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乳腺癌無路可走?新的治療機會來了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發佈 2020-01-19T03:36:29+00:00

對於激素受體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陰性晚期乳腺癌病人來說,如今新的CDK4/6 激酶抑制劑與內分泌治療聯合用藥方案,正帶來更值得期待的療效。

超過一半的腫瘤病人難以治癒,如何舒緩他們的痛苦?

做化療讓人噁心嘔吐,難以堅持,該怎麼辦?

晚期乳腺癌療效不佳,有沒有新的療法?

近日,由廣東省抗癌協會主辦,廣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和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聯合協辦的「化療專業委員會年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年會」、「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深圳舉行,為全國各地專家學者打造了一個高規格的學術交流平台。


本次大會旨在促進從事抗腫瘤治療醫生腫瘤化療、化療與靶向治療、化療與免疫治療等方面知識的更新,完善腫瘤診治理念,規範診治方法,加強不同專業人員多學科合作,從而推動廣東腫瘤學科的發展。

本次會議從不同癌種的診治新進展出發,圍繞精準治療時代化療地位進行探討,結合多基因檢測等診治方法,推動腫瘤規範化診治。


明年省內推12場 腫瘤規範化診療巡講


廣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在化療年會上啟動了腫瘤化療規範化診治巡講活動,化療專委會將於2020年開啟「腫瘤規範,共建共享」的巡講活動,在粵西、粵北、粵東及珠三角等多地開展腫瘤規範化診治活動。預計每個季度舉行3場,全年共開啟12場診治規範化巡講活動。

此次腫瘤規範化診治巡講活動主要是圍繞「診」與「治」兩個方面進行。「診」要依託病理科、影像科等專家來進行,推到診療的準確性;「治」要靠內外科專家及放療科專家強強聯合,多學科聯合共同促進腫瘤規範化診治。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張力教授


張力:「對抗腫瘤,醫生眼中不能只有『病』沒有『人』!」


在廣東省抗癌協會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年會上,與會專家分享了腫瘤姑息治療的最新進展、腫瘤的營養療法等。晚期腫瘤病人多受癌痛折磨,如何實施充分的鎮痛,提高癌痛病人生活質量成為專家討論的焦點話題之一。

「超過一半的腫瘤病人治不好,尤其是晚期腫瘤病人,他們該怎麼辦?我們往往只看重延長病人的生存期,讓他活得久一點,但病人身上插滿了管子,很痛苦。」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張力教授指出,晚期腫瘤病人要應對的挑戰有很多:化療後的劇烈嘔吐、放療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營養不良、劇烈的癌痛、對時日無多的恐懼、焦慮、抑鬱等,而這些常常被忙於抗癌治療的醫生們忽視。

其實,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的終點已經明晰,改善生活質量是更重要的事情。「雖然醫生已無法延長他的生命,但是可以幫助他在活著的每一天少受苦。」張力教授說,姑息治療能夠幫助難以治癒的晚期病人改善生存質量。

常見的姑息治療手段包括鎮痛、營養干預、心理紓解等。在張力教授看來,姑息治療的目標不是讓腫瘤縮小,而是改善腫瘤所引起的不適和抗癌治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盡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的尊嚴。

可以說,姑息治療是真正以病人為中心,所有治療手段的運用都是為了病人能夠在較舒適的狀態下享受最後一段人生,為妥善安排與親友的告別和後事的處理而爭取寶貴的時間。

「腫瘤科醫生的眼裡,不能只有『病』而沒有『人』!」張力教授呼籲腫瘤學界重視姑息治療。他指出,腫瘤長在人身上,醫生一方面要竭力治好腫瘤,另一方面要救人,要關注病人的生存質量,對治療的承受能力。如果只盯著腫瘤,腫瘤即便縮小了,病人因抗癌治療對身體的打擊而變得骨瘦如柴,預後也難談良好。

