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香港醫療 | 公立和私立哪個好?內地醫生如何才能赴港行醫?

彼愛醫療 發佈 2020-01-19T21:33:55+00:00

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被世界公認為近乎完美的公共醫療管理體制,號稱「不讓任何一個人因為貧窮而得不到醫療服務」。那麼,香港的醫療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它的醫療水平如何?它真的有那麼好嗎?海外醫生如何來香港執業?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具體了解香港的醫療吧。

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被世界公認為近乎完美的公共醫療管理體制,號稱「不讓任何一個人因為貧窮而得不到醫療服務」。那麼,香港的醫療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它的醫療水平如何?它真的有那麼好嗎?海外醫生如何來香港執業?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具體了解香港的醫療吧。

香港醫療系統概況

香港的醫療分公立系統和私立系統,涇渭分明。

01

公立系統

公立系統收費低廉,是所有香港居民共享的福利。它和普通科診所一起由醫管局統一管理。

普通科即全科門診的費用每次為50港元,包括診費、化驗費和藥費,不管傷風感冒的短期藥,還是3-4個月的慢性病藥,都不再另外收費。專科門診每次收費80港元,藥物按種類收費,每種15港元,不論期限。住院按天計算,每天120港元,包三餐,不論病種和實際診療過程。公立系統的專科必須經過轉診,可由公立普通科或其它專科轉診,也接受私家醫生的轉介信。排隊時間由接診專科的醫生決定,緊急新症可在1-2周內見到專科醫生;半緊急1-2月;如被認為非緊急,有可能要等上幾個月甚至數年。

公立醫院的醫生薪酬統一透明,全職月薪由6萬到25萬港元,全部由政府支付,各科室都一樣,與醫生職級有關,與實際工作量無關。

02

私立系統
私立系統有私家醫院和私家診所。前者有住院部,服務齊全,客源遍布全港甚至其他地區;後者大小不一,星羅棋布分散全港,有全科或專科,主打社區。私立系統的收費按市場價,有商業保險支付,方便快捷。此外,高端私立機構也有不少頂級專家坐診。

薪酬方面,私立系統的薪酬由市場決定,窮的沒下限,富的沒上限,兩極分化較嚴重。

總的來說,全港絕大部分的門診量(70%)由私立系統承擔,而絕大部分的住院服務(90%)由公立系統承擔。大病、急病可以在私立系統診斷以後,轉介到公立的醫院專科繼續診治;而有些公立首診的病人如果需要影像學檢查,由於公立排隊時間長,也會建議病人自費去私立影像中心做。

香港人口750萬,註冊醫生14000多人,45%在公立系統,55%在私立系統。一般市場行情看好的專業,例如放射科、眼科等,公立流動到私立的比較多。


香港醫療/醫生的整體水平

香港的醫生經過規培以後,水平值得信任。法例上,醫學畢業生經過一年實習,完全註冊以後,就可以獨立執業。目前,香港的專科培訓制度已經完善,絕大多數醫學畢業生都會參加6年左右的專科培訓,取得fellow資質和足夠臨床經驗以後再選擇自主擇業,包括全科(family medicine)也是如此。

香港的醫療水平很難與地區差異較大的內地進行直接比較。香港是個小系統,基本沿用大英國協體系,住院醫生規培同質,基本功紮實,專科考試統一嚴格,資質受國際認可;日常診療主要是常見病,強調跟隨循證指南;醫生在公立醫院完成培訓積累經驗後,有一部分會選擇去私家系統。公立醫院的病人無法挑選主診醫生,因此可能會遇到低年資經驗淺的醫生,不過根據醫管局內部安排,專科門診新症均由高年資醫生首診,住院查房也會有上級醫生督導和科室大查房協助。私立醫院面臨更大市場壓力,多數珍惜質量和品牌。

全港公立醫院共用一個電子病歷系統,包括了所有門診病歷、住院小結、實驗室檢查、影像圖像和報告、用藥記錄等等,這使得醫生可以了解患者病史和用藥變化,便於跟蹤反饋。實際上,不少病人因為年齡、殘障、知識和英文限制等因素,溝通表達容易有問題,出入院轉診醫囑更改又頻繁,如果沒有電子病歷系統幫助,醫療質量很難得到保證。目前,跨院跨科共享信息這個系統正在連接公私營系統,雖然還沒有完全打通,但它對醫生病史記錄的要求無形中提高,對醫生本身的知識更新也很有好處。

