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孝莊太后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回頭觀歷史 發佈 2020-01-19T19:46:43+00:00

孝莊文皇后像孝莊太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她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

孝莊太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她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在皇太極去世後,各方政治鬥爭錯綜複雜,她巧妙地聯合各方力量,成功將年僅6歲的福臨扶上了帝位。而在當時,多爾袞位高權重,大權獨攬,孝莊太后又藉助各方力量,成功瓦解了多爾袞對順治帝的威脅。在這個過程中,有關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的傳聞,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歷史上,孝莊太后真的下嫁了嗎?對於這個問題,300多年來,各方學者眾說紛紜,可謂是真假難辨。

太后下嫁是很有可能的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後人盛傳的太后下嫁的故事,從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畢竟順治帝登基時,還只是一個孩子,而太后當時也只是一個30多歲的寡婦,勢單力薄,想要穩固大清江山是非常困難的。而這個時候,多爾袞大權在手,專橫跋扈,作為順治的母親,為了兒子的皇權和地位,委身下嫁,達到政治上的平衡,牽制住多爾袞,也不失為一種策略。

另一方面,舊時的滿洲有一個風俗——兄長死了弟弟可以娶其嫂。《清實錄》中曾經記載,順治七年,多爾袞就將肅親王豪格的福晉娶來做自己的妃子。另外在湯若望留下的文字中,曾經記載說順治皇帝最寵愛的妃子,董鄂妃實際上是他的弟媳。所以如果從這一風俗來講,那孝莊下嫁的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從順治對多爾袞的稱謂改變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跡:從順治元年的「叔父攝政王」,到順治二年的「皇叔父攝政王」,再到順治五年的「皇父攝政王」。很多人認為,這個稱呼的變化,實際上是太后和多爾袞的婚姻由隱秘到公開的一個反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讓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是,孝莊太后去世後的墓葬問題。根據清朝早期的喪葬制度來看,皇后死後,都要與皇帝同葬。可是孝莊太后死後,卻單獨葬在了遵化的清東陵風水牆外,並且靈柩還在地面上放了38年之久。所以有人就認為,這是因為太后下嫁一事,對於愛新覺羅皇族來說,是一件丟人的事,就罰她在陵區大門之外,為子孫後代看守陵門。

太后根本沒有下嫁

當然也有很多史學家對於太后下嫁這件事,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些觀點,都是特定歷史時代下的產物,是當時敵視滿族的文人士子的胡編亂造,惡意中傷。

首先,太后為了穩固順治帝的皇位,下嫁多爾袞,是完全不可能的。按照清初八旗制度的規定,皇太極的遺產——兩黃旗只有順治帝可以繼承,而孝莊只有作為皇太后,才能被兩黃旗所認可,共享繼承權。如果下嫁給了多爾袞,就不再是皇太后了,而是攝政王妃,反而會失去兩黃旗的支持。如此一來,孝莊太后將無所依憑,對多爾袞的制約更加有限。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孝莊太后一直是兩黃旗的女主人,恰恰說明了沒有下嫁。

而對於滿族兄死則弟娶其嫂的風俗,也不能說明太后就下嫁了。在清入關之後,其實滿族人的婚姻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當年多爾袞強娶侄兒豪格妃子的事情,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在他死後,這件事成為他的一大罪狀,被很多人抨擊。如果多爾袞娶自己的皇嫂,那他的罪名無疑會更大。以多爾袞和孝莊的英明來看,他們兩個都不可能做出這種不英明的決定。

另外,對於順治對多爾袞稱呼的變化,有學者認為,在清入關後,逐步接受了漢族文化。而「皇父」的稱謂,可能就如同「尚父」「仲父」一樣,只是對臣子的尊稱,並不是真的父親。

最後關於孝莊太后陵墓一事,葬在風水牆之外,是罰她為兒孫看守陵園,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試想,如果清廷認為下嫁是一件大醜事,那勢必會封鎖消息,諱莫如深,不可能對她如此公開懲罰,留一個大笑柄在世上的。所以,陵墓安葬之處,並不是孝莊下嫁的一個依據。

關於孝莊太后下嫁一事,至今仍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論題。正是因為這一事情的撲朔迷離,很多影視劇據此改編了很多情節,來滿足人們的各種猜想。那麼,關於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你比較相信哪種觀點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