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的飲食幾大戒律,你知道嗎?

vili肝病大講堂 發佈 2020-01-19T04:46:35+00:00

合理的膳食對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至關重要,肝炎患者往往有食慾缺乏,噁心,厭油膩、肝功能異常,直接影響營養代謝。

合理的膳食對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至關重要,肝炎患者往往有食慾缺乏,噁心,厭油膩、肝功能異常,直接影響營養代謝。

因此,肝炎患者尤其應重視飲食及營養。原則上應給予易消化、富含較高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和適量脂肪的飲食

根據不同的病情階段,安排不同的飲食,對於病情的恢復和預後有著重要的影響。

飲食中需要注意的點

起病之初患者有明顯的食慾減退、畏食、噁心、嘔吐等,此時應予以低脂肪、易消化、高維生素、適合胃口的清談飲食。待食慾好轉後逐步改為普通飲食。

碳水化合物(糖)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基本的供能物質,食物在體內消化後,以葡萄糖形式被吸收入血,氧化後供給能量,若血糖濃度過低不能滿足能量的需要,血糖過多機體利用過剩則需要貯存於肝。

這些均需由肝糖原來調節,肝糖原還具有保肝解毒、促進肝細胞再生等作用,因此食物中供應足夠的糖,就能保證肝糖原的穩定,保護肝腎的功能。

通常急性肝炎患者每日所需熱量約為8000KJ(2000kcal)。按照糖、蛋白質和脂肪三大營養物質的分配原則,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44%~59%,每日應進食300-500g。

進食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既可保證充足的熱量供給,減少蛋白質的消耗,有利於組織蛋白的合成,又可增加肝糖原的儲備,增強肝細胞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減少肝細胞的損害。

急性肝炎,出現食慾缺乏、噁心、嘔吐時,可每日給予靜脈輸入10%葡萄糖液1000ml左右,視其進食量和嘔吐情況,調整用量,以保證充分的熱量供給。

蛋白質是細胞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適量的蛋白供給有利於肝組織的修復和再生、肝功能的恢復。急性肝炎患者的飲食應含有較高的蛋白。

成人每日蛋白質的需要量為80-120g,供給蛋白質食物的種類應多種多樣,既要有動物性蛋白如牛奶、瘦肉、雞蛋、魚、鴨等,又要有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漿等豆製品。

一般認為動物蛋白質所含的必需胺基酸種類和比例與人體需要相近,且易吸收。營養價值較高,因此動物性蛋白應占蛋白供應量的50%以上。

脂肪是人體內的一種熱能儲備以及主要供能物質,能供給機體必需脂肪酸和磷脂,還可保證脂性維生素的吸收,因此也是機體不可缺少的,脂肪對食物的調味促進食慾也有一定的益處。

因此,進食脂肪應適量不必限制過嚴,以免影響患者食慾,也影響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的吸收。脂肪過多可在肝內沉積,妨礙肝糖原合成或使體重增加過快、發生脂肪肝。一般成人每日進食脂肪40~50g為宜。每克脂肪可產熱38.91k(9.3kcal),機體每日需脂肪供熱的比例應為總熱量的25%~30%。

肝臟疾患時對維生素的利用率降低,足量的多種維生素在改善症狀、防止出血、修復肝組中有一定作用。

一般新鮮蔬菜、水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應鼓勵患者多吃,進食少者,喝一些青葉蔬菜的菜湯或新鮮水果汁亦有裨益,若進食仍不能滿足時,則以藥物補充。

飲食誤區

以往強調肝炎患者飲食「三高一低」(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肪)的原則是不合理的,它只注意到營養需要的一面,忽視了食物的攝取與真正的攝入量。

人體基本需要的營養要素必需滿足,又不能太高。如蛋白質和糖供應過多,超過營養需要,可能造成過剩,影響食慾及消化吸收、增加蓄積,血糖過高,可能影響食慾,易致腹脹,還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機會。

若脂肪過低,又可影響脂肪酸的供應、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及患者的食慾等,而且即使按照「三高一低」的原則調配了食物而患者不能攝入或不能很好地吸收利用,仍達不到保證營養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故對肝炎患者的飲食應合理調配,除保證足夠蛋白質、充足的糖、豐富的維生素和適量脂肪外,尚需注意讓患者自擇美味的食物,講究烹調技術和食物的色香味,促進食慾和消化吸收。

營養物質的供應既要充足,滿足需要,也不能過多,供大於需,以免出現「肥胖」健康的假象,或導致脂肪肝,使原已受損害的肝臟功能延續了恢復時間,甚至病情加重、惡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