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我會被時代淘汰嗎?

耿向順 發佈 2020-01-19T19:15:37+00:00

在這之後,我感到有些欣慰,也有些難受:欣慰之處在於,我終於把這麼多未讀消息給解決了,而且並沒有錯過什麼重要的信息,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難受之處在於,我花了兩個小時的早晨最清醒的時間,去閱讀了上千條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內容,不僅浪費時間、干擾了我干其他事情的計劃,還讓自

這是帳號「耿向順」開通以來的第217篇原創文章,關於社交媒體與工作、生活方式。


1


2020年1月18日早晨8點,我剛從睡夢中醒來,頭昏腦漲甚至還有些許疼痛,可能是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刷微博和知乎到很晚的緣故。


我和往常一樣拿起手機,看看有沒有重要的信息,整個螢幕的全是一片紅點,一共3000多條微信未讀消息(主要是群消息),600條公眾號未讀消息,QQ群也有近千條消息沒有處理,微博上則更甚,已經有100多萬條消息未讀。


當然,我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也沒有什麼作品爆火,只是這兩三天因為在埋頭做另外的一些事情,都沒有處理社交媒體的各種聊天信息,所以才堆砌了這麼多未讀紅點。



2


當我發現居然有這麼多消息未讀,突然讓我感到有些惶恐,有些焦慮:


我會不會錯過了什麼重要的行業活動、新聞事件、好機會和資源,會不會錯過了什麼能讓我收穫頗豐的好文章,會不會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人給發的消息?如果錯過了,我豈不是虧大了?.....


於是,絲毫不敢懈怠,趕緊去翻公眾號記錄和列表,迅速向下拉,去把那些紅點都打開粗瀏覽一遍,直到拖到最底下,基本把所有的未讀都消滅後,才終於舒了一口氣,這時候,時間已經是早上10點,已經兩個小時過去了。


在這之後,我感到有些欣慰,也有些難受:


欣慰之處在於,我終於把這麼多未讀消息給解決了,而且並沒有錯過什麼重要的信息,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


難受之處在於,我花了兩個小時的早晨最清醒的時間,去閱讀了上千條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內容,不僅浪費時間、干擾了我干其他事情的計劃,還讓自己疲憊不堪,又想倒頭大睡。


3


我2008年第一次走進網吧,註冊了QQ,2014年註冊了微信,2015年註冊了微博,本是一個落伍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人,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社交媒體重度依賴者。有時候三十分鐘不打開手機看看社交軟體都覺得有些惶恐不安,生怕遺漏了什麼重要的信息。


然而往往並沒有什麼重要的信息會被錯過:因為一天之內,重要且緊急的信息其實真的並不多。


為了獲取更多信息,學習更多知識,得到更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我從2016年起,就開始不斷加入各種群聊,混跡於各種線上社區,關注各種公眾號。


群越加越多,號越關注越多,最後群加了幾百個,公眾號也關注了幾百個,看群消息和號內容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一天至少要花三四個小時在看各種自媒體和群里發布的信息。


但可選擇的面太寬了,信息太多了,信息像成百上千條地湧來,但時間又很有限,於是每一篇文章都很難深入讀完理解透,拉到尾巴就退出,只能粗略掠過,因為還有下一條內容、消息等著我去閱讀,信息並不能消化吸收,更不能有效利用。


4


我有時候也像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當然,我算不上人傻錢多,最起碼錢不多),由於生怕自己知識少,錯過重要的信息和深度有用的內容,而落後於時代,被時代拋棄,會儘可能多和儘可能快地去輸入新的知識,比如關注很多公眾號、看很多的乾貨書、報許多的學習培訓班,唯有讓自己感覺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輸入新知識,以抵抗自身的焦慮。


但我也明顯的感覺得到,這種做法,事實上並不能讓自己覺得舒適、讓自己變得更有知識或者干工作的效率更高,反而會總感覺自己越來越無知和淺薄,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浮躁,對解決實際問題本身的功效不明顯。


正是因為人們對知識的焦慮感,才有了所謂的「知識付費」,才有人為了去聽某胖子的跨年演講花不菲的門票錢。


實際上,很多人買過的網課就上了前幾節,甚至一節都沒上過,就算上了課也只是簽個到,然後個地方玩手機,至於講的什麼內容不重要,沒能聽懂也沒有能去應用,只是覺得自己買課了、去上課了,聽到了一些牛逼的片段詞彙,就是學習提升了。


有的人呢,花了大價錢,去上了一些高端的課,囫圇吞棗地聽到了幾個性名詞,比如什麼xx性原理、xx曲線、下沉xx、xx零售、xx價值鏈、xx思維模型等等,就覺得自己收穫不少、是個行業專家了,可以憑藉這些「前沿知識」,去干出一番大事業,就可以創業成功了。


實際上,急於求成,渾淪吞棗,只要不能消化理解透和在自己工作生活中用到,這些所謂的知識、總結出來的模型,和七八年前風靡全國的《成功學》又有什麼區別。


是豬,就算餵了天價豬飼料,也還是豬,成不了人;幹不成事的人,就算送到哈佛、劍橋、清華北大去學世界上最頂尖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和研究不夠深入,不能吸收和應用知識,最後也還是照樣幹不成事。


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5


我想起了,在某乎上,有個問題,叫做:如果我不用抖音、快手、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我會被時代淘汰嗎?