全科醫生的接診情況

香港的全科醫生接診不分年齡和病種,有慢性病,也有急性病;有既往健康的,也有合併症眾多需要同時在多個單位和科室就診的。年老殘障等弱勢群體多,南亞印巴裔和東南亞菲傭印尼傭也不少;多數病人說廣東話,部分說英語,也有說普通話或各地方言,醫療文書都是英文。總的來說,香港是個多元和繁忙的體系。

公立全科每個醫生全天定額接診70個病人,平均每小時8-10個,絕大多數為提前預約,少數為臨時求診。額滿之後,有時也會根據臨時求診病人的具體情況和緊急度額外增加籌碼。公立診所會設立專病門診,比如複雜的慢性病、精神心理、和介於全科/專科之間的分流門診等,這些門診由高年資全科醫生出診,一般是一個小時接診4個病人。

私立機構的全科醫生看診情況差異較大,有solo/group 的全科門診,也有私家醫院的全科門診,全天接診數在20-120不等。這些可能與醫生的開診時間、診所地點、服務對象,主要看的病種、僱主政策等有關。


海外醫生來香港的執業路徑

海外醫生(包括中國內地醫生)來香港執業,必須申請香港醫務委員會的註冊,主要途徑是通過考試、實習,完成註冊。(網址:https://www.mchk.org.hk/)

香港本地有兩家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生是內外全科醫學士MBBS。1997之前,大英國協其他國家的醫學院畢業生和本地MBBS一樣待遇,可直接在香港執業,之後便行不通了。海外醫學畢業生/醫生來香港執業一般需要通過醫務委員會主辦的執業資格考試,本港畢業生則不需要應付這個考試,這與美國USMLE對海內外醫學生一視同仁有所不同。通過執業資格試的海外醫生,無論原來經驗如何,必須與本地新畢業MBBS一樣,做一年實習醫生,也得像新手一樣被呼來喝去,打針抽血,熬夜值班......然後才能正式完成註冊。

另外一個較為狹窄的途徑是首先獲得港大、中大、或者醫管局的聘用,申請有限度註冊,資格一般是需要海外所在國家的專科fellow。有限度註冊的醫生只能定點執業,無法自由進入私營市場。2019年中,經過激烈辯論,醫務委員會略微放寬准入門檻,對於有限度註冊以後服務滿3年的海外醫生,只要通過執業資格試,即可免除實習,給予完全註冊,完全註冊意味著可以自主選擇執業單位。

關於香港醫療的Q&A

Q:香港對遠程(網絡)醫療的政策是什麼?

A:香港醫生專業守則上對遠程醫療行為沒有規管,風險自擔。作為外展服務,公立系統有使用遠程手段為某些養老院病人診療;家庭醫學的資格考試中,允許把電話診療作為就診的一部分。香港是個城市型小系統,面對面諮詢很容易獲得,所以遠程醫療的價值有所削弱。可能擔心醫療得不到質量保證,也可能怕缺乏明確法律保障,容易發生醫療事故。


Q:香港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醫療在中間是否起到作用?

A:這裡的平均壽命指的應該是出生預期壽命,不等於健康成人的正常壽命。人的一生死亡風險不平均,醫療條件對人均壽命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巨幅降低嬰兒死亡率來大幅拉高平均預期壽命。一旦活過嬰兒期,就樂觀很多。工業化社會的香港嬰兒死亡率極低,這讓它有了讓人均壽命進入第一梯隊的基礎,當然醫療系統也功不可沒。但要做到平均壽命世界第一,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預防免疫接種做得好;城市救護車快速;醫療覆蓋均衡無盲點;各種免費醫療福利等等。

- END -

作者:徐少偉;編輯:喵醫生。徐少偉,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LMCHK),香港家庭醫學院fellow(FHKCFP),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fellow(FRACGP)。曾任職於上海公立三甲內科,現任職香港醫管局公立診所醫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