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檔不再需要馮小剛

新周刊 發佈 2020-01-19T23:23:28+00:00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個節點,萬物復甦,白天就長了。」激烈的競爭下,馮小剛的老招牌,不管是放在賀歲檔還是其他檔期,都不再百用百靈了。

馮小剛之後,還有誰?/《老炮兒》


每個經歷過馮小剛賀歲片時代的觀眾,在每年的歲末年初,還會記起1997年的那部賀歲片,還會記起馮小剛嗎?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個節點,萬物復甦,白天就長了。」

2018年12月22日冬至,馮小剛發了如上的一條微博。

這不僅是一年中的一個節點,也是馮小剛的人生節點。

這一年,馮小剛與華誼對賭失敗,自掏腰包賠了6821萬元。在此後近一年的時間裡,這位大導演銷聲匿跡。他再一次出現在微博,已經是2019年的12月,為自己的新片《只有芸知道》做宣傳。


馮小剛的新賀歲片,走起了文藝風。/ @時尚芭莎

這位曾經的賀歲檔「八冠王」,2019年年底再一次回到賀歲檔舞台。只是這一次,台下的掌聲並不如預期熱烈:

票房疲軟,上映5天才終於破億;豆瓣評分也只有6.5分,是同期上映的幾部電影中口碑最低的一部;點讚數最高的一條短評只有短短几個字:「一杯白開水……」

熟悉的檔期,陌生的觀眾,馮小剛以及他的賀歲片時代,正在緩緩落幕。

「年過六旬,是時候直面本心了」

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可能會感到吃驚:與以往的馮氏幽默不同,《只有芸知道》不是一部賀歲喜劇,而是一部溫情文藝片。

「在《芳華》里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脫掉了鎧甲。我雙魚座,就別偽裝成變形金剛了。」馮小剛在微博里幽默地自嘲。

《只有芸知道》講述了一個堪稱老派的愛情故事:一對夫妻在紐西蘭相知、相愛、相守十數年,妻子死後,丈夫完成妻子的遺願。

電影主角有真實的人物原型:馮小剛的好友張述、羅洋夫婦。「我們都是十幾年的交情,他認識他太太第一天我就認識她」。

張述在實現太太遺願的過程中,跟馮小剛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彼時的馮小剛正好在看高倉健的電影《致親愛的你》——


這部電影,講述的也是實現妻子遺願的故事。於是在2018年的秋天,馮小剛找到張述,表達了想把他和羅洋的故事拍成一部電影的想法。

馮小剛和好友張述。/@馮小剛

在那之後,馮小剛找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原著《餘震》的作者張翎擔任編劇,集齊了黃軒、徐帆、楊采鈺等演員——一年後,《只有芸知道》新鮮出爐了。


電影中夫妻在海外經營中餐館、養狗、遭遇火災、妻子病逝、丈夫實現妻子遺願的情節,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這部電影贏得了不少觀眾的淚水,但豆瓣6.5的評分,與同期7.6分的《誤殺》、《半個喜劇》,7.2分的《葉問4》相比,顯然不盡人意。

不少人吐槽,如果沒有真實人物原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敘事拖沓,空洞乏味的片子:「超長MV」、「紐西蘭旅遊宣傳片」、 「太假了」……

上映18天後,電影票房不到1.6億,同日上映的《葉問4》,票房是它的近六倍。

當團隊在電影上映5天後才放出慶祝票房過億的海報時,曾經的小鋼炮思緒萬千,「看著團隊搞出的這個一億的大紅海報,不禁感慨,英雄老矣」。

上映5天後,電影票房過億。/@馮小剛電影官微

放在以往,面對這樣的票房和口碑,別名「小鋼炮」的馮小剛也許早就開炮了:


2012年,《一九四二》票房失利,馮小剛怒罵觀眾自以為是;


2013年,《私人訂製》口碑滑坡,馮小剛連發6條微博炮轟影評人,稱他們是「一幫大尾巴狼」;


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排期不足,馮小剛髮長文開撕萬達董事王健林;


2017年,上海電影節,馮小剛直言「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那麼多垃圾電影」……

「垃圾觀眾」言論一出,激起千層浪。

而到了《只有芸知道》,馮小剛卻意外地低調。

剛接觸網購沒幾天的馮小剛,拉上黃軒來到了當紅女主播薇婭的直播間,直播為電影賣票;面對上映後並不理想的票房和口碑,馮小剛在微博上也難得地沒有一絲戾氣:

「這一億票乃是250萬觀眾所賜,這250萬觀眾是基於過往之信任買票捧了老馮和小黃的場,老夫這廂有禮了……看完電影……您花了錢,罵幾句出出氣都應該。這是人之常情。」

「捧場」、「老夫」、「有禮」、「您」、「人之常情」,如此恭敬的用詞,這還是那個大家熟悉的「小鋼炮」嗎?

