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別陷入高樓競賽誤區

長寧政法綜治 發佈 2020-01-02T06:18:32+00:00

來源:東方網 作者:葉祝頤 選稿:郁婷藶  不完全統計,中國超150米以上的高樓大廈,總數量占全球的近1/3,世界排名第一。去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高度最高的摩天大樓。但不少建築面臨著資金困局、商業模式的不可持續以及設計能效等多方面問題的纏繞。

來源:東方網 作者:葉祝頤 選稿:郁婷藶

  不完全統計,中國超150米以上的高樓大廈,總數量占全球的近1/3,世界排名第一。去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高度最高的摩天大樓。但不少建築面臨著資金困局、商業模式的不可持續以及設計能效等多方面問題的纏繞。這些摩天大樓,從最初的雄心壯志變為其後的力不從心。在建17座摩天大樓或暫停或調整規劃。(1月1日澎湃新聞)

  應該說,高樓在節約土地資源與經濟成本,打造城市形象方面有優勢。中國超150米以上的高樓大廈,總數量占全球的近1/3,世界排名第一,這樣的成績也不可輕看。不過,如果為了追求高樓記錄,追捧曾經在國外風靡如今已經退燒的摩天大樓建設熱潮,高樓建設走入「與天空試比高」,以高度論英雄的誤區,就讓人有些擔憂了。在我看來,城市熱捧摩天大樓的背後,除了為當地發展與形象考慮外,難掩虛榮心理與浮躁心態。

  事實上,一座城市的標誌性景觀並不是按高度排序的。景觀的歷史、文化內涵比單純的高度重要得多。從高度上來講,摩天大樓或許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如果高樓設計藝術與人文內涵沒有新的突破,積極意義十分有限。一些摩天大樓建設中從最初的雄心壯志變為其後的力不從心,在建17座摩天大樓或暫停或調整規劃,就頗能說明問題。

  經濟學家安德魯·勞倫斯的「摩天大樓指數」揭示一種「百年病態關聯」:大廈建成,經濟衰退。而且不能迴避的是,一座城市提升形象,創造品牌到底靠的是什麼?是人云亦云地克隆並突破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好的摩天大樓創意?還是苦練發展內功?答案不言自明。

  有資料表明,建築如果太高,需要龐大的建設成本與管理成本做支撐。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未必划算。事實上,摩天大樓的市場空間並不是無限的。曾經號稱世界第一高樓、508米的台北101大廈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此外,除了管理難度與管理成本高,加劇周邊交通、停車、配套設施壓力以外,高樓自身也十分脆弱,抗突發事件(比如地震、爆炸、火災等)的能力比較低。上海尚凱商務大廈起火,因樓層太高,消防水槍無法控制高層火勢,就是深刻的教訓。

  正如有建築業內人士所言,「追求摩天大樓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病態,高樓建設不能離開實際情況,不能超越當地經濟發展的水平,否則高樓將不再是紀念碑、里程碑,而有可能成為墓碑。」這些話雖然不中聽,但是中肯。老百姓未必喜歡這樣的高樓,花納稅人的錢蓋高樓自然應該控制。即使由民間資本投資建設,不花納稅人的錢,市場也未必需要這樣的第一摩天大樓,何況摩天大樓競賽也會給其他地方一種「競爭」誤導。

  有建築專家說,以目前的技術,建800米、900米的高樓都沒有問題。要我說,如果這種追求第一高樓的虛榮社會心理不改變,大家都來競爭第一,爭相「與天空試比高」,那將會是怎樣一種局面呢?比來比去,到底誰是第一呢?雖然有的官員喜歡拿「第一」來裝門面,有的商人喜歡拿「第一」做噱頭,專家熱衷用「第一」來顯擺學問。但是老百姓並不稀罕。相比而言,他們更關心工資漲了沒有,豬肉價格什麼時候降下來。政府對住房、教育、醫療產品供給是否給力。城市何時不再坐在家裡「看海」。

  對已建與在建高樓再說反對或許有些馬後炮。但對於更多尚未付諸實施的高樓規劃,更多尚未開建的豪華樓堂館所,至少應該用法律制度來劃定一條紅線。畢竟我國人均資源十分匱乏,對各種豪華建設合理限制,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應有之義。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