可及。

本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1月14日)

本文作者:

麥肯錫公司麥肯錫貴族智慧計劃的副合伙人兼聯合主管Ashley van Heteren

麥肯錫公司高智商戰略實踐主管兼聯合領導麥肯錫公司 馬丁·希特(Martin Hirt)

麥肯錫公司公共事務和社會部門負責人,高級合伙人利文·范德·維肯(Lieven Van der Veken)

本文系轉載,如若侵權請聯繫我們

電話:(0755)8255 432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