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為打敗「癌王」胰腺癌,醫生把他的小腸取出來再「種」回去……

浙大一院 發佈 2020-01-19T01:45:13+00:00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我國著名肝膽胰外科專家梁廷波教授和肛腸外科主任、小腸移植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所帶領的團隊,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三例「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患者術後恢復順利,其中有兩位已經出院了。

「一發現就是晚期」,這是曾經人們對「癌王」胰腺癌的直觀印象。沒有手術機會,死亡率高、預後差、無法根治……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多學科融合理念的推進,胰腺癌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多,治癒率也不斷提升。挑戰「癌王」,不再是一句口號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我國著名肝膽胰外科專家梁廷波教授和肛腸外科主任、小腸移植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所帶領的團隊,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三例「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患者術後恢復順利,其中有兩位已經出院了。「以往不能根治手術的胰腺癌患者得到了手術機會,患者恢復得很理想,這對醫護人員也是莫大的鼓勵,激勵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救治別人不能救治的疾病。」梁廷波教授表示。

胃口不好,全因腸息肉?

70歲的杭州人老朱是全球首例「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的受益者。他天生就是個閒不住的人,退休後在桐廬置辦了一處房子,每天種菜、澆花、釣魚,這樣的田園生活,老朱和老伴兒非常享受。如果生活能一直這麼幸福下去,會是非常美好。

但2018年年末,一輩子沒生過大病的他,生病了!「連著好幾天胃口不好,吃不下飯,一開始還以為是腸胃上的毛病。」老朱說,因為當時人還在桐廬就沒有想著去醫院,直到春節回到杭州家裡,兒子見他胃口比往常小了不少,一再追問才得知這個情況。

「他告訴我的時候,這樣的症狀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我想想看有點不太對勁,這麼長時間肯定是有問題的。」老朱的小兒子告訴我們,他帶著父親去了家附近的醫院檢查,一切的噩夢從此開始!

檢查結果出來,不是胃的毛病,老朱的胰腺上有陰影,腸道上也有很多息肉。「醫生跟我們說胰腺上的陰影可能是胰腺炎或胰腺癌,但當時並沒有確診,而是建議我們先把腸息肉切除。」老朱接受了息肉切除手術,取出了十幾顆大小不一的息肉。手術後,身體恢復不錯的老朱胃口卻依舊不如從前,家人覺得還是有必要去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明確下那團陰影究竟是什麼。


胰腺癌!醫生揪出「元兇」

去哪裡看?老朱的兒子經過多方打聽,浙大一院肝膽胰外科全國聞名,尤其在胰腺疾病的治療上經驗豐富。2019年7月,老朱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找到了浙大一院肝膽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團隊,經過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病因明確了:胰腺癌!晚期!

「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對胰腺炎和胰腺癌都已經做過了解,當然心理也存有一絲僥倖,但看到結果的時候還是一時難以接受。」老朱的兒子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反而我父親是最淡定的一個,他本身就是個很樂觀的人,還叫我們不要擔心,聽醫生的該怎麼治就怎麼治。」

「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腫瘤主要在胰頸部,並且已侵犯了腸系膜上動脈,評估後認為屬於局部晚期。」專家表示,雖然是局部晚期癌,但並不意味著只有局部存在問題,胰腺癌是一個全身性、系統性的毛病,「所以根據當時他的情況,我們預估手術效果不佳,建議是先化療,再尋找合適的手術時機。」

胰腺癌被稱為「癌王」,普通的化療會有效果嗎?醫生的解釋讓老朱一家疑慮盡消。化療對胰腺癌病人來說非常重要,貫穿整個治療的過程,早在2014年,梁廷波教授團隊就針對亞洲病人的特殊體質,對胰腺癌化療方案進行改良,保留高效,降低毒性,目前已應用於全國患者,效果顯著。

4個月後,老朱的化療效果已達到部分緩解,腫瘤比治療前縮小了30%以上,已經達到最佳的手術時機。但縮小的腫瘤仍然包繞著腸系膜上動脈根部,如果按照常規的胰腺癌切除術,動脈根部的腫瘤切除不凈,相當於要給腫瘤留下「後患」,手術方案如何制定?浙大一院肝膽胰外科進行了一次多學科討論。


當胰腺癌手術碰上小腸移植

這個團隊又開創了一個先河

胰腺癌的一個特點就是浸潤性生長,也就是說腫瘤是沒有邊界、很難分離的,需要把整個胰腺切除,但胰腺又和十二指腸是特別「親密」的朋友,所以手術時通常是把胰腺和十二指腸一起切除。

而腸系膜上動脈為人體小腸和右半部分結腸供血,如果直接把它切除會導致小腸壞死,但如果不切除會導致腫瘤切除不徹底。如何在對腫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時完整保留小腸功能?