廣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乳腺病區主任王樹森教授


王樹森:化療不斷進化 攻克腫瘤有新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化療是「腫瘤失去手術切除機會之後的第二選擇」。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廣東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委、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乳腺病區主任王樹森教授指出, 化療用於腫瘤治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當時醫學界用氮芥治療惡性淋巴瘤取得療效,化療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腫瘤內科醫生 「抗癌兵器庫」中當之無愧的頭號法寶。

化療最大的長處是進行全身治療。「許多惡性腫瘤從一開始就表現為全身性疾病,手術或放療無法根治,還有一些腫瘤在確診時就已轉移,局部治療顯然無效,」王樹森教授指出,化療恰恰可以「大顯身手」,對癌細胞痛下殺手。

化療在手術後使用,可以大幅提高實體瘤的治癒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輔助治療。化療還可以在手術或放療前進行,也就是「新輔助治療」,通過縮小腫瘤體積,殺滅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轉移灶,降低手術對機體的打擊,可以提高手術的切除率。或者為原本無手術機會的病人爭取根治手術的機會。以乳腺癌的治療為例,新輔助化療的普遍運用可以提高保乳率,降低大範圍手術給病人帶來的影響。

然而,近年來,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飛速發展,再加上伴隨化療而來的脫髮、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讓病人存在恐懼和排斥情緒,化療的地位受到一定的挑戰。

「客觀來說,化療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並沒有被淘汰。」王樹森教授說,以乳腺癌的臨床治療為例,單獨使用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效果都不太好,而與化療藥物聯用,以組合方式進行治療,則能起到較理想的效果。

化療本身也在不斷「進化」發展。例如現在已研發出高效低頻的口服化療藥物,有些藥物可降低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可以與化療聯用,提高病人對化療的耐受性,改善預後。

化療的模式也在突破。以前我們採用是高劑量、長間隔的給藥方式,現在正在探索「節拍化療」,採用降低劑量、提高頻率的給藥方式。

傳統化療是採用靜脈輸液,用高劑量藥物「炮火猛攻」殺滅腫瘤細胞,同時也會造成正常細胞的損傷,病人需恢復三周,再進行下一療程。這種方式的不足在於給了腫瘤反彈的機會,且病人可能因毒副反應而無法堅持治療。

「『節拍化療』採用的是『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王樹森教授指出,以最低的有效劑量藥物來持續無間隔地殺滅腫瘤,因劑量降低,也可以降低毒副反應,有利於病人的生存,且病人可以在家裡服用藥物,更為方便。

王樹森教授表示,化療作為一種傳統的系統性治療方法,仍然是腫瘤治療不可或缺的「利器」。腫瘤專科醫生要合理運用現有的化學治療手段,優化治療方案,改善療效,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治癒率,延長病人的生命。


靶向治療年會:HR+ HER2-晚期乳腺癌有新的治療機會


在接受過手術及規範治療的早期乳腺癌病人中,有 30-40% 最終會發展為晚期乳腺癌。近 10 年來我國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缺乏突破性創新療法。晚期乳腺癌病人的總體中位生存期僅有 2-3 年,5 年生存率僅約 20%。

其中,激素受體陽性(H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 陰性(HER2-)晚期乳腺癌,對創新治療方案的需求更為迫切。

近年來,醫學界發現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 4 和 6(CDK4/6),是細胞分裂周期的關鍵調節因素,能夠驅動細胞分裂。CDK4/6 在許多癌症中均過度活躍表達,可導致細胞分裂周期失控。

對於激素受體陽性(H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 陰性(HER2-)晚期乳腺癌病人來說,如今新的CDK4/6 激酶抑制劑與內分泌治療聯合用藥方案,正帶來更值得期待的療效。

CDK4/6 激酶抑制劑通過抑制 CDK4/6,恢復細胞周期控制,從而阻斷腫瘤細胞增殖。當它與內分泌治療聯合使用時,可以發揮「1+1>2「的作用,共同阻斷 ER 通路的上游和下游組件,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可獲得更強和持久的細胞周期阻滯作用,誘導細胞死亡和腫瘤縮小。


文/葉華

(資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