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從莊子的爭議名句,看它的整體哲學思想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發佈 2020-01-19T20:14:43+00:00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莊子思想體系里,比較有爭議的一句話。要是如此,我感覺這句話真是有滿滿負能量了,但它能流傳兩千多年,還是作為莊子的核心思想在被人討論,絕對不會是那麼簡單的。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莊子思想體系里,比較有爭議的一句話。

很多人從表面上理解,直接翻譯成:聖人不死完,有大惡的壞人們就不會消亡。似乎一個社會出現壞人,都是因為有聖人作怪呢。

要是如此,我感覺這句話真是有滿滿負能量了,但它能流傳兩千多年,還是作為莊子的核心思想在被人討論,絕對不會是那麼簡單的。今天就稍微來掰扯掰扯這句話。

這句話是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中。

《莊子·胠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此段文字,先由溪水乾涸後顯得空曠,山丘被夷平深潭而顯得寬闊,做象徵比喻,引出若聖人死,那就不會有壞人作亂,而天下太平了。

下面是對聖人制定國家政策和衡量單位,包括對推行仁義的批判。他認為所謂聖人靠制定這些東西,而成王成候,聖人其實還是最大的獲利者,聖人其實才是大盜者,而且是盜取了仁義和聖智的呢。

人們從聖人制定的禮儀中看到的,其實也不是禮制和仁義帶給人們生活的美好,而是激起了人們爭奪成為人上人的慾望。所以他說,導致大盜們源源不斷的產生,正是因為聖人。

所以說,從這篇短文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有很深的人性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在裡面的,談不上什麼負能量。

在此,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這就把它放到莊子的整個思想語境裡,看它究竟又是有什麼樣的曲曲彎彎。

我們如今,縱觀《莊子》的三十三章,其實整部書講的思想,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齊物論本我說本職說

其實這「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還是莊子齊物思想的延伸,齊物的思想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等級差距產生歧視,因為有尊貴才會有低賤,所有的社會矛盾都是因為差異和隔閡,而互相指責產生的。

聖人是搶占了道德制高點的那些人,因為在最高點,是標準,所以就製造出了我們有「道德缺陷」的芸芸眾生。所以他才說,若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的。

莊子的思想,主張的是順從自然,提倡自律,不關心善惡,也因為善惡的本身也是人為方面強加區分出來的。很多善有惡的成分,很多惡里也有善的因素,善惡的區分本身就是籠統的,矛盾的。

道家,是不主張子在這種無為的事情上面糾纏的。真正的善,是「上善若水」,也就是像水一樣的順應自然,順應天道,順勢而為。這是道家鼻祖老子思想的核心,莊子也是做著延伸的工作。

而聖人思想,其實是對個體不信任所誕生的思想體系。這種,前提就是建立在,對萬物不信任的基礎上的思想,怎麼又能夠獲得萬物心悅誠服地服從呢?也許會服從,也是暫時的迫於壓力罷了,不是發自內心的。我們古代的朝代更替,是不是就是因為,聖人的禮制只是做了個暫時的約束呢?

到這裡,我們還能說,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充滿了負能量嗎?它是直指萬事萬物根源的,這簡直就是大智慧了!

我們再簡單的捋順一下,發現它講的不過是: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而去脅迫和壓制別人,要從遵循事物的本性上找原因,解決問題。眾生是平等的,高低貴賤和善惡,都是我們人類想當然的製造出來的人性壁壘,它們都是很主觀的。只有擯棄了這些冠冕堂皇的東西,我們的社會才會真正的和諧。

所以說莊子思想,是真正的為我們的人類福祉在考慮的。

它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跳脫出了我們凡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是超然物外的客觀呢。莊子的闡述,也根本不是為了那個階層服務的。

莊子,也一直是用平視的眼光,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人性,他對我們眾生那,倉促的活著,匆忙的追求,是發自內心深深的做了一番,追根溯源的提點和警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