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有多牛?看完這部5集高分紀錄片:他們值得被尊重

朗讀者 發佈 2020-01-02T05:56:09+00:00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一部國產紀錄片,為了解醫生打開一扇窗——《業內人士》這是央視拍攝的一部醫生紀錄片,共5集,每集24分鐘。

前些天,一則「民航總醫院傷醫事件」在熱搜上掛了好幾天,引發了沸沸揚揚的討論。

這樣的事件,不過是眾多傷醫案中的冰山一角:

2004年12月2日,上海市徐匯居民區,年輕的外科醫生胡一成慘死家中,案子到現在沒有告破。


2014年2月17日,齊齊哈爾北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孫東濤在出診過程中,遭病人用鈍器猛擊頭部,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5 月5 日,廣東人民醫院的陳仲偉醫生在家被20多年前的病人砍了30幾刀,不幸去世…………

醫患關係本應是互相尊重的,為什麼弄得如此緊張和暴力呢?

我想,有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彼此的了解。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一部國產紀錄片,為了解醫生打開一扇窗——

《業內人士》

這是央視拍攝的一部醫生紀錄片,共5集,每集24分鐘。

篇幅短小,但每一集都看得人心潮澎湃、特別震撼。

人類的大腦是身體上最複雜的地方。

病症也是千奇百怪。

七歲的小女孩歡歡,外表看似沒有異常,實則患有脊索瘤(在兒童發生的惡性病變中,僅次於白血病)。病變發於顱底中央,腫瘤包裹著頸內動脈,壓迫腦幹和丘腦下部。

她會把一根手指看成兩根。

這種復視現象就是因腫瘤壓迫神經導致的。

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張亞卓說, 若不及時手術,腫瘤會依附動脈繼續生長,直到把神經完全破壞掉,導致失明,甚至癱瘓。

最終,手術由張亞卓醫生主刀,持續了五個小時。

過程中歷經的曲折,讓人捏一把汗——

微創手術必需的導航突然發生故障,這就意味著醫生失去了「探路」的眼睛,手術器械一旦碰到大動脈或重要神經組織,後果將不堪設想。

主刀醫生張亞卓卻絲毫沒有慌亂。

因為從醫35年來,他已練就了「靠人眼定位」的本事。

像這樣的「神仙操作」,片中還有很多。

然而在看似熟練應對的背後,是醫生付出的巨大心血。

即使是入行35年、有著6000多次成功手術經驗的張亞卓,每次手術前都會進行模擬演練。

在他眼裡,每一次手術都如履薄冰。

即便只是一個做過無數遍的簡單手術,也絲毫不敢有任何馬虎。

因為面對人類最複雜的大腦器官,哪怕只是一毫米的誤差都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無法治癒的傷殘後遺症。

因此,為了避免這些傷害,每一個即將走上手術台的醫生都會進行魔鬼式的訓練。

怎麼訓練?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少林足球》里周星馳飾演的五師兄為了磨練球技顛雞蛋的橋段嗎?

在這裡,雞蛋同樣派上了大用處。

先把生雞蛋放入頭骨模型內,每個學生都需要通過長臂器械磨除蛋殼,直到露出薄膜。


再用剪刀將薄膜剪斷,用細如髮絲的線進行縫合,達到完好無損。

這些彈幕上紛紛喊「牛逼、666」的操作,在張亞卓這裡才只是剛剛入門。

離正式為病人做手術很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除了專業本領過硬之外,身為醫生,還需有一種責任和擔當。

對於一些風險特別大的手術,你願意為此冒險嗎?

腦脊索瘤復發的張春華,腦瘤占了大腦將近四分之一。

由於擴散部位很多都是腦幹、丘腦等重要區域,手術的難度極大。

做手術,對病人風險很大,很可能人財兩空;對醫生來說責任很重,弄不好名譽盡失。

不做手術,基本就是等死。面對張春華丈夫「只是為了讓她多活幾天」的請求,前途未卜,你做還是不做呢?

很幸運,張春華遇到了一個願意放手一搏的好大夫。

在張教授看來:每一次的醫學進步,都是冒險換來的。

沒有冒險,就沒有醫學進步,得有人承擔,這個擔當很重要。

但是冒險失敗呢?

或許就會成為醫患關係緊張的案例。

人財兩空,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不願接受的。

「民航總醫院傷醫事件」不是第一起類似的事件,也不會是最後一起。

可是每多發生一起,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愈加緊張。

知乎上有個熱門的問題:醫務人員該如何面對醫鬧?

各種支招的都有。

但最後的總結,只有一個字——跑。

在「民航總醫院賞醫事件」後, 幾乎所有白衣都在殷殷呼籲,希冀這次的沉痛事件能喚醒全社會的良知和溫度,能看到醫生如立崖端的危險之境,能尊重和保護醫生那雙救人的手。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某醫院治療室里,病人家屬對扎針的護士叫囂道「給我好好扎,扎不好割了你,這幾天新聞你都看了吧?」

在某個QQ聊天群里,有一群以弱勢群體自居的受害者在為兇手鳴不平。

很多病人或多或少都抱怨過圖上的待遇:

排了差不多幾個小時的號,結果看病也就兩三分鐘,過程中醫生冷冰冰的,簡單的問了一下病情,然後在電腦上敲打起鍵盤開藥,直接讓患者去繳費取藥。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是醫療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

據2015年的數據,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量2.06人,城市的數據是2.96人,而農村僅為1人。

也就是說,在城市每1000人配備的醫師資源是2.96人,而農村1000人口配備的醫師資源只有1個人。

醫生資源嚴重不足的後果,就是醫生超負荷工作,而患者不滿自己被擠壓的時間。

言語間稍有不客氣,就可能為劍拔弩張的矛盾埋下隱患。

知乎用戶@賈蓁寫到:

「講真我們科夜班一個人看一百二十個病人,每個人來跟我說一分鐘的話就是整整兩個小時!還不包括我要換水加藥打針做治療!再接個新病人,我們覺得苦逼極了,病人也覺得我又沒讓你做什麼,不就是換個水打個針麼,我怎麼問你個事情你說話那麼快!你態度有問題!你什麼素質!問題不可調和的地方就在於,誰能來把一百二十個數量給減了?」


所以當你作為一名病人或是病人家屬時,如果面對醫生冷冰冰的態度,請設身處地站在醫生的角度想一下;

哪怕遭受蠻橫對待、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請你從正當法律途徑尋求幫助,一切暴力行為都將是害人害己!

每行每業都會有害群之馬,也有仁人志士。

我不願意去歌頌、去拔高,但是在我國不容樂觀的醫療環境下,醫生確實需要更多的理解。

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類似《業內人士》這樣的紀錄片。


我也很高興看到從16年到現在,陸續有《人間世》、《生門》、《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和《業內人士》……

這些紀錄片就像一塊塊浮木,架起了醫患了解彼此的橋樑。

只有了解才能帶來理解,理解才會孕育尊重,而尊重才可以規避暴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