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師陳軍談面向未來的語文教學:誠直論與批判性思維

教師娘家 發佈 2020-01-02T05:56:44+00:00

但是我在有關的文獻當中發現,"誠"主要是一種思想情感,屬於內心的。"直"主要是向外的,而且多側重於表達,比如說話和寫作。通過"直"才能看出"誠",因為一個人不做事,不說話,不寫文章,他的"誠"你看不到。只有聽他說話,看到他寫的文章,綜合比較分析以後,我們才能做出一個判斷,他是"誠

近日,筆者拜訪了上海市市北中學校長陳軍。作為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陳軍多年來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現任上海市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先後獲得教育部「曾憲梓教師獎」全國優秀語文教師等榮譽。

筆者:陳老師您好!隨著教育深化改革的推進,各學科的配套發展,語文教學空間與潛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今天,想請您談談您對語文教學未來發展以及語文教學育人的思考與探索。

陳軍:謝謝關注!我現在正在帶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基地,我的初步認識是:學科德育是一種強調。德育,自在學科內容之中。語文學科育人,這個核心點是什麼?就是"說真話"(包括寫真文)。當前的"語言腐敗"太嚴重了,說話與作文假、大、空,語文教學能漠視嗎?語文學科的學習對象是語言、文學、文化,語文學科育人:就是把德育聚焦到與語言學習、文化學習密切關聯的地方。近三年,我在學習文學史、論史、文學批評史的過程中,寫了很多讀書札記,後來在《語文學習》上發表了《誠直論》這篇文章。

筆者:為什麼以"誠直"命題呢?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陳軍:在中國思想範疇中,"誠"是關於人品的哲學概括,是內向的修煉;直是人格的外向態度,是對外界的直接情感表達。我的思考是:"誠"這個字的提出,它是一個綜合的人格概念。在先秦著作當中,"誠"出現的比"直"要早,"誠"的意思包括了"直"。後來又出現了"直"這個字,"誠"和"直"並用。但是我在有關的文獻當中發現,"誠"主要是一種思想情感,屬於內心的。"直"主要是向外的,而且多側重於表達,比如說話和寫作。通過"直"才能看出"誠",因為一個人不做事,不說話,不寫文章,他的"誠"你看不到。只有聽他說話,看到他寫的文章,綜合比較分析以後,我們才能做出一個判斷,他是"誠"的。把文學和教育疊合起來加以系統化闡釋並且構成了完整的"誠直"觀的創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在《論語》中得到了全面闡述和揭示。後來,在文論當中都是"直",比如文章的表達、詞彙、章法、修辭,等等,但"直"和"誠"又是密切相關的。現在總體上我是把它們合在一起講的。以後我還會寫文章,對它們作一些界定,作學術性的分界。

筆者:那麼"誠直"論和您的語文教學有什麼深層次的關係嗎?

陳軍:這一研究促使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升華。我覺得語文教學對人的培養,從前是注重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現在講的是文化、思維、語言、審美四大核心素養,但從"立人"的本質上講,都繞不過"說真話"這個關鍵。"說真話"是語用的原則,真話之"真"是做人的標準。無論是聽說讀寫,也無論是語言、文化、思維、審美,都離不開"真",也就是"誠"與"直"。小到技能運用,大到國民素養提升,就當前的語言危機來講,就是說真話,說直話。說真話就是誠——真誠。說直話,就是敢於批判,敢於批評。通過我的語文教學,我的學生能夠學習說真話,做真人,這就是我的"中國夢"。這既是能力,也是態度,更是素養。

復旦大學朱剛教授寫的一本書對我啟發很大,叫《中國文學傳統》,書中揭示了一個被我們忽略的事實:歷代的文學家絕大部分都是士大夫,他們的立場主要是維護,不是批判,不具有像古希臘那樣的社會性立場。而今,我們要打破這個封閉系統了,要培養當代中學生新的語文能力和人格。乍一看,在我們的文學作品、文學思想中,批判的很少,可我想想也不對,要是沒有批判性的話,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成立的,我決不相信中國沒有批判的火種。於是,我利用所有的業餘時間沉浸在古代文學的大海中,虔誠地去尋找那閃光的燈塔。我終於在大量的文獻中找到了以質疑、批判、反思為主題的經典"國文"。我的感覺是如獲至寶!雖然目前只是隱隱約約、草蛇灰線。我現在就在開這門課程,名稱叫《疑思問國文點讀——中國式的質疑與批判》,教了將近一年了。我自己選文章,從先秦選起,疑、思、問這三個字就是孔子提出來的。選孔子的同時,我又選了莊子的《馬蹄》,這是批判孔子的。又選了孟子,這是繼承孔子批判莊子的,我要把語言世界的百家爭鳴呈現給學生。

筆者:以前文本的閱讀,沒有呈現具體的面貌。現在讀文章,就沉浸在"語言"的爭鳴中了。

陳軍:你不把文本呈現給學生,學生哪裡知道。後來我又選了屈原的《天問》,荀子的《天論》,然後是宋玉的《對楚王問》,賈誼的《吊屈原文》,一直到清末民初《鄒容傳》,等等。我就是想選有質疑意識的、有批判意味的,而且是敢言的、坦誠的經典作品,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支架。比如,我在上屈原的《天問》時,有一個學生就屈原的"問",提出自己的"問",他好奇屈原《天問》中的"問"是"有疑之問"還是"無疑之問",他特彆強調屈原的"問"是在大家都覺得無疑的情況下提出的"無疑之問"。一個思想家,在眾人昏聵的時候獨自發問,這是何等的時代激響啊!學生思考到這樣的層面,我簡直要歡呼雀躍了!這就是我想呈現給學生的,我提供文本給他們,他們帶著自己的"疑思問"去思考、探索,這就是誠直人格的一種培育。誠直,總是要有載體體現的。這是我很得意的一個探索。

筆者:關於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方面,您再詳細談談。

陳軍:現在講批判性,我是贊成的,引用西方哲學家批判性思維的理論,我也感到很有必要。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批判性,我們中國人也是有的,而且一定要納入到學科本身上講,否則不叫語文課了,叫哲學課了。批判性思維,它是與所有學科相關的,數學也是講批判性思維的。語文本身有沒有例文,有沒有好作品?我們要把它找出來,建構成課程,讓學生能摸到啊!這就是國文啊!我現在開的《疑思問國文點讀》課程,學生很是驚喜。目前這個"疑、思、問"課程試驗正在進行中,兩年之後,肯定又會有一個反思。效能究竟怎樣?還要評估,還要有一定的揚棄。我要看高中三年積累下來的材料,看看對學生的考察,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

筆者:陳老師,您是一位嚮往未來的語文教師。您能講講您的 "未來"內涵嗎?

陳軍:我是一名教師,我的"面向未來"就是鄧小平講的"三個面向",我是認同這個教育原則的。就語文學科而言,也就是張志公先生的現代化思想,即現代化的文+現代化的道+現代化的教學。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孔子評傳》里有一句話,說孔子用懷古的方式憧憬未來,這句話太好了。但這句話,現在有多少人能認識呢?我是有這種感慨的。未來很久遠,未來又在眼前。我的當下"未來"就是與學生一道干點正經"活"吧:敢於疑思問,學習說真話,學習寫直文。

筆者:期待您的新書出版,也希望下次能在現場聽陳老師上課。謝謝!


作者:楊希(陝西教育報刊社總編辦主任)

來源:《教師報》;編輯:關中小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