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讓人生奢求的逍遙,在「無何有之鄉」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國學書舍 發佈 2020-01-19T23:49:37+00:00

莊子:心游無何有之鄉,神馳於六極之外,便是逍遙之境界。讓心游無何有之鄉,讓神馳於六極之外,順應自然,無心而治,天下自然大至,人生也自然大治。

莊子:心游無何有之鄉,神馳於六極之外,便是逍遙之境界。

莊子的《逍遙遊》中有這樣一句話:「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意思就是說:因此,至德之人無我,神人不求立功,聖人無須立名。

何為「至人,神人,聖人」?就是能夠游於天下之外,存在於道的逍遙境界,而理想狀態就是:心中無功、無名、無己

無功:不認為自己為社會做了什麼,不貪圖外界肯定;無名,不會向社會索取什麼,不貪圖虛名;無己:真正的超越自我,沒有了物我的區別,讓自己凌駕於萬物之上,達到一種真正的逍遙,這也是一種「無為」的智慧和狀態。

讓心游無何有之鄉,讓神馳於六極之外,順應自然,無心而治,天下自然大至,人生也自然大治。

不管是個人治身還是君王治世,問題的矛盾根源就是在於自己主觀的妄為。

人的認知有一個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總以自己的認知為主導,但是殊不知,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大自然面前,在天道面前,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塵埃,更何況人的主觀意識呢。

一個人身處於俗世之中,妄想靠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左右外物時,而人生的痛苦、問題、災禍也有了源頭。而莊子的「逍遙」就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符合萬物規律而達到的人生境界。

莊子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天根游到殷陽,來到蓼水岸上,正好遇到了無名人,問道:「請問治理天下有什麼方法?」

無名人說:「走開,你這個鄙陋的人,為什麼問這樣不愉快的問題,我要和造物者結伴遨遊,游夠了就要像鳥一樣乘著輕盈清虛的氣流飛出天地四方之外,暢遊於無何有的地方,歇息於廣闊無邊的曠野,你為什麼拿治天下的話來擾亂我的心?」

天根再三請教,無名人又說:「保持本性,無所修飾的心境,交和形氣於清靜無為的方域,順應事物的自然沒有半點偏私,天下也能得到治理。」

這一篇章就是莊子對於使用「有為」之道治理世界的排斥,來強調「無為」的輕盈狀態,就是保持本性無所修飾。

莊子認為君王統治天下時,經常用仁義來譁眾取寵,籠絡人心,但是事實上,這樣的以仁義治世的舉止,只能在短暫時間牽制人心,而且容易使天下大亂,並不能給天下一個太平,反而是一種背道而馳。

而反之,以無為之道治世,才能夠真正的達到一種順應自然,以無為達到大為,也正是因為清靜無為,無私無欲,而讓天下大治。

對於我們來說,修身正道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能以無為修身正心,人生自然能夠清靜無為。

所以《道德經》中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身處俗世之中,想要治理天下而又主觀妄為,我看他根本達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憑主觀意願去改變和施為的,否則必定會失敗。

一切不以主觀意識妄為,即便是自認為好的出發點也不建議參與其中,因為過於主觀的意識,在某一些層面不會讓事情越來越好,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白岩松老師說:「最糟糕的人生,就是沒有智慧,但是勤奮的人。」

因為他勤奮、妄為,但是沒有以「大智若愚」的智慧為基礎,這就會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糟糕。

非常辛苦,人生過得非常勞累,但是最後的結局卻越來越背離根本,就好像剛開始自己追求的是幸福的那一個點,但是最後卻發現離那個點偏離的越來越遠。

所以順應自然之態,找到生命中應該順應的規律,這就是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