洣水河上的擺渡人:見證年味變遷 守護回家團圓路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0-01-19T02:43:17+00:00

洣水河上的擺渡人:見證年味變遷守護回家團圓路中新社湖南衡東1月19日電 題:洣水河上的擺渡人:見證年味變遷 守護回家團圓路作者 王昊昊隆冬的清晨寒風刺骨,每天早上5點半的鬧鐘一響,59歲的羅正粒就起床趕往位於湖南省衡東縣楊林鎮的石峽渡口,給客渡船加油、加水,檢查完畢後已近7點,乘

(新春見聞)洣水河上的擺渡人:見證年味變遷 守護回家團圓路

中新社湖南衡東1月19日電 題:洣水河上的擺渡人:見證年味變遷 守護回家團圓路

作者 王昊昊

隆冬的清晨寒風刺骨,每天早上5點半的鬧鐘一響,59歲的羅正粒就起床趕往位於湖南省衡東縣楊林鎮的石峽渡口,給客渡船加油、加水,檢查完畢後已近7點,乘船的客人正好陸續趕來。

羅正粒負責收費、維護乘客安全。王昊昊 攝

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的一級支流洣水河從楊林鎮穿城而過,羅正粒的家楊林鎮小岳洲村就沿洣水河而建,交通方便,出門就是公路。但小岳洲村對岸的石峽村、甘溪村等3個鎮8個村萬餘名村民的出行卻極為不便。

「這8個村與小岳洲村隔河相望,直線距離不過500米,兩岸間有一條可繞行的公路,但往返路途較遠。由於對岸的村落分散,再在河上建橋意義並不大,因此對岸的民眾出行都得先過洣水河。」衡東縣地方海事處副主任裴湘溪介紹。

趕集歸來的乘客。王昊昊 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善水性、熱心腸的羅正粒加入洣水河擺渡人隊伍。不久,弟弟羅曉保也加入。兩人一直堅守到現在。

「一開始是乘木筏渡河,後來變成柴油木船,現在使用的是標準化客渡船。」羅正粒說,以前木筏全靠划槳,不到500米的河道要划上20分鐘,現在單趟只需2分鐘;標準化客渡船能承載的人更多、船速更快。

乘客下船回家。王昊昊 攝

黝黑的皮膚、布滿老繭的雙手、蒼白的頭髮……歷經數十年風吹日曬,羅氏兄弟成為兩岸民眾春節返鄉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橋樑」,也見證了兩岸民眾生活變遷。

「近年來,村裡蓋起一棟棟新樓房,私家車也越來越多。村道也從以前的土路變成了水泥硬化路。」羅正粒說,這些年不少村民到搬到城裡生活,乘客在不斷減少。

羅曉保負責駕駛渡船。王昊昊 攝

春節臨近,羅正粒和羅曉保變得忙碌起來。「每趟船大概載三五十人,最多時一天跑50多趟。」羅正粒說,每年春節前後最忙,中午都顧不上吃飯。「以前村民過年主要是買花生、瓜子、葡萄乾等農產品,現在大家盤(意為「採購」)的年貨種類很多,吃的玩的都有;以前臨近過年,乘客多是趕集的村民,現在更多的是在外打拚了一年、回家團圓的人。」

村民盤年貨後乘船回家。王昊昊 攝

盤好年貨準備回家的64歲甘溪村村民夏晏生,幾乎每天都要乘坐客渡船出行,「我們都喊羅氏兄弟『船老大』,代表著大夥對他們的尊重和感激。」

看到村民們都忙著盤年貨,羅正粒很是感慨:「這幾天我老婆也在盤年貨,我和弟弟根本忙不過來。午飯都是家人送到船上吃。」羅氏兄弟堅持三百六十五天在線,從未間斷。

渡船停靠。王昊昊 攝

「我們的本心就是方便民眾,1983年票價是每人1分錢,到後來變成1元,現在還是這個價。」羅正粒說,新年最大的心愿,就是退休後能有接班人,繼續守護村民的回家路、團圓路。(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