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神秘的朝代,國內外爭論了100多年,西方人始終不承認

看鑒地理 發佈 2020-01-19T03:16:18+00:00

目前,支持夏王朝存在的最有力證據是諸多歷史文獻上面的記載,比如《禮記》《左傳》《史記》。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後期的國王都居住在斟尋,「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國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斟尋位於洛陽一帶,而斟尋氏是夏朝的分封國之一。

「華夏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呢?」相信很多人脫口而出,「上下五千年」。


我們知道「五千年歷史」這個說法是從夏朝開始計算的,但夏的存在卻是一個謎,一個爭論了百年卻沒結論的話題


因為,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能證明夏朝的存在。

夏王朝是否真實存在?


目前,支持夏王朝存在的最有力證據是諸多歷史文獻上面的記載,比如《禮記》《左傳》《史記》


但是,這些文獻成書時間遠遠晚於夏,成書最早的《禮記》是在周朝之後。

《史記》更是由漢朝的司馬遷所作,文獻的作者都不是夏王朝的見證者,對於夏王朝的記載也是在前人文獻或者歷史傳說的基礎上形成的。


再者,文獻本身的真實性不足


文學史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秦朝之前的眾多文獻或是偽作或是變作,而且每經過一次朝代變遷、社會動盪,都會有大量的文獻失傳。


流傳至今的歷史文獻中,成書越早的真實性就越低,比如《尚書》,清華大學發現的戰國竹簡上記載的《尚書》與留傳下來的基本就是兩套書。

既然古籍中的文字記載不足以證明夏王朝的存在,就只能運用考古學的方法來解決夏史問題。


雖然現今中國尚未發現夏朝的都城遺址,但是已經發現了一些和夏朝同時期的青銅遺址或者和夏朝有關的遺址,如河南洛陽的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存在的時間大約在前1750年到前1500,大約是夏朝後期的一個遺址,一直延續到了商朝前期。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後期的國王都居住在斟尋,「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國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說明斟尋位於洛陽一帶,而斟尋氏是夏朝的分封國之一。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龍


這說明,二里頭遺址有可能是夏朝的斟尋氏遺址。


但是,只是有可能。


因為,沒有確切的甲骨文對於夏的記載,學界乃至國際上,夏朝的真實性還是遲遲沒被確定。


各地區的文化起源


曾經有老外這樣問到:「中國的夏朝不存在,如果它因此被踢出四大古代文明,希臘是否就成為其中之一?」


退一步講,即使中國當不成文明古國,希臘也排不上號。

大家熟知的古典希臘,是兩河流域和埃及共同哺育的一個次生文明,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都屬於原生文明


況且,從文化意義上講,商朝之前肯定是有一個王朝存在的,只是是否就是「夏朝」,是否是一個國家的形式,這才是爭議所在。


中國作為一支古老文明的延續,向來以悠久的歷史長河著稱於世,能不能湊足那五千年,都不影響中國悠久的文明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活動著許多原始的部落文明。

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大汶口文化為代表,你要是山東人,老祖先沒準就是大汶口的;

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文明起源是屈家嶺文化,湖北人的老祖宗;


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中心的北方主要是紅山文化,代表地區是內蒙古;


以關中、豫西、晉南鄰境為中心的中原,則以仰韶文化和中原龍山文化為代表,河南、甘肅等的老家;

以洞庭湖、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則以哨棚嘴文化與寶墩文化為代表,湖南或者四川人,自己祖先的起源,就是這塊了。


不過,這主要是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參考,想搞清楚你的血脈,還得繼續往下看。


中國各省血統來源:看你是誰的後裔?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在不斷的變遷中,我國歷經了幾次比較大的人口遷徙和各民族人口融合。


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安史之亂,直到宋朝滅亡,各民族融合速度加快,通婚雜居。


那麼現代的省份居民大都是屬於什麼血脈呢?


1.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漢族人口居多,部分是鮮卑、女真、匈奴和漢人混血。


先看看中原地區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四個省份居民的身份組成。


中國歷史上北方中原地區的人口組成與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著名的人口大遷徙息息相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兩宋之際的「靖康之亂」。


這三次人口大遷徙導致北方地區漢族南下,原先長城以北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漢人發生融合。


所以,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四個省份,中原漢族人口較多,也有部分是鮮卑、女真、匈奴和漢人混血的後裔。


2.北京: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的混血後裔


現在的北京人,普遍不是純正的漢族人。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契丹人的遼、女真人的金、蒙古人的元和滿族人的清朝,這幾個朝代都選擇在北京建都,唐朝的北京地區還是粟特人安祿山的老巢呢!


