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後,杜甫是如何成就一代詩聖的?

優選歷史 發佈 2020-01-02T06:19:51+00:00

杜甫,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出身名門望族,一心報效祖國,但卻生逢晚唐亂世之秋,行於由盛轉衰之路,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過上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幾經輾轉,於公元759年到達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建造了杜甫草堂,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草堂的生活讓杜甫苦寒至極,正如他在《茅屋為秋風

杜甫,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出身名門望族,一心報效祖國,但卻生逢晚唐亂世之秋,行於由盛轉衰之路,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過上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幾經輾轉,於公元759年到達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建造了杜甫草堂,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草堂的生活讓杜甫苦寒至極,正如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詞中寫道:「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根據《吳船錄》的記載,杜甫草堂東邊是萬里橋,橋東邊是合江亭,合江亭是都江和錦江的交匯處,流入岷江,最後匯入長江。從蜀地到東吳都要從此亭登舟,江面上經常有來自吳越的船隻,正如杜甫在《絕句》中所寫:「門泊東吳萬里船。」由此可見杜甫在成都之時一直都居住在江邊。


江邊宴別

唐朝時期的官紳士人經常會舉辦各種宴會,特別是為好友餞別之時,會邀請當地的一些文人名士參加,為了使宴會變得更有情趣,通常會將地點選在視野開闊,風景優美的江邊樓閣,還會有吟詩的活動。而杜甫晚年悽苦無比,為了生活,只能極力與當地官紳周旋接觸,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杜甫在宴會作陪,應酬對詩。

杜甫除了參加官紳士人舉辦的別筵席,自己也會在江邊設宴送別好友、同僚等等,甚至還在江邊送走了幾位死去的亡靈,這些離別宴的環境,離別時候的心情,以及他對祖國的情懷都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素材。杜甫作為一個心繫江山社稷的仕者,雖然早年仕途,客居長安數十載,貧窮悽慘不得志,但是晚年的杜甫依然渴望走上仕途,這一場場別筵席也為他帶來了機會,讓他有機會通過自己的詩文來推薦自己,大可以通過江宴活動表現出自己渴望被重用,關心黎民百姓的抱負,小可以借江宴上的歌舞音樂麻搏自己,擺脫暫時的孤獨。


江岸行旅

成都草堂的生活,對於晚年的杜甫來說算是一段較為穩定的日子,公元762年,杜甫的好友嚴武被召回京,杜甫一路將他送至綿州,但他卻不知道這次短暫的離開成都後,便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因為徐知道的造反,杜甫只得順著長江漂泊於梓州、閬州、夔州等地,最終公元768年再次在夔州過上了一段較為安穩的生活。

在輾轉漂泊的日子,杜甫雖然沒有閒情逸緻去江岸邊長時間行走探訪,但是每當偶爾路過某個名勝古蹟時,杜甫還是會去看看,在江邊行旅,杜甫也去周圍的村落去了解當地風俗民情。他幾乎是行於江邊,住於江邊,除了出行探訪,很多時間他在江邊靜思觀望江上情景,心情不好的時候,杜甫喜歡在江邊的地勢較高的地方,比如江樓、江亭等地遠眺,他希望脫離喧器的人群,來到一個安靜的世界,高處可以給他安靜,而且高處還可以使他眼界開闊,看到更遠的地方,促使他深入思考。

江邊行旅活動闊擴大了杜甫的視野,為他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對江邊漁民們捕魚生活地觀看,使詩人更加了解漁民們的生活;對於江邊名勝古蹟地探訪,使詩人更近距離的接觸歷史名人,藉助對歷史名人的憑弔舒發自己的情感;對江上花草樹木的觀賞,使詩人憂愁的情緒變得舒暢等等,這一切對敏感的杜甫來說,都成了他詩歌創作的導火線。


江上漂泊

縱觀杜甫晚年生活,只有成都草堂和夔州期間過的較為穩定,其餘的時間都是極其不穩定,不管去到哪裡都不能長期的居住,只能不斷輾轉奔波,雖然他一直都在尋找著一塊安身之所,但卻事與願違,不僅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宿,而且還過上了江上漂泊的日子,正如他自己在《登岳陽樓》中寫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或許就是杜甫晚年真實的生活寫照。

在杜甫漂泊的日子裡,船就是他的家,真可謂是騎馬換舟,乘船去南國,隨船東奔西走的生活讓杜甫更加深刻的感覺到生活的艱辛;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想方設法迎合地方官紳過著「強將笑語供主人」的日子,這樣的生活讓他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而一路所見江上的風光也時時讓他睏倦的心得以休息。漫長的漂泊江上的生活讓杜甫見識增長、眼界開闊,對所過各河流的水情,岸邊的民俗風情,江上多變的情況更加熟悉,這就為他的詩歌創作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素材,使得他的詩歌更加的多姿多彩,更加深刻感人。


綜上分析,杜甫的童年是幸運的,從小就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報國之心,可天道不公,三次科舉都以名落孫山而告終,更是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過生了居無定所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才成就了杜甫一代詩聖之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