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陵墓有什麼不同於前人的地方?康熙為什麼會這樣設計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1-19T03:29:54+00:00

康熙帝玄燁是在歷史上能和漢武帝齊名的一代明君,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一生在位61年。其生前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可謂功勳卓著,業績煌煌。

康熙帝玄燁是在歷史上能和漢武帝齊名的一代明君,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一生在位61年。其生前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可謂功勳卓著,業績煌煌。

1722年12月,康熙帝駕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死後被葬入清東陵景陵。景陵始建於康熙15年,至康熙20年完成,是清王朝入關後修建的第二座皇陵。它西距順治帝的孝陵約1公里,北臨昌瑞山,南望象山,山水環繞,風景優美。

那麼,作為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千古一帝,康熙帝的陵寢有哪些特點呢?

一、康熙帝開啟了清朝帝王土葬先例。

康熙帝之前的歷代帝王,包括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死後都是火化下葬的,這是和滿族人長期以來固有生活習慣有關。

滿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長期以來四處遷徙,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他們的親人去世後,一般都將其屍骨火化後隨身攜帶,以寄託對亡人的哀思,因此養成了將亡人火化的風俗習慣。著名的「盛京三陵」埋葬的,就是墓主人的骨灰。

到了順治帝,即便滿人已問鼎中原,遷都北京,並在清東陵修建了孝陵。但由於滿人入關不久,受漢化影響不深,他死後仍然採取了火化的方式下葬,就連他的兩位皇后,也是火花入葬的。

康熙死後,受漢人風俗影響,採用了土葬的方式,自此後的所有清朝帝王,均承襲了土葬的方式。就連滿族大臣,也一改火葬形式,紛紛效仿漢人的土葬。

二、康熙帝開啟了先葬皇后先例。

清朝的前三位皇帝,也有皇后死於皇帝之前的例子,但她們的骨灰都會被安放在暫安處,必須等待皇帝駕崩後一同下葬。

但康熙帝卻和前3位帝王不同,他一生有過4位皇后,前三位都在他之前去世。第一位皇后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12歲時嫁給康熙,在康熙13年5月,因產後染病去世。第二位皇后是遏必隆之女,在康熙16年被冊立為皇后,但僅僅半年就去世了。

這兩位皇后去世時,景陵還未修葺完畢,她們的遺骨一直被停放在暫安處。一直到康熙20年,景陵初具規模後,才被葬入地宮的。

第三位皇后是康熙帝舅舅佟國維之女,於康熙28年被冊封為皇后。但僅在一天之後,她就去世了,三個月後被葬入了景陵。

康熙去世後不久,他的第四位皇后、也就是順治的生母烏雅氏去世,後來隨康熙帝一同下葬。

三、景陵處處彰顯康熙帝的恭孝和謙卑。

景陵雖然在建築規制上以孝陵為基礎,但不管是在規模上,還是在具體建築的體量上,都有縮減,充分體現了康熙帝對孝陵的恭孝與謙卑。

建成後的景陵,其規模僅為孝陵的一半左右,還比孝陵少了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等建築物。其石象僅有5對,分別是文臣、武將、獅、馬、象,遠沒有孝陵的18對石象氣勢恢宏。景陵的神道,也是從孝陵的幹道上分支的,體現了主次分明、一脈相承的寓意。

康熙帝的這些精心設計,體現了他不願超越父皇的一片孝心。此後的清朝帝王,都無一例外地繼承了這一傳統,體現了以孝治天下的清帝王思想。

不過,景陵還是具有自己的獨創,其中的「聖德神功碑」就是明顯的例子。

為康熙帝建兩座「聖德神功碑」,是雍正帝所為。一來為了堵住天下人疑其得位不正的悠悠之口,二來彰顯他的忠孝之心。

雍正三年,他就下詔為康熙帝建碑,其碑文洋洋洒洒超過5000字,分別用滿漢兩種字體,鐫刻在兩座神功碑上,對康熙帝61載的功勳事業極盡渲染。雖然康熙帝的碑文字數遠超順治帝,且為雙碑,但碑身的高度還是低了20厘米。

四、景陵珍寶無數,慘遭多次盜掘。

康熙地宮內有著眾多的珍寶,主要包括穿戴類的、含口類的、放在金井裡的等等,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康熙的最愛的九龍玉杯。但這些珍寶被貪婪的盜墓者覬覦,多次被盜,歷史上曾發生過2次大規模盜掘景陵的事件。

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以演習為名,盜掘了清東陵後。1945年12月22日,景陵再次慘遭洗劫。盜墓賊將陵寢洗劫一空,康熙帝及四位皇后的陵寢無一倖免,九龍玉杯也就此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清史稿》《欽定大清會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