15年前,馮小剛輕易就創造了第一部票房過億的賀歲電影《天下無賊》;15年後,《只有芸知道》堪稱艱難地拿到億元票房。


曾經躺著就能賺錢的馮小剛,號召力已經不再顯著,年過六旬的他,也終於不再四處開炮,而是顯而易見的,走向平和。

馮小剛和他的賀歲N部曲

上世紀90年代初是內地電影市場的寒冬期,彼時的春節檔還沒成氣候:

究其原因,有二:改革開放後,DVD和錄像廳興起,中國港台以及海外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大家對內地電影興致不高;


二是當時的電影院線還沒全面鋪開,只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春節期間大量人群返鄉,也就沒人進電影院看電影了。

在那個年代,每年12月中下旬的賀歲檔,無疑是炙手可熱的檔期。

而內地賀歲檔的興起,則要由馮小剛的一部電影說起。

1996年,內地引進了一部香港賀歲片《紅番區》,短短十幾天,攬收了8000萬元的票房,占據當時全年總票房的十分之一,引起了大家對賀歲檔的關注。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8000萬元票房,放到2019年,相當於《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少年的你》兩部大爆電影的票房總和:將近66億。

《編輯部的故事》總策劃鄭曉龍,有了把港台賀歲片概念移植到內地的念頭。他召集了《編輯部的故事》原班人馬,讓馮小剛擔任編劇,續拍了三集《編輯部的故事》作為賀歲劇,在1997年春節試水播出。

這部賀歲劇,集齊了當年的原班人馬,頗受觀眾喜愛。/《編輯部的故事之萬事如意》

這部賀歲電視劇,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機會也隨之而來——春節剛過,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的韓三平找到馮小剛,希望他能拍一部「喜劇風格的賀歲電影」。

馮小剛腦海里馬上浮現了王朔寫的一篇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大家三兩下敲定,決定就在小說基礎上改編劇本,講述一個「好夢一日游」的故事。

馮小剛選用了演技擔當葛優——葛優在《頑主》里的驚艷表現,一直讓馮小剛印象深刻。

因為成本不足,他還用北京大院子弟、知名導演編劇葉京的關係,借了足足一個營的坦克。

1997年12月24日,賀歲片《甲方乙方》順利上映。這部成本只有340萬元的影片一炮沖天,斬獲了3600萬的票房,拿下當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還獲得了當年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員、女演員三項大獎。

走進電影院的觀眾,無一不被這部電影逗樂,好評如潮,直到今天,《甲方乙方》的豆瓣評分也高達8.3分。

這部《甲方乙方》,正式掀開了內地賀歲片的帷幕。

電影里的好夢結束了,馮小剛的好夢也開始了。/《甲方乙方》

馮小剛趁熱打鐵,在1998年拍出了4300萬元票房的《不見不散》,又在1999年拍出了3300萬元票房的《沒完沒了》。票房屢創新高的賀歲三部曲,正式奠定了馮小剛「中國內地首位商業片導演」的地位。

此後十幾年,馮小剛的名字,一直和賀歲檔捆綁在一起:《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非誠勿擾2》、《私人訂製》……前前後後,拿下了8次檔期冠軍,這樣耀眼的成績,除他之外,別無他人。

馮小剛就這樣幸運地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檔的概念,也成為了賀歲檔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這樣的成功讓人艷羨,回首自己的賀歲檔征程,馮小剛也感慨萬千:


我以前搞的都是電視劇,我用搞電視劇那套方法拍了一部《甲方乙方》,多少搞電影的人當時罵我的電影庸俗,但是我成功了。馬上他們說,我是瞎貓碰到死老鼠,等我的《沒完沒了》出來,他們又說我是撞上死兔子。


