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碩士楊文醫生被殺後一周:「媽媽,我不想學醫,不想救人了」

文化人才在線 發佈 2020-01-02T08:20:10+00:00

「醫院的急診科門口停著7輛警車,搶救室現場有大量血跡,楊文醫生躺在搶救床上,滿身是血,頸部有多處刀傷。其中一刀砍斷了右側頸全部肌肉,砍斷了食管、氣管、頸內靜脈、頸總動脈,和通往身體的神經,連頸椎骨都斷了。」

01

楊文醫生,一個北大醫學部的碩士研究生,一個長期從死神手裡搶人的急診副主任醫師。

對病人,病人的評價是溫柔有條理。

她的最後一條朋友圈,是這樣的。

2019年的聖誕,沒有聖跡降臨。

楊文醫生,被患者家屬殺死。參與搶救的醫生,哽咽著說,這不是刺傷,這幾乎是割頭了。

這已經不是醫患關係的問題,而是歹徒的蓄意謀殺。

「醫院的急診科門口停著7輛警車,搶救室現場有大量血跡,楊文醫生躺在搶救床上,滿身是血,頸部有多處刀傷。其中一刀砍斷了右側頸全部肌肉,砍斷了食管、氣管、頸內靜脈、頸總動脈,和通往身體的神經,連頸椎骨都斷了。」

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可是楊文生命里的那束光,卻永遠熄滅了。

當文明被踐踏迫害,沒人保護文明的時候,也就沒人保護你了。

一個醫生,救過一千個人,也擋不過一把尖刀。

02

近年來,不少觀眾被影視劇中塑造的醫生形象實力圈粉了。

他們的人設通常生活優越、光鮮體面,優雅之餘,還有一雙能分分鐘起死回生的妙手。

然而現實中,醫護人員更多的是每隔幾天就要上一個夜班,全年基本無休且隨時待命,手術常有,甚至上個衛生間都要一路小跑,生怕耽誤一分鐘的診治時間。

想悠閒地休息?幾乎不可能。不輪班的時候,可能還要參加數不清的專業培訓、學術討論以及科研項目。

最關鍵的是,一到每年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很多醫生都會苦笑地來一句:「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畢竟,從選擇當醫學生的那一刻,高難度的闖關模式就開始了。

一入醫門深似海,只有經過最嚴格訓練的人,才有資格成為「生命的工程師」。

首先是本科五年的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習。

醫學生一個學年的教材能比得上普通本科生四個學年的書,每學期開始,醫學生們都是帶著拉杆箱去領書的。

本科教科書堆起來比一個人都高。就拿《內科學》這本書來說,全書有165萬字,厚4厘米,重1.86千克,拿著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知識。捧著它在圖書館繞圈背誦,一背就是好幾個小時,這和健身房負重拉練沒什麼區別。

內科學只是冰山一角 ,與之旗鼓相當的,還有外科學、診斷學,病理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等等,每一本都足以讓你寢食難安。

本科醫學生教材,被譽為」藍色生死戀」的系列叢書。

到了考試周,這些如同字典一般厚的醫學書幾乎需要全書背誦。像複習病理考試,首先你得看上千張的實物圖片,每張圖片都需要準確知道是哪裡的組織、什麼病變類型,看上個一星期,保證腦海中已全是花花綠綠的各種細胞,好似萬花筒。

問問老師考試重點?一句「患者會按照重點生病嗎?」絕對能夠結束一切話題。

正應了那句話「只要專業選得好,不怕期末勝高考。」

當別的專業在林蔭下嬉戲,你在抱著書本苦讀;

當別的專業在球場揮灑汗水,你在抱著書本苦讀;

當別的專業花前月下享受甜蜜,你還在抱著書本苦讀……

不過只抱著書本苦讀是不夠的。解剖、實驗課上你得變身成個壯士——

解剖實驗課前搬運大體老師(屍體標本的尊稱);面對生龍活虎的實驗動物們,你要下刀穩准狠;要是遇上局部解剖考試,早上起床直接去解剖室對著屍體啃麵包,晚上說不定還得通宵和屍體過上刺激的一夜。

做實驗,一站就是一天;每隔幾分鐘就得盯一下或者調整一下,就這樣來來回回等上幾個小時屬於家常便飯;一旦不留神出了點小偏差,努力了幾天乃至幾個月的心血就要從頭開始。

03

之前有一組《醫學生是如何燉一隻雞》的照片走紅網絡。

醫學生靠他紮實的解剖功底將一隻雞神奇脫骨,網友直呼漲知識,只有同行們不屑一顧,「雕蟲小技,唯手熟爾」。

經過了五年地獄般的磨礪,背書背到髮際線後移,再通過第五年醫院實習的縫皮換藥寫病歷,恭喜,你終於……順利通過第一關,進入下一關了。

本科畢業了?恭喜你,總算看到門檻了,開始三年碩士研究生學習吧!

