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喜歡看什麼書,已經暴露了你的性格和心境

唯情唯心 發佈 2020-01-02T05:28:00+00:00

對於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人喜歡讀史書,有人喜歡看詩文,表面上這只是個人喜好和個人傾向問題,其實有其內在的原因。

讀史可以明智,讀詩可以怡情。看不同的書可以給人不同的體驗,引發不一樣的情緒共鳴。

對於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人喜歡讀史書,有人喜歡看詩文,表面上這只是個人喜好和個人傾向問題,其實有其內在的原因。

心理學表明,人所有的情緒、行為和好惡等都與內在的心理有必然的聯繫,比如說人興奮、情緒激昂大多數因為心裡高興,罵罵咧咧大多數心裡憤慨。

人對某些東西的偏向和好惡,也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喜歡讀史書的人與喜歡看詩文的人,在性格和心境上會有明顯的不同。

心理學家認為,很多時候人讀書是為了引起情緒上的共鳴,找到類似知己的感覺。所以很多人說,讀書其實是在跟著作者交心,而書是連接你們的工具。

人都喜歡看與自己觀點一致,能夠引發共鳴的書,對於那些與自己觀點相悖,引起內心牴觸的書,提不起什麼興致。

因此,你喜歡看什麼書,表面上是個人偏好,實際上是尋找內心的情緒共鳴,它能反映出你的性格和心境。



看書的目的

看書的目的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獲得某項技能或者知曉某種知識,帶有目的性地看書;另一種是在閒暇時光,為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而讀書。

如果是為了第一種目的而看書,那就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了,因為那是迫於某種目的而看書。

比如說作為銷售人員,你剛入職,需要快速了解和適應自己的工作,所以你看了銷售方面的書。你只是為了工作需要才看這些書,也許在你心裏面對這些書根本談不上喜歡。

如果是為了第二種目的而看書,才有喜歡和不喜歡之說。在這種前提下,你更喜歡看什麼書,就能體現你的性格和心境。

為了第二種目的而看書的人,是為了尋找內心的情緒共鳴,所以才有個人偏好,他們更傾向於看那些能引發自己興致,讓自己感同身受的書。



讀書與個人性格

不同的人,情緒需求不同,尋找的情緒共鳴不同,所以喜歡看的書也不一樣。

喜歡讀史書的人一般非常理性,他們很尊重事實,最討厭別人在他們面前胡扯、歪曲事實,所以對史書愛好者來說,他們最看不慣的就是在不了解歷史真相的情況下,捏造子虛烏有的「史實」。

讀史可以明智,喜歡讀史書的人一般比較老成,對很多東西看得通透,因為歷史告訴了他們,世界上很多事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切只是立場問題。

喜歡看詩文的人不同,他們更加感性,心思更加細膩,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叩門」、「敲門」和「推門」在意境上的不同,才會反覆斟酌每一個字的意蘊。

對於不喜歡詩文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根本體會不到有什麼不同,更不會為了一兩個字反覆糾結。喜歡詩文的人,性格洒脫,情感豐富,更加儒雅而知性。

最能體現讀書與個人性格之間關係的就是四大名著了,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每一部都是著作。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於四大名著的喜好有明顯的不同。



我本人就有很深的感觸,四大名著里,我最喜歡《三國演義》,我記得我第一次看《三國演義》就非常喜歡,在那一年裡,我把《三國演義》完完整整看了三遍。

我最不喜歡的就是《紅樓夢》,雖然我知道《紅樓夢》才是四大名著里文學價值最高的,但是我怎麼都看不進去。

我曾經多次嘗試看《紅樓夢》,但看得最多的一次也只看了20頁不到,而是還是在高中語文老師的要求下看的20頁。

別人都說在《紅樓夢》的瑣碎事裡,記錄著那個時代的興衰,將大家族裡每個人的心理和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

但是我就是靜不下心來揣摩這些瑣事背後的東西,也不喜歡《紅樓夢》里描繪的故事。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看《三國演義》里,梟雄曹操如何一步一步建立魏國,諸葛亮如何輔佐劉備建立蜀國。

作為理科生,將近而立之年,性格比較急躁,靜不下心,所以我看不懂《紅樓夢》,它也無法引起我的共鳴。



性格不同的人,喜歡看的書不同

我也聽說過,有的人年少時也看不懂《紅樓夢》,但是年老的時候卻對《紅樓夢》愛不釋手;有的人年少時不喜歡讀史,年老後卻獨愛史書。

這也許就是人在不同的年齡,性格和性情發生了很大的不同,情緒需求也不同,尋求的情緒共鳴也不同吧。

性格不同,喜歡看的書也就不同,反而言之,一個人喜歡看什麼書,其實已經暴露了他的性格。

不過性格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性格太急躁,對此不滿意,其實也可以通過讀書的方法稍作調整,性格急躁,不妨看看文史。

你平時喜歡看什麼書?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End-

文/唯情唯心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參考資料:《微表情心理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