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訪與陶侃結為親家,俱起微時,共同成長為東晉名臣

潯陽鹹魚 發佈 2020-01-02T06:17:59+00:00

周訪一生勇武沉毅,忠貞不屈,《晉書》盛讚他說:「周訪器兼文武,任在折衝,戡定湘、羅,克清江、漢,謀孫翼子,杖節擁旄,西蜀仰其威風,中興推為名將,功成名立,不亦美乎!」足為蓋棺論定之千古評價。

周訪的家族於漢末避亂於江南,四代之間,以周訪的父祖為最有名。


他的祖父周纂任吳國的威遠將軍,父親周敏則是吳國的左中郎將。因此,周訪也算是將門出身。周訪的出身並沒有多麼顯赫,但在其家鄉(廬江郡尋陽縣)也應頗為出名。而從周訪早年的經歷,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他與前輩賢達相同的地方——不拘小節


周訪憑藉著父祖累計的一些財富,廣濟百姓,以至於家無餘財,為本人及家族買了許多「人情券」,也是他跨出仕途第一步的必要前提。


結交陶侃


正是在郡縣中賺來的聲名,使他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職務——尋陽縣功曹。結交朋友,對於個人的前途乃至命運都很重要。


作為縣長的第一幕僚,周訪結識到了一位將來名震天下的人物——陶侃。陶侃出身相較周訪,更為貧寒,在當時,不過只是個廬江郡的散吏,無人問津(只有鄱陽郡孝廉范逵舉薦縣吏陶侃到郡中為官)。而周訪卻獨具慧眼,發現了這個值得深交的「小人物」,二人相結為親家,羈絆深厚。



關於這兩位對東晉朝廷舉足輕重的名將來說,還有個很著名的故事:


初,訪少時遇善相者廬江陳訓,謂訪與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壽,周當下壽,優劣更由年耳。」訪小侃一歲,太興三年卒,時年六十一。


陳訓是當時著名的術士,他預測周、陶二人地位相仿,但得壽卻大不相同。果然,比陶侃還小的周訪在陶侃前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陶侃卻活到了334年,享壽七十六歲。「沈毅,謙而能讓,果於斷割」,這是周訪性格的重要因素。


說的通俗些,沉著、勇毅、謙遜、知進退、不吝財都是成大事的關鍵,而這些因素,生活在社會中層的周訪都兼有之。


清代學者李慈銘曾在所著的《越縵堂讀書記》中舉出兩晉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位「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周訪名列其中,並得到了「忠挺」的評價,足稱為公允。


抵制王敦


周訪為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效力,先平江州刺史華軼,再討流民杜弢、叛將杜曾,功業顯赫,官拜梁州刺史、安南將軍,掌握長江中下流,為西藩屏障。他「威風既著,遠近悅服,智勇過人,為中興名將」(《晉書·周訪傳》),上忠於建康朝廷,下愛於梁州百姓,並且能夠居功不傲,有志於北伐中原,「與李矩、郭默(晉朝在北方的抵抗力量)相結,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可以說,在陶侃、溫嶠等名揚天下之前,周訪與祖逖堪稱晉室在南北的兩大名將,也是牽制琅玡王氏的決定性力量。


他面對大將軍王敦的專橫,雖不能除之,但也敢於正面回擊。王敦不信守諾言,在杜曾之亂平定後自己獨占荊州,並未將其授予周訪。周訪拒絕了王敦表面寫信送禮的和解,當即拋碎禮物,大罵:「吾豈賈豎,可以寶悅邪(我難道是商人,可以用寶物來取悅嗎)!」


他面對王敦逐漸專擅地方權力的局面,在襄陽務農練兵,「陰有圖敦之志」;部下官員缺額,他馬上填補,然後奏報朝廷,不讓王敦有絲毫機會插手。如此勁敵,王敦也只能「患之而不能制」。


評價


史家認為,周訪與祖逖的相繼離世,是王敦之亂開始的重要前提(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周訪一生勇武沉毅,忠貞不屈,《晉書》盛讚他說:「周訪器兼文武,任在折衝,戡定湘、羅,克清江、漢,謀孫翼子,杖節擁旄,西蜀仰其威風,中興推為名將,功成名立,不亦美乎!」足為蓋棺論定之千古評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