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變化的第二代移民:鮮為人知的「尼豪島事件」

國家人文歷史 發佈 2020-01-19T02:28:48+00:00

1920年 7 月,美國國會某委員會成員在加州安琪兒島檢查日本「照片新娘」的護照一戰以後,美國在遠東成功拆散英日同盟,並主導建立起《九國公約》《華盛頓條約》等安排戰後的遠東國際秩序。

文|閻濱

第一代日裔移民通常在內心深處對日本保持著堅定的忠誠,這一點和紐約那些支持墨索里尼的義大利移民別無二致,他們支持、歌頌或為日本的侵略行徑辯護。但是在二代日裔心中,他們為自己是一名日本血統的美國公民而自豪,並不介意與美國的任何敵人作戰,包括自己祖先的國家。

很多老移民擔心自己的後代在北美丟掉日本文化的根,堅持送他們周末去日文學校讀書,老師通常聘請自日本。這些老師有時會給學生灌輸在日本風行的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這讓很多二代日裔難以接受,然而,在一個風雲變幻的世界裡,更大的考驗還在等待著他們。

美國在二戰中最為後世詬病的國內政策是對日裔美國公民的集體流放。在大多數現代美國人印象里,這一醜惡事件就像1932年退休金進軍、1970年肯特大學事件一樣,永遠被鐫刻在美國國恥柱上。但是,歷史往往要比公眾通常了解到的事件更複雜、灰暗。

一戰以後,美國在遠東成功拆散英日同盟,並主導建立起《九國公約》《華盛頓條約》等安排戰後的遠東國際秩序。隨著英、法持續衰落,沙俄徹底崩潰,德國退出在遠東的角逐,日美矛盾陡然上升為太平洋地區列強間的主要矛盾。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日本對外情報工作重點之一是搜集對美情報。戰前,日本在夏威夷的領事館在日本僑民提供的信息幫助下,搞清楚了珍珠港的美軍重要目標位置和活動情況。日本還在加州日裔社區內建立代號為「橘」的間諜網。美國反間諜機構很早就注意到日裔社區與日本情報機關的反常往來。當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加州的「橘」間諜網就被FBI一網打盡,他們給盟國帶來的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珍珠港遭襲前,美國軍方就獲得情報,日裔社區可能會在日本情報機關策動下發起暴動,並破壞美軍機場等重要設施。夏威夷陸軍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中將特地下令,為防備「第五縱隊」的破壞,美軍機場的飛機必須密集排列起來集中警衛,沒想到這卻成了空中打擊的絕好目標。

1941年12月7日清晨,檀香山當地一位叫丹尼爾·井上的17歲日本少年正準備去教堂做禮拜,突然聽到本地廣播電台驚叫珍珠港正遭到襲擊。他衝出家門,看到不遠處的珍珠港正騰起股股濃煙,「三架灰色帶大紅點的飛機恰好掠過頭頂」,井上多年後回憶道:「對我來說世界末日到了,我的年齡已經能意識到未來的一切不可能和以前一樣了。」

當時還發生了鮮為人知的「尼豪島事件」。尼豪島是夏威夷群島最西邊的一個小島,當年島上只有136名居民,大多是夏威夷土著,也有少數日裔居民。珍珠港遇襲當天,來自日本「飛龍」號航母的一等飛行兵曹西開地重德的「零式」戰鬥機被美軍擊傷,西開地迫降在尼豪島上。島上的日裔男子原田時「義勇皇民」本性大發,跳出來為虎作倀,協助西開地修飛機,還拔槍脅迫企圖反抗的土著居民,並燒掉他們的房子。直到13日晚,土著居民趁機反抗,搏鬥中打死了西開地,原田畏罪自殺。美軍當局直到14日才知曉了事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