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已實施 部分保健食品包裝上仍難覓「不是藥」警示語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0-01-02T05:47:47+00:00

「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從昨天開始,《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開始正式實施。為了指導保健食品警示用語標註,使消費者更易於區分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藥品,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2019年8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外發布了《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

「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從昨天開始,《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開始正式實施。這也就意味著,所有保健食品都必須在包裝的顯眼位置印上這麼一句警示語。按照新規,警示用語區應當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

新規的實施效果如何?保健食品和經營者是否按照新規來進行消費提示了呢?記者探訪發現,無論是在一些超市還是網絡電商,未在醒目位置標示「不是藥物」警示語的保健食品仍在正常銷售。

某保健食品包裝上,有關保健功能的字樣(紅框中)很明顯

「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警示語(紅框中)藏在包裝背後的說明里,不明顯

新規:保健食品專門區域須醒目標示「不是藥物」警示語

一直以來,保健食品的標籤都要求不得涉及疾病預防和治療功能,標籤上只需要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即可,不過對於這一聲明標註的位置和大小並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往往把「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警示語隱藏在不顯眼的位置,而且字體也設計得比較小。這就讓誇大保健品功效和虛假宣傳等營銷行為有了可乘之機。

為了指導保健食品警示用語標註,使消費者更易於區分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藥品,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2019年8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外發布了《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

按照這一針對保健食品的新規,從今年1月1日起,保健食品標籤要設置警示用語區及警示用語。警示用語區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語區內文字與警示用語區背景有明顯色差。警示用語使用黑體字印刷,警示用語要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的內容。

與此同時,為了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新規還要求,保健食品經營者要在經營保健食品的場所、網絡平台等顯要位置標註「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等消費提示信息。

探訪:保健食品包裝上難覓顯眼警示語

1月1日是《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正式開始實施的第一天,記者來到位於西直門外大街的一家超市一探究竟。

在銷售蛋白粉、燕窩、維生素和西洋參等保健品的貨架上,專門懸掛出了「保健食品銷售專區」的條幅,條幅的下方,還寫有一行小字「本品不得代替藥品」。

記者隨手從貨架上拿起一款湯臣倍健的罐裝「乳清蛋白」固體飲料仔細查看,無論是產品的正面,還是側面和背面上的配料表、營養成本表、食用方法等區域,均沒有發現標註有「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內容的警示用語。但在罐子的顯著位置,則在宣傳蛋白質的諸多好處,比如能提供多種胺基酸、有助於組織的形成和生長等。而在另一罐「天然元」牌的老年乳清蛋白粉固體飲料的包裝上,記者同樣沒有發現任何警示用語。

在一款2019年6月生產的「養生堂」牌B族維生素片的包裝瓶上,標註有「針對中國居民營養需求設計」、「核心營養素配比科學」等顯眼的字樣。翻轉瓶身,只見不大的小瓶背面,密密麻麻印有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產品規格、生產批號和生產日期、貯藏方法等共22行內容,必須仔細刻意觀察,才能看到其中隱藏著「本品不能代替藥物」幾個小字。

而在另一款2019年11月生產的「養生堂」牌天然維生素E軟膠囊的包裝瓶上,正面特意為其保健功能設計出一塊宣傳區域,宣稱這款產品具有「美容、祛黃褐斑」的功效,並用加粗字體標註出這款產品具有「延緩衰老」的保健功能。將外包裝盒翻轉至背面,仔細搜尋後才發現,「本品不能代替藥物」這幾個小字隱藏在密密麻麻的產品說明中。

記者現場查看了多款超市銷售的保健食品後發現,幾乎沒有一款產品在外包裝的顯眼位置標註上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這一內容的警示用語。有的保健食品上甚至沒有任何警示用語,有的則將警示用語隱藏在多行產品說明中,就算是眼神好的年輕人都需要仔細查找半天才能發現。

隨後,記者又登陸了部分保健食品的官方旗艦網店,均發現了同樣的問題。比如,在一款宣稱能夠補軟骨、護關節的保健食品銷售頁面上,一直將網頁將近拖到底,才在產品信息中發現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注意事項: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實例:誤信保健食品有療效 花了冤枉錢反延誤病情

因誤信了保健食品宣稱的治療效果,張先生不僅花了上萬的冤枉錢,還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

一次體檢時,醫生髮現,張先生的血糖略有些偏高,便叮囑他注意控制飲食,少吃甜食。一位朋友聽說了張先生的體檢結果後,立刻向他推薦了一款號稱能降血糖、預防糖尿病的保健食品「苦瓜含片」。朋友宣稱,自己以前也有血糖偏高的毛病,自從吃了苦瓜含片,就算敞開吃飯,甚至吃甜食,血糖都一直處於正常值範圍內。聽了朋友的話,張先生立刻打電話訂購了同款苦瓜含片,每次吃飯前,只要吃了苦瓜含片,就如同吃下了「定心丸」,不光飯菜敞開吃,可樂、蛋糕等甜食更是一樣不落。誰想到,第二年再體檢,檢查結果讓張先生大吃一驚,醫生診斷,他不光沒有控制住血糖,還患上了糖尿病。

「我一直吃著苦瓜含片,怎麼還會得糖尿病呢?」張先生不解地詢問醫生。

醫生告訴張先生,那些所謂的保健食品,根本不是藥,吃了也起不到治病的作用。

和張先生一樣,在我國的保健品消費群體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受到了虛假宣傳的誘使,從而盲目購買保健食品。有人甚至一直拿保健食品當藥吃,不光病沒治好,反而引發了更加嚴重的問題。

保健食品宣稱有治病效果,這類問題不僅頻頻被曝光,甚至有些還受到了處罰。比如,2019年,馬利來實業有限公司號稱其旗下產品KI多醣體(固體飲料)、利來粥(固體飲料)以及KI谷蔬全餐(固體飲料)具有「活化免疫細胞,能夠促進免疫系統正常化」、「中醫治未病 慢病康復」、「KI多醣體能深度解肝毒,活化幹細胞,讓肝細胞再生,所有慢性肝病包括B肝大小三陽、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都有調理好的成功案例」等疾病預防、治療的功能。對於這一虛假宣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其處以50萬元罰款。

監管:全國將建「保健」市場違法案件資料庫

隨著保健品投訴高發,監管部門已關注到保健品市場出現的諸多問題,並積極整治保健市場亂象。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工信部、公安部、衛健委等13個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執法人員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商品進行監督檢查,清理虛假信息9.7萬條,關閉網站、APP、公眾號3877個,全國共立案21152件,移送司法機關案件446件。專項行動中受理消費者申訴舉報4.4萬次,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23億元。下一階段,還將組織跨部門、跨地區進行執法,建立全國「保健」市場違法案件資料庫,抓緊完善從業人員信用體系。

2019年11月,市消協對外發布「北京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費認知及消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廣告宣傳誇大其詞或與實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問題類型,比例為78.32%。對此,市消協建議,增加老年消費者撤回權利,即針對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費猶豫期,期限為一個月,在消費猶豫期內購買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權利,可以向經營者要求退貨,經營者不得拒絕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為消費信息缺乏導致的非理性消費問題。

市場監管總局也提醒,選購保健食品要認清、認準產品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標誌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依據其功能和適宜人群科學選用並按標籤、說明書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產品註冊信息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消費者如對所購買的保健食品質量安全有質疑,或發現存在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請及時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也可撥打投訴舉報電話:1231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