所以,現在的北京人大部分是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人的混血後裔。


3.東北:驍勇善戰的女真族


東北三省,向來是女真族的「老巢」。

女真族出身的完顏阿骨打起兵於黑龍江,對遼國發出挑戰,最後公元1114年建立金朝,成為金朝的開國皇帝。


大約在500年後的東北三省,同樣是女真人出身的努爾哈赤以十三幅鎧甲起兵反明,最終建立大清王朝。


講到這裡,不得不佩服東北地區「狠人」就是多。


4.浙江:河姆渡人的後裔與東晉、南宋時南遷北方人的混血後代


浙江一帶的江南人,在大家印象中就是一幅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燕子,這與中國歷史上「衣冠南渡」相關。


西晉末年,晉元帝避亂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

當時,北方一大批縉紳、士大夫和大量庶民百姓都隨之南下,把北方的文化禮儀都帶到南方,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史稱「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之後的江南,南唐和南宋又紛紛將都城定都在南京和杭州,南唐與南宋皆是以「詞」著稱的文學大發展時代,所以進一步促進江南一帶的文化發展。


上推至遠古時期,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因此,浙江人的祖先是河姆渡人,現在的浙江人嘛,是河姆渡人的後裔與東晉、南宋時南遷北方人的混血後代。


5.廣東人:正宗的是百越族後裔、客家人是河南人遷徙過去的


我們再往南邊看看,正宗的廣東人的確是百越族的後裔。

不過,那都是秦漢時代的事情了,隨著秦朝統一了中國,遷徙了20萬的中原士兵和百姓來廣東墾荒之後,廣東就逐漸和中原結合了。


上千年的南北民族交流,現在哪裡還會有純正的廣東人!


查查祖籍,現在的廣東人大部分都是北方中原過來的,舉個例子,客家人就基本都是河南那邊遷徙過來的。


6.四川:少數漢人、羌人與巴蜀人的血統,現在以湖南湖北移民居多


至於四川人的祖先,那又是哪裡的呢?

現在,普遍有個說法叫「湖廣填四川」,應該是有一部分四川人的祖先是從湖廣那裡來的,但也會是原始巴人和蜀人。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秦漢以前,四川大部是巴國與古蜀國的領地,主要居民為巴人、蜀人;


秦漢時期,隨著巴蜀與中原交往的頻繁、羌人的南遷,少數漢人、羌人與巴蜀人不斷融合,這就構成了當時四川人的主體。


在秦漢以後,由於戰爭的原因,四川出現過幾次人口大量減少的情況,使得大量周邊地區的居民遷入四川,並不斷與原住民融合。

明末清初的農民戰爭期間,四川出現了最大規模的人口減少,以致赤地千里。


於是,清政府調集大量湖廣百姓遷入四川,遷入人數大大超過了當時四川的原住民,而且其中的移民以兩湖籍(湖南湖北)的最多,所以又稱「兩湖填四川」。


今天的四川方言,則是在「兩湖填四川」之後逐漸形成的。


準確而言,華夏民族形成的過程不是一個家庭、一個氏族、一個部落所能夠成就的,華夏民族是多元的共同體,也是歷經多年的民族融合而產生的。

自史前時期,中華民族即已確立多元一體的格局,即使在沒有強大的中央政權控制時期,中國各文化區也通過密切交流形成一個整體,使得「分久必合」成為必然的歷史大勢。


在中華文明內部,主導文化對其他文化兼容並蓄,不斷豐富中華文明內涵,促進各地區一體化進程發展和文化認同感增強。


再後來,頻繁的人口流動和生產技術的交流,更是形成「血濃於水,難分彼此」的文化格局。


今天的追本溯源,不是為了區分到底是誰的後裔,而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無論現在你是哪裡人,從血脈上看,各個省份地區都是混雜交融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


下次,如果地域黑們還隨隨便便對某個地區發表言論時,建議先搞清自己老家是哪的。


人類遷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卻也造成了同化,導致部分文化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


你認為,文化的交流碰撞,對於人類文化發展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