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鍋的,真香!巢湖一傳統習俗延續千年

安徽網 發佈 2020-01-19T04:50:15+00:00

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這一天是小年,「小年送灶」是家家戶戶每年的傳統習俗。相傳,灶王爺每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民間人家一年中善惡情況。

據巢湖發布微信消息 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這一天是小年,「小年送灶」是家家戶戶每年的傳統習俗。自古以來,祭灶可是莊重的日子。祭灶又叫「送灶神」,巢南地區習俗一直在流傳。相傳,灶王爺每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民間人家一年中善惡情況。人們希望灶王爺可以多美言自家事情,所以做一種食物供奉灶王爺,叫做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南的幾個縣市,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等地方的傳統小吃。每當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巢湖人仍保留吃送灶粑粑的傳統習俗。不過現在很少用來作為祭品,只作為自家享用的節令食品。吃了送灶粑粑,過了小年,大家就開始掃塵、辦年貨、寫春聯,加快迎接過大年三十的步伐了。送灶粑粑是一種餡餅。麵皮的成分是秈米、糯米,用豆乾、瘦肉、蔬菜或醃製的鹹菜、姜蔥蒜等為餡,用菜籽油煎,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新年。

日前,記者特地去了巢南的槐林鎮這兒的家家戶戶都在做一樣傳統美食——送灶粑粑。貼鍋的一面色澤金黃,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貼鍋面,光滑油潤,軟而不粘;餡心多汁,鮮鹹味美,清香可口。

走進槐林鎮碾塘埂村,遠遠的就看到炊煙升起,狗汪汪地叫著,當家塘隨著雨雪的充盈滿滿當當,大公雞在遠處的田邊覓食,喜鵲在高高的楊樹枝頭飛翔,大人們拾著柴火,孩子們歡快的跳躍著,不時有回家過年的車子開進村子,一片農村的閒適場景。

「糯米麵粉、材料都準備差不多了,可以做粑粑了!」66歲的尹巧英正在謀劃著做粑粑的事,家裡人多,準備做兩鍋粑粑。

製作餡料

和女兒、侄女一起分工協作,鄰居親戚也來幫忙了。

準備餡料,有豆腐肉餡、鹹菜餡的、豆乾瘦肉餡等好幾種,最後包的時候還做幾個小的紅糖餡的,說是要給灶神。當地人也有用雪裡蕻、芥菜、馬齒莧等做餡料的。餡料入鍋,用菜油炒熟,下一步就可以包了。

加蔥,拌餡

村民最愛的口味還是「鹹菜豆乾肉餡」的,當地方言是「韓津津滴」。

揣面

下一步就是燒水揣面了。農村的壓水井,出來的水感覺還是溫的。

水燒開後,將乾麵粉滿滿舀入鍋中,這個過程叫燙熟。

包制粑粑

將揣好的麵糰,摘成一個個面劑子,塞入餡料。考驗手藝的時候到了,如果包不好,餡料就會露出來。

上鍋油煎

不知不覺,好幾十個送灶粑粑已經做好了,一一碼放在竹筐中。準備下鍋油煎,這個過程叫「炕」!

經過一段時間的煎煮,不時撒點水,等待出鍋

套上鍋圈,做好密封,用柴火慢慢的燒,逐漸聞到香味了。

「還是這兒暖和!」一隻躲在鍋灶後面的小貓。

農村地區,灶台就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鍋台子,或稱鍋灶。新製作一個灶台叫「發灶」,尹巧英的這口大灶是三年前新的,這幾年也一直在這鍋里做粑粑。她說,「我們小時候就做送灶粑粑,每年臘月二十三都做,這是個老傳統。」

小時候,用這把火鉗烤過山芋的請舉手!

粑粑做好咯!▼

尹巧英與家人、鄰里鄉親一起分享送灶粑粑,其樂融融年味足。

而在碾塘埂村周邊,還有許多家正在製作送灶粑粑,小年味道濃郁,整個村落都洋溢著濃濃的新年氛圍。

隨後,我們來到槐林老街,朱女士一家正在忙碌著,她家是因為拆遷目前租的房子。「雖然目前租住的房子條件一般,但是過小年做送灶粑粑的傳統還是不能丟,家裡人在一起團團圓圓的多好啊!」她說,「吃送灶粑粑長一歲,我們從小就知道呀!」

孫子端著竹篩,奶奶將朱女士做好的送灶粑粑下鍋,兒子在灶下燒著火,一家人分工協作,十分祥和。

再灑點水,防止糊鍋。

等待美食的小貓↓

「新年好!」朱女士一家向大家拜年啦!

民謠「二十三,祭灶官」,送灶粑粑就像一條親情紐帶,家人團團圓圓這才是真正的年味兒。

灶神與灶台有關,過去凡砌鍋台,在煙囪旁一個長方形凹口,寓意「灶王台」,平時還能放火柴、打火機等。過年時貼上對聯:「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槐林鎮一農戶家中,貼有祭灶對聯。

送灶粑粑飽含了巢湖人民對新一年的期盼和對家的眷戀,你,吃過送灶粑粑嗎?

(文/圖:潘鵬生 張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