目前,我國省級醫院基本學歷要求達到博士、碩士;地市級醫院至少也要求是碩士;部分碩士、本科畢業生只能去二甲醫院,專科畢業生只能去縣級以下的醫院。

而鄉村醫生不僅工作環境艱苦,在收入、職稱等待遇方面均無法與城市醫生相比,現實壓力下,一些醫學類高校生從踏進校門起便認準了考研讀博,更加加劇了城市醫院「一門難進」的現狀。

專碩的培養各不相同,有的學校如同科研型一樣一開始做實驗,有的是如同大學第五年時候一樣的醫院實習,進行臨床輪轉,還有的是兩者相結合。

總之,一個醫學碩士生,通常是工作日的晚上在學校學習諸如倫理、法規、統計流行病等等一系列課程,而工作日的白天,則在實習醫院的科里做臨床工作。

在這個階段學生們還需要接觸的一件事叫做「規培」,也就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幾乎每個工作日的清晨都要和導師一起去病房查房,在實踐過程中積累臨床知識;寫病歷也是最常做的事情,就算現在已經開始推行電子病歷無需手寫了,這依舊是一項浩如煙海的工作;還有一件最頭疼的事情——拉鉤。

在外科手術中,皮膚肌肉切開後,為了保證手術視野,需要用拉鉤將皮膚肌肉分別向兩邊拉住,拉鉤很累,畢竟肌肉會收縮,必須很大力氣才行,一般一場手術下來拉鉤的人都累得不行,通常中途還會換人拉。不要覺得苦和累,這是實習生觀摩學習的最好機會。

隨著耳濡目染以及業務能力的不斷提升,獨立縫合皮膚,手術前與家屬談話,換藥拆線,值夜班……一項一項技能都會在專碩期間解鎖。

當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及在此期間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之後,你就可以拿到剛剛解鎖的《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臨床醫學碩士學位》和《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四本證書。

04

不錯,可以開始闖第三關了。

被稱作「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關卡大概需要經歷2-4年。目前,中國的醫學人才培養實行「5+3+X」的制度,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2至4年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以歷時3年的心血管外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為例。

在第一年要接受心血管外科以及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其中包括麻醉(兩個月)、體外循環(兩個月)、監護(三個月)、影像(兩個月)、介入技術(三個月)的培訓。

在後兩三年,接受的則是先天性心臟病、獲得性心臟病以及新包、大血管病等各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最終獲得合格證書。

快結束了?怎麼會!

如果想要讀博,還要再加若干年。至於難度,只增不減。當然——

如果本碩連讀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可以為上述過程減少1年;

如果本碩博8年可以讓你的學習生涯更加縮短;

如果就讀納入專科醫師規培試點的臨床專業型博士學位,可以節約2至4年的專科醫師規培時間。

無論如何,一個醫學生若是19歲開始讀大一,如果一切順利,至少平均11年醫學學習經歷,大約4017個日日夜夜,將近30歲尚能開始職業生涯。而這個時候,同齡人可能已經娶妻生子,積累下人生第一桶金了。

千辛萬苦走到這一步,然而,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

醫學界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柳葉刀》在388期發表一項研究《10年間中國醫學畢業生的培養與損耗趨勢:全國性數據分析》,據研究者統計,在2005年至2015年期間,超過84%的中國醫學畢業生最終不會當醫生。

他們都去哪了?2017年的時候,北京西直門的一家名為「柳葉刀」的燒烤店開業了,與普通燒烤店不同的是,它由16位來自清華北大的「學霸」醫生聯手打造。

付出這麼多,為何又選擇放棄?

05

2019年11月1日,上海瑞金醫院麻醉科醫生江金健熬夜值班後猝死,年僅30歲。

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陳培因「爆發性心肌炎」醫治無效去世,終年49歲。

12月16日,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醫生楊立峰因過度勞累引發室性逸搏猝死,年僅39歲。

他們或因帶病工作,或因值班時間過長,最終都在壯年時期遺憾地倒下。這樣年復一年的暴力與高強度工作,壓倒醫生的可能只用一根「稻草」就夠了。

被95歲患者家屬殺害的北大碩士楊醫生,已經在急診科工作了22年。

不跟美國比,就在國內,你去看看其他行業,有2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北大碩士都是什麼樣?財務自由的人生贏家一抓一大把,就算混的差一點,在北京,隨便弄一個年入百萬管理層工作不為過吧?

但楊文醫生的年收入別說百萬了,她能過50恐怕已經累死了。丁香園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一線城市副主任醫師這個Level,月收入平均也就3萬多塊。

嗯,月薪3萬多,在國民收入統計中,似乎也不能算少。

但再強調一次,楊大夫是北大碩士,有著22年行醫經驗的北京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流人才的水平,一年到頭24小時隨叫隨到的工作性質,壓力和強度就不談了,任何一個去過三甲醫院急診科的人都能感受到,別說吃飯,那真正是喝口水的功夫都會遭受患者的白眼。

年薪30萬多萬,對標超超所在的公關行業,這樣的收入,大概就是一個工作了六七年,一個90後總監(還不能算太優秀)的收入。

這麼說吧,國內一流的主刀大夫給你做一台六七個小時的手術,自己能拿到的錢可能連1000塊都不到。

很多人意識不到,在我國現行的醫療制度體系下,沖在一線的醫生們,其實充當了「代價」本身。

實際上,是醫生們犧牲了自己的「真實價值」,提高了民眾看病的效率,降低了你我看病的花費。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也不打算明白。

如果醫生成了一個社會人人聞之皆恐的職業,那真是這個社會的悲哀。並且,這種悲哀,到最後,也會砸在每個人腳上。

的確,不止是醫生,仿佛各行各業中,最容易被傷害的,反而是那些一心一意,最為單純的人。我們的社會能夠順利運行,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離不開每個專業人士的努力和奮鬥。

而保護每個崗位上那些正直善良又專業的人,讓他們受到尊重和公平對待,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魯迅在吶喊的《自序》中,曾說道:

「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示眾的材料的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至今,一百年已經過去,惟願我們,不再讓更多的醫生覺得,醫學,並非要緊的事。

——END——

本文來源:文化人才在線(ID:eastcollege)綜合自 瞭望智庫(ID:zhczyj )、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思維補丁(ID:LostAndLoser)、MBA智庫(ID:mbalib)、視覺志(ID:iiidaily)等

編輯:雲倩

【分享職場智慧,解讀熱點話題。這裡是文化行業人才招聘的權威平台,投稿與合作請聯繫:eastcollege@126.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