我覺得,如果不做自媒體,那麼不用大多數的社交媒體軟體,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畢竟它們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只是工具而已。


抖音、快手這樣的社交媒體,都已經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到巔峰的代表作,它們誕生的目的只有一個,最大可能地占用用戶的時間精力和心智,向用戶推銷自己的內容和銷售自己平台推薦的產品,以此達到賺以及未來賺更多錢的目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不斷像投餵機器一樣,用大數據算法,給按照用戶的喜好,去投餵一些看起來很有趣、很搞笑、很有價值的內容,讓人們瘋狂迷戀它,天天都盯著看,為它賺取大量的廣告費和銷售額。


這個過程,有點像養豬。給豬準備好吃的,讓豬習慣躺著等人來投喂,最後長得白白胖胖,然後被殺了吃肉。


我不是說玩抖音、快手就是low,我自己也玩,只是玩的少。生活在什麼時代,去適應什麼樣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怎麼生活,怎麼舒服就怎麼過,這是無可厚非的。


最重要的是,把工具當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當工具。可以把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軟體當成工具,偶爾用來娛樂打發無聊的時間,看看有趣搞笑的視頻讓自己身心放鬆,偶爾用來學習一些技能,比如化妝,美食教程等,也挺有意思的。


要保持清醒、保持獨立思考,就需要克制,讓自己學會延遲滿足,不去追求一時快感而不去做深度的探究。


長期觀看這樣不需要深度思考的內容且長期不深度思考成了習慣以後,容易讓自己再也很難去看一些深度、需要費腦子思考的東西,比如閱讀圖書、撰寫文章、研究項目等,很容易讓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判斷能力退化。


畢竟刷抖音、看電影、看劇,幾分鐘幾十分鐘就能收穫快樂,比去看一本又臭又長的書、寫一篇冗長的文字才能獲得成就感容易多了。


6

仔細回想了一下,我感到焦慮感最低的時候,是我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寫作、閱讀、跑步、做飯、開會討論等情況;讓我感到最焦慮的時候,就是看著上千條消息未讀但實際上我並不知道這些消息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還得挨著去看的時候。


也就是說,唯有能被自己持續關注、深度思考、專注學習、轉化利用的信息,才是最有效的信息輸入,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


我每天都要寫點東西,不管是工作經驗和乾貨總結,還是生活雜思,還是社會熱點評論,目的是為了用不斷輸出的方式,來逼自己去深度思考,將自己接受到的信息和知識,轉化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沉澱下來。


其他大多數的信息,都會成為垃圾,占用大腦本來就已經高度被擠占的內存,讓原本就已經忙亂的生活更得更加糟糕,需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去接收,但很快就會被遺忘,沒有轉換為自己的東西。


所以,關注太多的媒體帳號,實際上是很難有效接受和消化上面的信息的,更別說轉化和利用,所以並沒有太多用處。



7


在思考了以上的那麼多以後,我決定為自己減負,我打開了自己的微信,面對每一個公眾號和一個微信群,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1)它在過去的一年裡,對我產生了價值(正面影響、用處)嗎?如果有,先保留;如果沒有或不清楚,刪了。

(2)它在未來的一年裡,對我有價值(正面影響、用處)嗎?如果有或不清楚,先保留再看一個月;如果沒有,刪了。

(3)如果我現在刪了它,我會有什麼損失(負面影響)嗎?如果有或不清楚,先保留再看一個月;如果沒有,刪除。


我按照這個方式,刪了100多個公眾號和100多個微信群(也包括了我自己建的群),主要陣亡的公眾號是雞湯、搞笑、情感、xx思維等看起來有用實際上沒用的的帳號,主要陣亡的群,是各種八卦段子、莫名其妙被拉的、長期不活躍的、廣告非常多的等類型的群。


最後留下來的群只有幾種群和公眾號:

群:

(1)家人、親人、至交好友群。

(2)同事、合作夥伴、客戶(服務對象)的工作群。

(3)中學、大學、學習項目的同學群。

(4)同行行業從業者、領域行家交流群。

公眾號:

(1)行業信息(可獲取行業動態的帳號)

(2)興趣領域(自己感興趣如寫作、新媒體運營、美食等)

(3)社會時政(客觀新聞、深度評論等)

(4)學習提升(學習項目、課程平台、大學等)

(5)特別對象(對象、朋友、師長前輩等人的號)


我想,在選擇過多的時候,適當地放掉一些,更有有利於集中精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一口氣刪了這麼多,內存占用都減少了,紅點也迅速減少,整個介面乾淨多了!


丟掉不要的東西,原來可以這麼爽。



編輯&作者:



耿向順

青年公益人,知名教育/公益/職場領域自媒體,新浪微博十大影響力職場大V,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自2013一直做教育公益至今,從事鄉村教育發展、公益品牌傳播、青年能力成長、新媒體運營等方面的工作,累計撰寫各類稿件稿上百萬字,運營多個平台自媒體和社群,撰寫數十篇10W+長文,最高單條爆款博文1000萬人次閱讀,全網粉絲180多萬,總閱讀量14億+人次。諮詢/培訓/推廣/出版/約稿等合作請郵箱或後台聯繫。

全網社交媒體帳號:@耿向順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百度圖片,侵權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