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調中焦脾土治中風,7針一體,「中氣法」針灸治療術簡介!

國醫視野 發佈 2020-01-19T04:25:37+00:00

今年下半年我曾接診一個患者,男,60歲,半年前前因工作緊張、情緒激動,突然出現口角喎斜、流涎,言語不清,右側肢體癱瘓。

今年下半年我曾接診一個患者,男,60歲,半年前前因工作緊張、情緒激動,突然出現口角喎斜、流涎,言語不清,右側肢體癱瘓。確診為左側基底節區腦梗死。住院治療1個月,症狀有所好轉,但仍然走路不穩,言語不清。於是到我這兒來就診。來時患者神志清楚,形體肥胖,口角喎斜,伸舌偏右,左側肢體肌力正常,右上肢肌力2級,右下肢肌力3級,舌質淡黯,苔白膩,脈滑。患者既往有10多年高血壓病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我辨證為痰瘀阻絡。於是用「中氣法」進行調理,每日一次,10次一個療程,3個療程後,患者言語流利,肌力正常,基本痊癒。


「中氣法」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它是河北劉峙南家傳針灸處方之一,該法操作較為複雜,但應用範圍十分廣泛,不單善於治療脾胃系統疾患,還能用於治療多種慢性疾病。

具體怎麼操作?

取穴方法:患者仰臥,先察其腹部有無凹陷或隆起之處,然後以手揉按患者腹部,仔細體會有無硬結和壓痛,如有異常,便作為取穴的重點,然後排取其他位,各個穴位之間的距離要均勻。

主要穴位是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樞(或肓俞)、氣海(或陰交)等7穴,根據《黃帝內經》「上下交損,當取其中」的宗旨,旨在調理中焦脾土,交通心、肺、肝、腎,寓消於補,扶正祛邪。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中央而運四方,化生氣血精微而奉養全身。若中土失調,則失其斡旋運化之用,正氣已衰,百病乃因之而起。脾胃調和,自然水升火降,心腎交泰,生機旺盛,正氣充沛,而病邪自去。


其中上脘、中脘為足陽明、任脈之會,能開胃之受納之門,使飲食水谷得以入胃。下脘乃足太陰、任脈之會,能通調胃腸、益氣降逆。3穴相配,使胃之受納、腐熟之功得以正常發揮。氣海位於人身之下焦,能通調任脈,溫固下元而助運化之機。天樞為大腸之募穴,有分理水谷之糟粕、消導積滯之功,可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腑氣得通。建里乃脾胃之氣生成之處,可健運脾胃,補養後天。水分可通調水道,使痰濕去而脾胃強。諸穴相配,共助中焦生化氣血,運化水谷。中土得以調和,則濁降清升,上下交通,疾病自消。


針刺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採用32號1~1.5寸毫針。待患者呼氣時,隨呼刺入。各穴針刺方向,均一致向下(其斜度一般以45°~75°角為宜),不可偏左或偏右,更不可向上逆刺,針刺的深度宜靈活掌握,使深不致邪,淺須得氣,但須做到7穴的針刺斜度、深度、方向、針力均要一致,如同一針,方能發揮「中氣法」的作用。這是此法操作的關鍵。留針時間一般在30分鐘,視病情亦可稍長一些,以患者不感疲勞為度。留針時要使患者呼吸舒暢,腹部無任何不適之感。

此法深得中醫「治病必求於本」之旨,不僅針對已病,還可防止痰、瘀等致病因素的產生,「未病先防」、「病後防復」,所以對防治中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