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起搏器:帕金森患者的「定海神針」

中國家庭報 發佈 2020-01-02T07:20:51+00:00

目前,除了藥物治療帕金森病,還可以通過微創手術給患者腦部植入腦起搏器,緩解患者的運動障礙,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帕金森患病人數明顯增加。目前,除了藥物治療帕金森病,還可以通過微創手術給患者腦部植入腦起搏器,緩解患者的運動障礙,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本期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病區張建國主任,與我們一起來見證這些年腦起搏器(尤其是國產腦起搏器)對抗帕金森病魔的「高光」時刻。

過了「蜜月期」,帕金森藥物的副作用明顯

對於早期的帕金森患者,藥物治療是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當帕金森患者服藥5年後,藥物的效用會降低,而且副作用明顯。

「患者服藥的這5年被稱為『藥物蜜月期』,」張建國說,「『蜜月期』過後,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幾乎都可以通過腦深部電刺激手術去解決。」

據張建國介紹,腦深部電刺激術最早於1987年由法國神經外科醫生貝納比德發明,主要原理就是將2根1.2毫米的微電極刺激裝置植入到患者大腦的病變部位,並將1塊電池植入胸部皮下,通過電刺激大腦特定部位,使患者大腦負責興奮和抑制的環路重新建立平衡,進而改善帕金森的運動症狀,比如震顫、僵直、運動緩慢等,同時該手術對其他的非運動症狀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比如睡眠障礙和焦慮、抑鬱的精神症狀、疼痛,等等。而這種腦深部電刺激器,就是俗稱的腦起搏器。

自1998年由北京天壇醫院將腦深部電刺激術首次引入中國以來,該療法經過逐步發展,並已被廣大患者和醫生接受、認可,國內已有200餘個治療中心能夠開展該植入手術。

遠程程控:讓醫生和患者「天涯若比鄰」

張建國告訴記者,2009年以前,我國帕金森患者的腦起搏器都是進口的,價格昂貴,很多患者都無法承受,而且這塊市場幾乎被已開發國家壟斷。為了打破這種被動局面,更好地造福帕金森患者,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國產腦起搏器進入研發階段;2013年產品正式投放市場。

除了性價比更高以外,國產腦起搏器還有兩個獨特的優勢:一是增加了變頻(高頻、低頻交替)刺激模式,為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綜合症狀提供了新選擇;二是增加了遠程程控模式,只要設定一個專業的程序,通過網絡和特定的儀器,醫生就能調整腦起搏器的脈寬、頻率、電壓等參數,使患者達到較好的狀態。

遠程程控技術可以有效地減輕病人負擔。以天壇醫院為例,目前已完成遠程程控600餘次,為患者節約成本超過100萬元。有些患者不乏遠在千里之外的國際友人。

但不可否認的是,遠程程控仍面臨著一些難題,如影像傳輸不清晰、無法直觀感受患者的療效等,所以對於那些因條件所限無法接受遠程程控的患者而言,張建國建議他們在術後定期(比如一年)到醫院對腦起搏器進行調試,「因為患者的病情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病情加重後,醫生就需要對腦起搏器的相關參數做調試」。張建國同時也表示,隨著5G技術的普及,遠程程控中遇到的這些問題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想裝腦起搏器?需滿足這些條件

儘管臨床已證實腦起搏器對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症狀有顯著效果,但它也不是「想裝就能裝」的。張建國對記者強調,安裝腦起搏器,帕金森患者需要滿足這些條件:一是必須為原發性帕金森患者;二是患者年齡在75歲以下,身體狀況好的可以放寬到80歲;三是患者已被確診5年以上,且身體無嚴重的併發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據了解,曾有一位70歲的帕金森患者,入院前精神狀態特別差,緊張、焦慮,還出現了幻覺,做完手術後她的病情得到緩解,精神狀態也變好了,「要知道這時候控制腦起搏器的開關還沒打開呢。」難道這只是患者的心理作用?張建國解釋說,「微電極刺激裝置植入大腦核團後,會有一個微毀損效應,可以在短期改善帕金森患者的症狀,但長期改善症狀還得靠打開腦起搏器的開關進行電刺激。」

植入患者胸壁的電池是控制腦起搏器的「加油站」。據說最早的腦起搏器的電池是無法充電的,患者使用5年後需要重返醫院,請醫生更換新電池。這就意味著患者又得經歷一次手術,且增加了手術風險。而現在,這個「加油站」可以像無線感應手機充電器一樣隨時充電,方便快捷。

張建國提醒:帕金森病是無法根治的,通過腦深部電刺激術也只是改善患者的症狀,以減少服藥後的副作用,因此患者要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

文並圖/吳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