浙大一院作為大器官移植中心的優勢,尤其是今年以來在全省率先開展的小腸移植,讓這個問題得以化解!在體內仔細探查,將好的小腸完整切下來在體外進行修整,同時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再將小腸重新「種回」體內,這種方法叫做「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

以往,胰腺癌患者化療後僅30%有機會得到根治手術的機會,更多的患者因為腫瘤侵犯範圍大,無法根治。「現在,通過系統性的化療方案聯合小腸移植技術,為更多的患者贏得了更多的救治機會,成為獲益者。」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表示,前不久醫院就利用相關技術為一位結腸癌患者進行了自體小腸移植手術,患者康復順利。

2019年12月5日,老朱的手術正式開始,由梁廷波教授吳國生教授共同完成。經過仔細探查游離後,醫生髮現除了腸系膜上動脈根部被腫瘤侵犯,老朱的結腸中動、靜脈也已經被腫瘤包裹,並且他的右肝動脈是變異的,並不像常人那樣起源於肝總動脈而是起源於腸系膜動脈,這就要求手術時還需要把血管旁的淋巴結全都清楚掉,進一步增加了手術的複雜性。

術中確定好切除範圍後,梁廷波教授從腸系膜上動、靜脈被侵犯的部位開始切斷,吳國生教授將小腸和橫結腸一起取出體外。兩位專家同時「開工」,這邊在體內仔細切除胰十二指腸,那邊對取出的小腸和結腸血管進行灌洗、修整,將未受腫瘤侵犯的血管保留下來,最後再將修整好的小腸和結腸與體內的血管仔細吻合,這樣就達到了既最大限度切除腫瘤又保護小腸供血的目的。歷時8個多小時,手術成功。


攻堅克難,創新制勝!

更多患者手術成功!

2019年12月30日,老朱出院了,他顯得很興奮,見到自己的主刀醫生梁廷波教授,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讓兒子準備好的錦旗迎了上去,很難讓人想到他是個動過「大手術」的人。其實,術後第二天,他就在監護室拔掉了氣管插管並在床上可以自由活動;術後第五天,轉回了普通病房,之後每一天都可以自己繞著病區走廊走三圈、四圈、五圈,氣色越來越好。「我非常感謝浙大一院的醫生們,是他們給了我重新活下去的希望。」老朱表示,自己現在感覺很好,醫院的這項技術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機會。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依託醫院強大的器官移植實力,浙大一院加速推進多學科融合發展,堅持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疑難重症,以攻堅克難的勇氣解決一個個難題,幫助更多瀕臨絕望的患者

和老朱一樣幸運的,還有69歲的鄧先生(化名)和39歲的吳先生(化名),他們也都成功接受了「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

去年8月,鄧先生在體檢中被發現CA199指標異常升高,當地醫院CT提示「胰頭占位,惡性腫瘤考慮」,他同樣慕名找到了浙大一院肝膽胰外科,經過進一步檢查和討論,被診斷為胰腺癌並侵犯了腸系膜上靜脈。經過幾期化療,去年12月6日,醫生評估他的複查影像結果,認為達到了手術指征,3天後,他成功接受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目前也已經康復出院了

吳先生是常山人,去年7月開始上腹部就隱隱作痛,直到一個多月後,痛地實在不行了,他才來到浙大一院就診,卻意外地被查出胰腺溝突部有腫瘤且侵犯了腸系膜上動脈,情況和老朱的差不多,如果要完整切除腫瘤就會傷害小腸供血功能。8次化療後,醫生經過評估,在2020年1月2日,為他開展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目前已經轉回普通病房進一步恢復

梁廷波教授表示,根治胰腺癌用上了小腸移植的技術,這是浙大一院團隊在探索疾病救治過程中的一次創新突破,以往胰腺癌患者如果不能根治手術,就意味著患者的復發率大大上升,而胰腺癌診治和移植技術都是浙大一院的優勢專長,兩者結合讓胰腺癌達到根治,為患者康復加了一道「雙保險」

儘管醫學仍有很有未知,對醫生而言,哪怕一路坎坷波折、荊棘密布,但你若安好,便是吾願


本文為浙大一院原創

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圖/文:宣傳中心

醫學插畫:肝膽胰外科 邵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