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過後,兒子成了班級倒數,千萬別因為自己的無知害慘了孩子

育兒第一站 發佈 2020-01-19T20:17:56+00:00

作者|喵喵編輯|霄霄兒子今年上小學了,我們全家人剛開學時手忙腳亂,後來慢慢適應了這個節奏,感覺一切都還好了。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一起聊聊育兒乾貨,陪你成長哦。

作者|喵喵 編輯|霄霄

兒子今年上小學了,我們全家人剛開學時手忙腳亂,後來慢慢適應了這個節奏,感覺一切都還好了。

但是,期末考試之後老師的一次家訪,讓我深深地意識到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01

對兒子「放養」的結果是成績全班倒數

看到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家長逼著學習,我內心裡是非常不認可的,我覺得小孩子就應該讓他玩,學習是以後的事,對比我們那代人的經歷,初中再開始學也不晚。

我就抱著這樣的信念,堅定地想讓孩子有個輕鬆、愉快的童年。

所以,我們現在即使已經上一年級了,我對他的要求也僅僅是寫完作業就可以了。我回想,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嗎,寫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找小夥伴玩了。

不過 ,自從老師做了第一次家訪,我的觀點就發生了改變。

老師來家訪,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的成績不理想。

語文雖然是A,但實際分數是88分,打A是為了鼓勵孩子;數學是B,具體分數不知道,應該也是80多分。但全班大部分孩子兩門課都是90分以上。

老師還說,我們家孩子,上課參與度太低,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她分析原因,就是孩子沒有預習功課的習慣。

老師的話,真的讓我如夢初醒。

老師說,預習真的很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預習,就你自己家孩子不預習。老師講課的時候,孩子心裡會想:「為什麼別人什麼都知道,為什麼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笨?」

老師看大部分孩子都預習了,自然會按照大部分孩子的進度來安排教學。我們的孩子因為沒預習,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自信,不敢回答,課堂參與度低,導致惡性循環。

老師說,現在我家孩子就屬於這種情況。

最後,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跟我們說,現在家長都抓得緊,希望我們也能多抓抓孩子的學習。

我們小時候,初中再學習也能趕得上,是因為小學基本都是靠課堂聽講,回家基本沒人學習了,而現在的孩子,不止把該學的學了,把不該學的也都學了。

所以,我們不能繼續玩下去了,至少要達到班裡的平均水平才行。

02

「減負」是一場從學校轉戰到家庭的戰役

1964年2月,北京一位中學校長給教育局寫信,建議為中小學生「減負」,後來信被轉至中央。從那時起,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教師,形成了給學生減負的共識。這就是現代教育史上有名的「二月來信」。

然而,減負減了半個多世紀,孩子的學習負擔卻越來越重。

學校里,教育局各項「減負」文件不斷下達,課堂上老師的講課內容也不敢超綱,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也非常少。

然而,孩子放學後,大部分是再進入輔導機構去學習,被接回家的孩子,也是因為媽媽不上班,可以全程在家監督孩子學習。

現在的家長為什麼這麼重視學習呢?

有家長都意識到,社會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對文憑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以前是考上大學就行,現在是必須211、985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還需要有研究生學歷。巨大的現實擺在面前,哪裡是一句輕飄飄的減負就應付過去了的呢?

「減負」、素質教育、快樂教育,正在給家庭加壓。在學校給孩子「減負」了,可是在付出上,卻是把原本學校之前就承擔的東西,轉嫁到了家長身上。

原本是應該在學校里學習的時間,被挪到了學校之外的補習班、培訓班。每天晚上,家長除了檢查作業,還有各項內容的打卡,比如閱讀打卡、英語打卡、音樂打卡、跳繩打卡等等。

當然,這並不是抨擊學校和老師不負責任,據我觀察,學校里的領導和老師都非常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每個月都舉辦主題活動,豐富孩子們的閱歷和知識。

「減負」既然減不下去,我們只能去適應這種社會現實,讓自己的孩子儘量能夠輕鬆、愉快地學習。

03

有哪些需要儘早培養的學習習慣

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什麼是習慣?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比如,兒童飯前便後洗手,睡覺前刷牙等。

習慣的特徵有哪些?

簡單。習慣並不深奧,常常很簡單,但難堅持。

自然。習慣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為。

後天性。習慣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在後天的環境中習得的。

可變。習慣雖然是定型性行為,但只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和影響,也能發生改變(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堅持21天便能養成)。

情境性。習慣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現的相同反應。

有哪些學習習慣是需要儘早培養起來的?

1)培養孩子回家先做作業後玩耍的習慣。

多數孩子放學回家都是先猛玩,玩夠了再寫作業,然後發現時間不多了,於是作業寫得相當的潦草。

長此下去,孩子的學業成績受到影響。孩子到中學,為何成了學渣?多數是因為小學階段養成了極壞的學習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不論中學老師如何抓,都很難抓起來。

2)培養孩子整理作業的習慣。

很多孩子做完作業就地一甩,就一邊玩去了。建議家長看著孩子把作業做完了,不要急著去玩。而是用一兩分鐘的時間,按照學科順序(比如語文、數學、英語)整理,然後疊好放在書包里。

3)培養孩子認真複習、預習的習慣。

複習能夠讓孩子及時吸收老師講過的知識,而預習,則是先自己理解一遍學習內容,等到課堂上才能對老師的講解引起共鳴,讓知識融會貫通。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複習、預習的習慣,這個習慣會讓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2.儘早讓孩子愛上課外閱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道:

有一根「魔杖」,它確實是有魔力的,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加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

這個「魔杖」是什麼?就是課外閱讀。

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平凡;哪怕是寫作業的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

閱讀為什麼對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有這麼大的影響?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有很多研究,他對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係闡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他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及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

他指出缺乏閱讀的壞處:「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奮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只是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

相比之下,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並且把全部負擔都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刊,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儘早地培養起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愛上閱讀,閱讀不但能讓孩子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而且能為後來的學習儲備力量,厚積薄發。讓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於作者:喵喵,80後職場女士,喜歡觀察生活,思考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