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卡啟拉 發佈 2020-01-19T23:53:20+00:00

提起民國最偉大的作家,很多人們都會想到魯迅,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之一,魯迅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言語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不過言辭犀利的魯迅先生,也說過很多有爭議的話,1936年也正是魯迅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報》的記者鄧潔在6月採訪魯迅,魯迅公然說到:「漢


提起民國最偉大的作家,很多人們都會想到魯迅,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之一,魯迅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言語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不過言辭犀利的魯迅先生,也說過很多有爭議的話,1936年也正是魯迅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報》的記者鄧潔在6月採訪魯迅,魯迅公然說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引起了社會不小的爭論。

魯迅早已不是第一次說這種話,他曾經多次表達過對漢字激烈的看法,比如魯迅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認為:「漢字和大眾化,是勢不兩立的。」魯迅的《且介亭雜文》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魯迅認為「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就只有自己死」。

坦率的來說,魯迅也是一名學者,為何對於流傳數千年的漢字如此深通惡絕呢?其實廢除漢字的觀點,並不是魯迅率先提出來的,從19世紀末開始,中國的貧困,加上西方的殖民侵略,讓很多人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原因,有些人主張全盤西化,同時徹底摒棄傳統的文化,因此一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字廢立之爭也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191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胡適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倡廢除晦澀的文言文,而使用白話文來寫作,而緊接著,大量的學者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符號,從而來代替漢字,1920年代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方案,1930年瞿秋白則提出了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還有北大的教授錢玄同,他在寫給胡適的一封信中提到「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因此直接打算直接採用猶太人發明的世界語。

實際上魯迅也是有著特別深的顧慮,才說出這樣一番言論,你能明白他的苦心嗎?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前夜,因為各地軍閥派系的林立,而科舉也剛廢除不久,中國始終無法完善建立一套合適統一的教育體系,貧困也造成了絕大部分人上不起學。

別看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但是文盲率竟然達到了驚人的95%,繁體字的複雜難懂讓很多本來想要學習的人心生退卻。長時間的戰爭也讓越來越多人得不到應該有的教育,民國時期使用的西方威妥瑪拼音也不是很方便亞洲人使用。到了1958年,文化部門的新漢語拼音方案才出爐,當時也有人提出來,可以直接使用這種拼音當作語言。


不過隨著1956年國務院頒發了《漢字簡化方案》,制定出了《簡化字總表》並且開始廣泛地推行,漢字更加方便使用和辨別,我國的文盲率也開始顯著的下降。而我國的鄰國日本,為了達到使用漢字的辨別,也在1946年就推行簡體字,日本政府1949 年公布的 《當用漢字字體表》,其目的就在於簡化字形 ,其中有簡體字774 個 ,正式確立了簡體字的地位。

相信魯迅的本意,也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雖然希望文化能夠傳承下來,但是更希望國家能夠與世界接軌,走上富強的道路,而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了,如今簡體字的使用,對達到漢字的普及,還是起到了非常好效果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