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小病拖久了,可能發展為癌!都是癌前病變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發佈 2020-01-19T00:49:23+00:00

23歲的未婚女性芳芳,一個月前出現身體不適,10日後症狀越來越嚴重,且腹痛不止,朋友將她送到了醫院。

據新京報報導,23歲的未婚女性芳芳,一個月前出現身體不適,10日後症狀越來越嚴重,且腹痛不止,朋友將她送到了醫院。

醫生檢查發現是外陰癌前病變。

「一般是50多歲的絕經婦女才會得這個病,年齡這麼小的病人還是比較少見。」

醫生表示,這種病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芳芳雖然只有23歲,但有很多壞習慣,如熬夜、一個月換一次內褲等,這些習慣都會增加病毒感染的機會。

幸好,現在處於癌前病變期,可以通過手術切除病灶,如果持續拖下來,很難說不會變成癌。

癌前病變=癌症?

如果你去看醫生,然後醫生告訴你有癌前病變,你不用太過驚慌。癌前病變也是一些普通的疾病而已,只是被稱為「癌前病變」的疾病是具有癌變可能的良性病變。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概括癌前病變到癌症的發展歷程:

正常組織(細胞)←→癌前病變(輕度非典型增生←→高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腫瘤(常說的癌症)

我們從上面的簡單過程得知,癌前病變既可能向著浸潤性腫瘤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向著正常組織的方向發展。只要細胞變異的程度越低,回歸正常組織的機會就越大,相反則是發生癌變的機會大。簡單說,即便身體出現某些癌前病變,你還是有救的。

即便癌前病變有向著癌症的方向發展,其過程也可能要花十幾年至幾十年不等。但是,某些外因的作用下,可以大大縮短這個過程。

癌前病變一定會變成癌症嗎?

當然不是!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就知道,癌前病變不是癌,甚至連早期癌症都不是,也不一定會發展出癌症。既然不是癌,也不一定會發展為癌,為什麼要起一個這麼嚇唬人的名字呢?

業內提出癌前病變的概念,還真是為了「嚇唬」大家,為的是提高大家防癌的警覺性,將預防癌症的陣地向前移,以求最大程度地規避癌症病發的風險。

但大家也不要被癌前病變嚇得太厲害。正如上面所說的,其發展成癌症頗需時日。發現癌前病變之後,要遵照醫生的建議,合理規範地治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積極鍛鍊,提高抵抗力,定期檢查身體。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癌前病變都會發展成癌症。

生活中常見的癌前病變

1. 非典型乳腺增生:單純的乳腺增生不會出現癌變。倘若是導管上皮高度增生,或非典型增生,就有癌變的可能。一般來說,乳腺組織的非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以及導管內乳頭狀瘤都會被視為乳腺癌的癌前病變。女性發現乳房有腫塊的話,應該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2. 增生性腸息肉、腺瘤性腸息肉: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的局部增生,是大腸腔內黏膜表面隆起。腸息肉有好幾種,其中的炎性息肉、錯構瘤息肉、淋巴性息肉不會產生癌變,但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息肉與腸癌的關係則非常密切。尤其是腺瘤息肉與腸癌的關係更為密切。一般發現之後都建議切除。

3. 口腔白斑:白斑常見於口腔等地方的粘膜。白斑有過度增生的鱗狀上皮,過度角化,而且也有一定異型性。如果白斑長期不愈,就有可能惡化為鱗狀細胞癌。口腔粘膜還可能出現其他角化型白色病變。所以,是否會出現癌前病變需要仔細鑑別。口腔上的黏膜白斑如長期不愈,就應該做組織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4. 部分肺結節:70~80%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其餘的20~30%則屬於癌前病變或者肺癌。如發現有肺結節,應查明結節的良惡性。多數情況下,肺結節僅是一種炎症,可能和呼吸道感染有關。

5. 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的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替代,於是胃粘膜上出現與腸粘膜類似的上皮細胞。這是胃粘膜的一種常見病變。很多慢性胃病都會出現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有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之分。前者多見於胃炎,後者在腸型胃癌胖的粘膜中檢出率很高,達88.2%,說明結腸型化生與胃癌有密切關係。

至於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是胃粘膜上皮和腺體萎縮,胃粘膜變薄。病因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吸菸、喝酒等因素有關。長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容易發生癌變。#清風計劃##健康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1個月不換內褲,23歲女子患「外陰癌前病變」》.新京報.2018年8月21日

[2]《最常見的癌前病變》.金陵晚報.2016年3月10日

[3]《癌症來之前,都會經歷「癌前病變」!可惜很多人沒重視!》.澎湃新聞.2019年5月24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