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子在奔跑》:拓展兒童文藝作品的新視野

光明網 發佈 2020-01-19T20:24:03+00:00

這就提醒我們,兒童作品的創作必須創新和革新理念,不但要充分考量兒童心理發展,增強想像力、互動性和參與感,還應敏銳捕捉時代變化氣息與當下兒童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探索兒童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以民族化、多元化、經典化為創作目標,探討多媒體時代兒童作品創作的生存與

在當下的現實題材文藝作品中,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往往轉化為抒情基調上的悲涼展示,尤其是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俗稱自閉症)相關題材,更側重於以灰暗色調來展示他們的生活底色。由胡永紅編劇的電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以及根據電影劇本創作的同名長篇長篇兒童小說,則顯示出不同的風格,是一部風格獨特、觸動心靈的作品。

影片聚焦艾斯伯格綜合症者,講述單親媽媽田桂芳獨自撫養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症兒子修直的故事。它避開了此類題材一定會談論「一個自閉症患者的悲哀」之類的思維定勢,在講述阿斯伯格綜合症兒童修直成長的故事時,沒有悲情與哀傷的抒情基調,甚至沒有過分突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沒有探討小主人公成長的複雜社會文化背景,而是單純地從主人公「我」(修直)的角度看待母愛和自己的成長。在藝術上,作品採用了倒敘的手法,通過大量日常而柔和、瑣碎而溫暖的單親家庭環境的生活片段和場景,營造出濃濃的親情氛圍。這樣一種敘事視角與處理方式,使作品獲得了更為真實、飽滿的質感,從而凸顯出作品在美學方面的意義。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作者胡永紅在文學品質和藝術追求上都沒有絲毫懈怠。「我」既是故事的講述者,又是故事的參與者,同時還具有「我們」的影子。這些身份各異的「我」在文本中相互融合,彼此切磋,形成了獨特的敘事景觀,產生了強大的藝術張力。一方面讀者會隨著作為阿斯伯格綜合症的「我」的成長經歷而走進人物內心;另一方面,讀者又會沿著作為講述者「我」的指引,步入文本的另一重時空,去感知並思考那些關於陪伴、理解、親情等人生命題,以及對自閉症兒童特殊教育的現實思考。這種帶有鮮明「元小說」意味的敘事方式不僅使文本滲透出一種淡然之美,同時也給讀者代入感與間離感此消彼長的奇妙閱讀體驗,繼而喚醒自身的童年經驗。因此,我們總能從《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修直說的每一句話就代表了你的聲音。

從媒介傳播角度來看,兒童文學是讀「字」,兒童電影是讀「圖」,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則通過改編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雖然這個轉化的過程都是由成人來完成,但都呈現出「兒童視角」。如今有很多聲稱專為孩子製作的「兒童電影」,為了獲得高票房而植入大量「成人元素」,最後成為孩子、大人都不待見的「四不像」。從這點來看,《我的影子在奔跑》是成功的,它不僅很好地處理了「成人書寫」與兒童認知的分寸,同時也在敘事結構和表達方式上做到了張弛有度、遊刃有餘。

在新時代語境下,如何創作優質兒童作品,進一步優化兒童文學的傳播效果,擴大兒童文學的影響力?我認為,除了「敘述視角」外,關鍵要抓住當今「網生代」兒童的特點。「網生代」自幼成長在網際網路文化浸潤之下,其網際網路思維、跨媒介敘事能力、視聽語言掌握程度對兒童電影、文學創作要求更高。這就提醒我們,兒童作品的創作必須創新和革新理念,不但要充分考量兒童心理發展,增強想像力、互動性和參與感,還應敏銳捕捉時代變化氣息與當下兒童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探索兒童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以民族化、多元化、經典化為創作目標,探討多媒體時代兒童作品創作的生存與發展。(馬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