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悲劇》:藝術的苦惱與文明的嘆息

不古讀書 發佈 2020-01-02T07:10:48+00:00

莎士比亞其人據說,在西方的家庭中必備的兩本書,一本書是《聖經》,而另一本則是《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他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簡練,人物個性突出,集中體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莎士比亞其人

據說,在西方的家庭中必備的兩本書,一本書是《聖經》,而另一本則是《莎士比亞全集》。

威廉·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天才戲劇家,詩人;戲劇史上的一座豐碑。他與荷馬,但丁,歌德,並稱為西方世界的四大詩人。


他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簡練,人物個性突出,集中體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劇本已經被翻譯成世界各國幾乎所有通用的語言,其作品的地位和影響力,堪與聖經相媲美。

而對於國人來說,特別是文藝青年,莎士比亞以及其偉大的作品是他們心中最好的文化食糧和精神象徵,是「文學史上的王者,永不落幕的戲劇」。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認為戲劇過於高雅,不適合普通人理解和欣賞,因此只聞其名,敬而遠之。

威廉·莎士比亞生於英國中部埃文河畔的小鎮斯特拉福,父親是一位雜貨商人,後來當過鎮長,母親是一位地主的女兒。莎士比亞在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裡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還學過拉丁語和希臘語。

在他13歲時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提前走上了謀生之路。在其幼年時,常有著名劇團來鄉間巡迴演出,這培養了他對戲劇的愛好,也許他自幼便立志投身戲劇舞台。1587年,23歲的莎士比亞,跟隨巡迴演出劇團,離鄉赴倫敦尋求發展之路,開始了他戲劇生涯。

他先後在劇院當過馬夫雜役,在劇里跑龍套,這些經歷使他很快熟悉了劇場內外的各種環境與業務。不久他就正式加入劇團,開始戲劇創作。他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接著獨立創作,他創作的第1個劇本是歷史劇《亨利六世》,上演後大獲成功。

到1590年底,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倫敦,詹姆斯·波比奇經營的「內務大臣供奉劇團」的演員和劇作家。

後來他成為劇院的股東,隨著莎士比亞在倫敦劇壇嶄露頭角,他開始結交權貴,並贏得騷桑普頓勳爵的眷顧,勳爵成為了他的保護人。藉助勳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沙龍,使他有機會仔細觀察和深入了解上流社會,為他日後的戲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有關莎士比亞的私人生活和歷史記錄流傳下來的很少,在他死後150年開始有人對他提出種種質疑。於是關於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等等方面,都有多種傳說。

以至於有人認為莎士比亞其實是另有其人,有人說是英國國王伊莉莎白一世,也有人說他是弗朗西斯·培根等等,時至今日這些未解之謎依然讓世人引起探討的興趣。


莎士比亞的創作

莎士比亞在1590年至1612年的約20年間,共寫了37部戲劇,兩首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154首十四行詩。

在其生前,他的劇作只有幾本書出版,此後7年才有戲劇界的朋友收集他的遺作,出版了第一個莎士比亞戲劇集。此外他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本·瓊斯曾為這部戲劇集題詞,稱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劇本,小說,編年史和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他繼承古代羅馬希臘,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

另一方面,他觀察社會,了解人生,掌握時代的脈搏,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環境,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思想發展和藝術發展的脈絡。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以寫作歷史劇,喜劇和詩歌為主。第二時期絕大多數作品是悲劇。第三時期是傳奇劇。

莎士比亞生活的大時代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了一場科學與藝術的革命,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其本質是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在復興羅馬希臘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行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就是人文主義。雖然至今人們對人文主義的說法不一,但總體來說,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崇高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羅馬教會所代表的神權的絕對統治,反對禁慾和來世思想。

人文主義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歌頌愛情,倡導個性解放,針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人文主義提倡理性,鼓勵人們追求知識,探索自然,研究科學,針對封建等級和封建壓迫;人文主義歌頌友誼和個人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險精神。

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新的時代思想,它表現出蓬勃的朝氣,滿懷信心的樂觀精神與巨大的創造力。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誕生了偉大的詩人,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而且具有精湛的藝術技巧,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具有巨大的審美價值。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他從真實生活出發,以非凡的藝術概括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

他的戲劇仿佛是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也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醜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

莎士比亞的戲劇情節生動豐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他的劇作中往往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形成多樣化的戲劇衝突。比如哈姆雷特中有三條為父親復仇的情節交織在一起,互相映襯,更突出了哈姆雷特復仇的社會意義。

莎士比亞還非常善於在緊張尖銳的戲劇衝突中安排劇情,衝突的雙方在鬥爭中的地位不斷變化,形成波瀾起伏且富有戲劇性的情節,如哈姆雷特與奸王克勞狄斯一開始互相試探也沒有直接交鋒。

但由於誤殺布洛涅斯,便由主動轉為被動,奸王趁機將他遣送出去,並重新控制局勢,哈姆雷特粉碎了奸王借刀殺人的計謀,回到丹麥後卻又落入另一個陰謀——「友誼比劍」。

莎士比亞也非常善於運用內心獨白,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哈姆雷特這樣的獨白有六處之多,每處都直接推動了劇情的發展。為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最著名的第三幕第1場的那段: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掃清了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其中所有的劇情都是隨著人物性格的發展,曲折複雜,扣人心弦。哈姆雷特既是一個脫離群眾的封建王子,又是個滿懷抱負的人文主義者,而奧賽羅既是忠於愛情的情種,奮勇殺敵的勇士,同時又是一個暴躁的的統帥,殺害無辜的兇手。

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具有個性化,形象化的特點。

據統計他使用的詞彙高達29000個,這遠遠超過了他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他的人物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性格與身份,而且貼合人物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和人物戲劇動作的相依相襯。

比如哈姆雷特清醒時使用的是典雅的語言,符合王子的身份,而瘋狂時使用的是邏輯混亂,晦澀難解的語言,符合瘋子特點。


莎士比亞悲劇對中國的影響

戲劇傳入中國,對中國戲劇家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著名劇作家曹禺創作的作品《雷雨》就借鑑了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的精華。


曹禺通過對「始亂終棄」和「亂倫」等社會現象的思考,挖掘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悲劇,在劇中描寫了尖銳的思想衝突和階級壓迫與鬥爭,描寫了新舊交替時期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女性,以及不同的方式對命運所做的抗爭和她們走向毀滅的悲劇結局。

曹禺是中國話劇歷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繼承了文藝先驅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廣泛的借鑑了中國古典戲曲和歐洲近代戲劇,特別是莎士比亞戲劇的精華,把中國的戲劇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如今我們距離莎士比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四百多年,但莎士比亞的戲劇仍然以各種形式在世界各地上演,關於莎士比亞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更是汗牛充棟。

研究莎士比亞也成為了一門獨特的學問,就像我們引以為豪的「紅學」一樣,成為一門顯學。

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真是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傳到中國也有相當長的歷史,依我看來,最好的譯本還是朱生豪先生的譯本。他的譯筆流暢且文采斐然,生動地還原了莎士比亞筆下的愛恨悲歡,批判了醜陋的人性,深刻地探討了莎士比亞筆下關於愛情,親情,友誼,人生等深邃主題。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需要閱讀莎士比亞?我會告訴你,戲劇不僅是高雅的藝術,更是對人生進行反觀,照亮人心的一面鏡子。在閱讀劇本或者觀看戲劇的過程中,你可以了解時代濃縮下來的,最精華的人生的悲歡離合,愛恨交織,所謂永不衰退的藝術魅力,即是如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