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與它在一起,既能「關門」,又能「加油」,補虛作用事半功倍

金蘭中醫學社 發佈 2020-01-19T03:38:14+00:00

清朝的楊時泰是這麼形容五味子的:「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五味皆俱,味全者真。入藥,不去核,打碎核,方五味備。」

五味子首次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以粒大肉多、果皮紫紅、質地柔潤為佳品。藥典規定的植物來源有兩種,一者習稱「北五味子」,乃木蘭科植物五味子「出品」;一者多稱「南五味子」,乃華中五味子產出。為什麼命名為五味子呢?相信聰明的你一定猜到了!中藥之味分為「酸苦甘辛鹹淡」,但由於淡味不明顯,嘗不出來其他味道才會說「淡」,故而一般有其餘五味就達到了一般意義上的「全」。

我以前嘗過五味子,初始覺得比較酸,後來有點兒辣,甜味兒是沒嘗出來的,總之有點兒難吃。當時還納悶,怎麼味道混到一起不好吃,中藥老師說:「你家調味料都打翻了混到一起好吃啊?年輕人,一看就沒下過廚吧?」羞得我只好嘿嘿一笑。



清朝的楊時泰是這麼形容五味子的:「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五味皆俱,味全者真。入藥,不去核,打碎核,方五味備。」五味子的果肉較核多,雖然五味俱全,但是以酸味和甘味為主,酸收、甘補。所以五味子不僅具有斂肺止咳、收斂止汗、澀精止遺的功效,還可補益心腎、益氣生津,是味標本兼固的藥。

目前五味子的收斂功能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久咳不愈、虛性喘咳,張仲景治療咳嗽習慣用五味子,同時配伍乾薑或乾薑加細辛,此三者於《傷寒雜病論》中常同時出現,前者以收斂肺氣以免肺氣上逆而咳,後二者升發風寒逐邪外出,成為仲景治咳黃金搭檔。

用於治療自汗、盜汗時,可與麻黃根、白芍等同用,若為實邪所致的汗液疏泄失常,還應當辨明病邪性質配伍祛邪之品共同發揮作用。治療遺精、滑精,五味子可出現於桑螵蛸丸、五子衍宗丸中;治療慢性虛寒腹瀉時,常與吳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就是為脾腎陽虛之五更泄瀉量身打造。



在補益功效果上,五味子雖有但不如其他補益藥那般明顯,故常需要與其他補益藥共同「出征」,如與人參、麥冬並為生脈散,與山藥、知母、天花粉並為玉液湯等等。臨床上炮製五味子時也多醋炙用,以增強其酸澀收斂之性,這也是五味子被收錄歸為收澀藥治療正虛滑脫病證的主要原因。

治療滑脫證,如果單純應用收澀藥,治標不治本,雖然五味子也有補益的作用,但若症狀較重,其補益作用乃杯水車薪。當遇到正氣虛脫甚至有物質上的流失時,五味子搭配黃芪可「及時止損」。古有雲,「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因為氣可載津、可攝血,補氣可幫助機體減少精血的流失。


黃芪補氣之力雄家喻戶曉,再加上五味子的收斂之力,既能「關門」,又能「加油」,事半功倍、一舉兩得。平常身體虛弱,比如有身材瘦薄,面色蒼白,稍勞則喘,動則易汗,神疲乏力,小便較多等症狀者,就可以泡點少量黃芪和五味子補益正氣,水煎效果更佳。要注意的是,五味子的核一定要打碎,利於核內有效成分析出,研末更佳。


當你了解五味子和黃芪的這些妙用時,是不是覺得黃芪和五味子也應該放進保溫杯里。當然,五味子和黃芪也不是適合所有的情況,比如當有外感風寒風熱等表邪時,或體內有水濕內泛、痰瘀互結等實邪時,這個黃芪五味子水就暫緩使用,聽從臨床醫生的建議服藥。

參考文獻

宋永剛.臨證本草講讀:一位二十年臨床工作者的中藥學講稿[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1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