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漢詞典》:一部辭書,閃閃發光的坐標

環球網 發佈 2020-01-19T20:24:45+00:00

當我迫不及待地驅車奔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看到書架上赫然擺著《保加利亞語漢語詞典》的一剎那,我幾乎失語。 《 人民日報 》責編:代玉

林溫霜

2007年歲末的一天中午,我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字典出來了。」同事的語氣頗為平靜,以至於我幾乎沒意識到那是歷史性的一刻。

當我迫不及待地驅車奔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看到書架上赫然擺著《保加利亞語漢語詞典》的一剎那,我幾乎失語。我撫摸著裡面蠅頭大小的基里爾文和漢字,它們精靈般跳躍在薄如蟬翼的紙上,透著三十餘載的厚重。望著藍底套白、墨綠大字的護封,聞著淡淡的油墨馨香,我潸然淚下。承載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保加利亞語漢語詞典》編寫組教授們的心血,以及保語幾代學人期待的詞典,終於在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後,得以面世。

1975年,為了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周恩來總理指示編寫一批辭書和中外雙語詞典。5月,教育部和國家出版局在廣州召開中外語文詞典編寫出版規劃座談會。會議上,教育部委託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負責編寫共計18部雙語詞典,《保加利亞語漢語詞典》就是其中之一。

1975年夏,由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東歐語系保語教研室4位教師組成的「保漢詞典編寫組」正式成立,他們選定藍本,草擬凡例,並開始緊張的詞條搜集整理工作。

他們從當時的保加利亞原文報刊、書籍和詞典中選取第一手資料,製作條目卡片,制訂編寫大綱和細則,編寫樣稿,討論體例,每一個環節都在摸索中艱難進行。《保漢詞典》僅有4名編委,編寫難度更可想而知。除了上課時間,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詞條整理和編寫中,克服了之前缺乏辭書編纂經驗的諸多繁難,於1982年完成初稿。

1982年12月至1983年10月,編寫組兩位教師攜詞典初稿赴保加利亞與兩位保語專家校閱大部分詞條。經過在保加利亞半年多的嚴密校改,又經回國後的修訂,《保漢詞典》的校稿於1984年如期完成。但出版事宜卻幾經周折,直到2007年末才得見樣書,整個詞典編纂前後耗時32年。全書共1412頁,400餘萬字,共收入詞條6萬個,連同附在詞條內的派生詞,所收單詞超過8萬個。詞典搭配豐富的例句,反映了100多年來保加利亞各類文獻的語言,可以滿足各個層次保語學習者對工具書的要求。每一位參與詞典編寫、編輯和審校工作的老師都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所表現出的學者風範值得每一位後輩學習、效仿。

作為第一部保加利亞語漢語雙語工具書,《保漢詞典》的出版成為中國—保加利亞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為兩國各領域交往和學術研究解決了基礎性難題。之前保語與漢語之間的互譯只能藉助英語、俄語等第三語言實現,語義在轉化過程中缺失頗多,誤讀甚至錯譯的情況無從避免。「從此,保語和漢語兩種文字終於可以深情對視」,中國保學界及保加利亞漢學專家們生動地比喻這部雙語詞典的巨大價值。

詞典的出版也激發了保加利亞當地人學習漢語的熱情,由於還未在國外公開發行,當地漢學家、在校大學生以及有志於了解中國文化的各界人士紛紛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或者到孔子學院和東方語言文化中心藏書室借閱。當地媒體也對詞典的出版和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報導和介紹,為不斷升溫的「漢語熱」提供了智力保障。保加利亞漢學家雅娜·舍什科娃特別在保加利亞媒體撰文,「沒有人能體會我拿到這本詞典時的心情,歷時二三十年,它終於面世。這是我見過、使用過的最好的辭書之一,它的詞條均選自最權威的保加利亞語詳解詞典,中文釋義詳實嚴謹……現在是保加利亞漢學家編一部《漢語保加利亞語詞典》的時候了。」受到該詞典出版的激勵,保加利亞的漢學家們也正在努力完成這一倡議,以共同促進中保兩國文化互動、民心互通。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了解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的國度,保加利亞也掀起了「漢語熱」。每一位中國的保語學習者,乃至每一位保加利亞的漢語學習者的案頭,都擺放著這本詞典。前輩們瀝血奉獻完成的也許只是自己多年的一個心愿,但成就的卻是中保兩國文化交往史一個閃閃發光的坐標。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9日 07 版)

責編:代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