等《不見不散》出來,仍然受歡迎,他們就不再罵了,開始琢磨,結果認為我是電影播放檔期好,打賀歲片的緣故,那好,我不拍了,休息一年,結果是那一年5部賀歲片上映,加起來票房都不如我的一部電影票房多,他們沒話可說了。

而這樣的成功並不是偶然。

馬東曾經說過,「馮小剛後來能成事,是因為他從出道起一直走的就是傍作家路線,大部分作品都改編自成熟的作家小說「。

一個「傍」字,十分微妙。它既顯示了馮小剛和「作家們」的關係不尋常,又多少帶了點調侃的意味。

的確,馮小剛的電影能成功,離不開王朔、劉震雲、嚴歌苓等一流作家的加持。

馮小剛與王朔。/豆瓣

王朔自然不必說。


早在1988年,這位新京味代表的《頑主》、《輪迴》、《大喘氣》、《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四部作品就被同時搬上了銀幕,產生了巨大轟動,當時文學界、電影界、評論界都把這一年稱作「王朔年」。

甚至有這麼一種說法:只要有王朔的作品加持,電影就成功了一半。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

馮小剛形容第一次碰見他,是「抬頭望見北斗星」。

從早期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到一炮沖天的《甲方乙方》、以及之後的《一聲嘆息》、《非誠勿擾2》、《私人訂製》等電影,無處不是王朔的身影。

王朔的作品,對馮小剛產生了莫大影響,他說:「王朔作品中觀察生活的角度,對我日後的導演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指導我拍攝賀歲片的綱領性文獻。」

馮小剛的另一位金牌編劇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震雲。兩人合作過《一地雞毛》、《手機》、《溫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這些影視作品都跳出了一貫的馮氏幽默風格,試圖探討更深層次的話題。

馮小剛這樣形容劉震雲對自己導演生涯的影響:「如果說《編輯部的故事》是我作為一名編劇,在王朔創作風格的引領下,跨出了堅實的一步;那麼《一地雞毛》則是我作為一名導演,在劉震雲創作思想的影響下,創作上走向成熟的一次飛躍。」


而馮小剛2017年賀歲檔的那部《芳華》,則出自大名鼎鼎的嚴歌苓。

這位影視界的IP大腕,被搬上銀幕的作品早有口碑:《天浴》、《歸來》、《金陵十三釵》、《媽閣是座城》……《芳華》這部作品,正是根據嚴歌苓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

好原作、好編劇之外,馮小剛的賀歲片,還有一眾好演員。

歷數馮小剛那些大名鼎鼎的賀歲片,選角可謂錦上添花:葛優、張國立、范偉、張涵予、英達、徐帆、劉蓓……精彩的劇本加上戲骨的演繹,電影想不火也難。

可以說,中國影壇的賀歲檔,是和「馮小剛」這個名字綁在一起的,馮小剛給予賀歲檔以生命和活力,賀歲檔回饋馮小剛以成就和榮譽。

直到今天,2002年《大腕》的台詞還被拿到舞台上改編重現。/《演員請就位》

馮小剛的電影,票房一直無可爭議,但口碑一直兩極分化。

從《甲方乙方》開始,就有不少觀眾認為這樣的電影算不上是偉大的作品,「只是簡單的小品拼盤」;2013年的《私人訂製》,也有觀眾認為是在「炒舊飯」。

「這根本不是電影,完全是小品集錦。影片由幾個毫無關聯的片段組成,沒有貫穿情節的主線,沒有該有的戲劇衝突,沒有電影化的視聽,只有小品式片段和零碎的段子。」

幾年的「馮氏賀歲片」看下來,觀眾對於馮小剛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息過:「』以前挺接地氣一導演,現在倆腳不沾地兒了。」

「馮小剛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訂製》練手,練了仨小品一朗誦,三俗一雅終歸一爛。」

即便馮小剛的《一聲嘆息》拿到了埃及某個電影節的獎項,王朔給出的評價也不高:「在我的印象中,埃及(這種規格)的電影節就相當於中國一個鄉鎮企業獎。」

在葉京創作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以馮小剛為原型的「馮褲子」,是一個長相醜陋、性格猥瑣,又愛哭,最後做了導演的人。

也許,在不少人的眼裡,馮小剛再怎麼成功,也還是洗不掉「馮褲子」的形象,不過是一個商業片導演——而這個稱呼,也是讓馮小剛自己最膈應的,也是他一直想擺脫的標籤:

「我現在就想拍出既好看又非常厚實的電影出來,往裡面走。現在來看,《一聲嘆息》還遠遠不夠,《手機》讓我感到滿意,但是,《溫故1942》才是我心裡真正想拍的電影。」

同時代的導演,只有馮小剛是比較「世俗」的那一個。/豆瓣

1997年過去了,誰還在懷念它

時間回溯到兩年前,電影《芳華》上映的時候,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久違了賀歲檔,物是人非了。」

他離開的這兩年,中國內地影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賀歲檔欣欣向榮,帶火了春節檔。同時,暑期檔、國慶檔也都呈現出群雄爭霸的景象:

2018年的全年總票房高達609.76億元,2019年的全年總票房近643億元;《紅海行動》、《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我和我的祖國》等電影票房連破紀錄,一批新生代導演脫穎而出……

如今的賀歲檔,早已不再是馮小剛的天下。

一方面,這是因為馮小剛一直在謀求轉型,嘗試商業片之外的路子。

他在採訪中說:「大家都特藝術的時候,我就拍商業片,賀歲片一大溜。大家都開始商業片了,我就開始拍文藝片。」

從《一九四二》、《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到《芳華》、《我不是潘金蓮》、《只有芸知道》,這些電影明顯都與一貫的馮氏喜劇賀歲片的風格不同,少了笑點,多了思考。

另一方面,隨著春節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的崛起,賀歲檔不再是兵家必爭之地。

近年來,電影院線逐步下沉,三四線城市、縣城小鎮都建起了電影院,大型節假日進電影院看電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2008年,春節檔總票房僅1.1億元,占全年總票房的2.6%;而2019年,春節檔總票房已經達到了58.4 億元,占全年總票房的9.11%,是十年前的53倍。

同時,賀歲電影類型開始多元化,從以前的喜劇題材一枝獨秀,到如今喜劇、動作、文藝、武俠等多種題材百花齊放:

光是從2020定檔春節檔的幾部電影來看,就有喜劇片《囧媽》、喜劇懸疑片《唐人街探案3》、劇情片《中國女排》、動作片《緊急救援》、動畫片《姜子牙》等多種題材的電影滿足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

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口味也在不斷提升。一部熱鬧喜慶、但過於簡單、商業化的賀歲片,顯然已經餵不飽被成熟影市滋養的觀眾了。

吳京提到過,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升。/採訪圖

寧浩、徐崢、文牧野、郭帆、曾國祥等一批新生代導演,憑藉過硬的電影內容和質量風生水起,具備了強大的競爭力:

2018年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和《我不是藥神》,票房均超過30億元,尤其是後者,引發了社會對醫療體制改革的關注;2019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票房高達46.79億,開啟了「中國電影科幻元年」;


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50億元,引發國漫崛起的大討論;2019年末上映的《少年的你》,票房超過15億元,校園暴力的主題,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極具社會意義……

激烈的競爭下,馮小剛的老招牌,不管是放在賀歲檔還是其他檔期,都不再百用百靈了。

曾經,沒有馮小剛的賀歲檔是不完整的。

而現在,馮小剛的電影對大部分年輕觀眾來說,有雞肋之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於日趨成熟的電影市場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而對於馮小剛以及他那一代的導演來說,卻難免有一絲「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唏噓。

在《甲方乙方》的片尾,有一句台詞令人回味:「1997年過去了,我們很懷念它。」

每個經歷過馮小剛賀歲片時代的觀眾,在每年的歲末年初,還會記起1997年的那部賀歲片,還會記起馮小剛嗎?

1997年過去了,2019年也過去了。/《甲方乙方》


[1] 我把青春獻給你︱馮小剛

[2] 與馮褲子有關的日子︱馬東

[3] 馮小剛:我要拍藝術片了︱南方周末

[4] 獨家專訪:61歲的馮小剛為何拍了部催淚純愛片?︱楊晉亞

[5] 馮小剛這一年︱穀雨實驗室

[6] 當下我國春節檔影片的興盛與隱憂︱劉金祥

[7] 喜劇電影的「後馮小剛」時代︱陳旭光

[8] 賀歲電影的題材與檔期演變︱許晨

[9] 中國賀歲電影二十年之發展︱董靖


✎作者 | 愷哥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