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土綠化 扮靚綠水青山 餘杭區的「綠色家底」是這麼攢起來的

浙江新聞 發佈 2020-01-02T08:26:44+00:00

把《餘杭區「十三五」林業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先後制定出台《餘杭區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餘杭區珍貴彩色森林示範點建設規劃》《餘杭區古樹公園建設規劃》《餘杭區濕地保護利用規劃》等規劃,留足生態建設空間。

趿屐溪橋一望中,青山綠水景無窮。如今的餘杭,穿城入村的綠色生態網、疊翠流金的立體綠化帶,一幅「城在樹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優美畫卷徐徐展開。「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浙江省森林城市」「浙江省『1818』平原綠化行動先進集體」,餘杭綠化工作成績顯著,碩果纍纍。

近年來,餘杭區林水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治理思路,緊扣區委區政府「全域美麗」「全域治理」建設要求,從2007年起,高標準推進「綠化餘杭」行動、全方位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深層次構建長效保護治理體系、全面釋放生態紅利,加速推動「全域美麗大花園」建設,助力餘杭在打造長三角橋頭堡的道路上展現「窗口」之美,扛起「門戶」擔當。

截至2019年,餘杭累計投入綠化資金19億元,累計完成綠化面積244425畝,平原區林木覆蓋率22.25%。

種滿「生態樹」 森林覆城鄉

居民出門200米以內就有綠地公園

全國綠化模範縣的榮譽離不開餘杭持之以恆植樹造林的堅持。2010年,全省第一次平原綠化工作座談會在餘杭召開,正式啟動「1818」平原綠化行動。以此次會議為契機,餘杭區牢固樹立「綠化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是有生命力的基礎設施」理念,按照「將點做亮、將線做美、將面做大」的要求,明確以城鄉品質提升為目標,認真落實適地適樹原則,助力「美麗餘杭大花園」建設。

科學規劃統籌推進。把《餘杭區「十三五」林業發展規劃》(2015-2020)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先後制定出台《餘杭區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餘杭區珍貴彩色森林示範點建設規劃》《餘杭區古樹公園建設規劃》《餘杭區濕地保護利用規劃》等規劃,留足生態建設空間。以「綠化餘杭」為主要載體,做到增綠擴綠與提質改造一起抓、城市綠化與村莊綠化一起抓、項目建設與長效管理一起抓,全面提升綠化、美化、彩化水平,切實增進城鄉居民的生態福祉。

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快速出台《「綠化餘杭」建設管理實施意見》,設立綠化專項資金,用於城鄉綠化建設、珍貴彩色森林、「一村萬樹」等項目,有力保障綠化工作。

城市綠化抓配套。打造了超山風景區、良渚美麗洲公園、西溪濕地三期、東湖公園、水景公園、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臨平公園、上塘河景觀工程、何過港綠化等一大批配套綠化精品工程,並為全區各處口袋公園、健身場地提供專業的配套綠化建議。

村莊綠化抓示範。以珍貴彩色樹綠化示範、古樹主題公園建設、森林村莊創建為抓手,結合美麗公路、美麗鄉村、風景田園、美麗庭院等專項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綠化水平。

增綠擴綠抓四邊綠化。打造了新豐路、龍超路等系列精品工程;提質改造抓綠道建設和珍貴彩色森林建設,精心打造大徑山騎行綠道18公里,在首屆「浙江最美綠道」評選中獲郊野綠道第一名,並啟動四嶺水庫1700畝珍貴彩色森林建設。

守護生態的綠樹植滿餘杭。2013年,餘杭區提前完成「1818」平原綠化行動各項任務。近五年來,持續推進綠化餘杭行動,每年擴綠約7500畝,相當於一個東明山森林公園,居民出門平均200米以內就有休閒綠地、公園。

孕育「搖錢樹」 生態鑲金箔

綠色富民產業有示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餘杭,植樹也能「富民」。

徑山鎮邵家畈的黃建明是遠近聞名的竹筍販銷大戶和種竹達人。通過早竹筍栽培和施肥培育管理新方法,他解決了130畝承包地土壤貧瘠問題。他說,懂技術,「石頭縫裡都能長出竹筍。」近幾年,他的承包地竹筍畝產達到1200公斤,按往年平均價格每公斤17元算,產值可達百萬元。

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黃建明的竹筍生意越做越紅火,成為全區第五批「興林富民」科技示範戶,周邊幾百戶種筍的農戶紛紛趕來向他「取經」。早竹筍栽培技術也由此傳播開去,逐步提升了餘杭區竹筍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個富,不算真的富。一個地方富,才是真正富。」黃建明的想法也是餘杭出台「興林富民」十條的初衷。自2018年11月20日起,餘杭區以實現林業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質量明顯提高、林業收入穩固增加、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為目標,大力開展森林生態保護、林業金融發展、林地經營權規模流轉、現代林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毛竹產業轉型發展、珍貴樹種發展、林下經濟、森林休閒養生業、山區生態廊道建設、「大綠大美」工程建設。

近年來,長樂森林體驗基地藉助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開發了多種可供遊客體驗、休閒的室內外項目。過去三年間,該基地共接待遊客55萬餘人次,直接旅遊收入4600餘萬元。2019年,該基地入選國家「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國家重點建設基地名單」。

一棵棵俊秀蒼翠的綠樹在成為餘杭「全域旅遊」的亮點,變成「搖錢樹」,助企業、農民增收。

作為區林水局重點工作之一的黃湖青山村—王位山村森林古道修復提升項目於2019年全面完成。該項目全長8.98公里,其中森林古道修復段長6.48公里,騎行道修復段長2.5公里。

完工後,每天都有好幾輛大巴和私家車停在古道附近的停車場。因此,青山村新開了5、6家農家樂,原本的民宿、農家樂生意更是紅火,節假日都要提前預定。

植好「文化樹」 全民共參與

共享共護「綠色家底」

2011年至2019年,來餘杭參加義務植樹累計超過2萬人次,建立各級義務植樹基地258個,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以上——這組數據令區林水局格外驕傲。

9年前,餘杭成立全省首個為市民、企業提供義務植樹的社會化服務平台——美麗洲義務植樹服務中心,讓植樹造林從「一陣風」變成眾多餘杭人的習慣,比如范徐丹麥。

丹麥今年12歲,已經參加區內義務植樹活動9次,是美麗洲義務植樹服務中心的「小常客」。第一次參加活動時,她只有3歲,「連樹苗都拿不動。」丹麥說,現在,她不僅能獨立種樹,還能教其他孩子。

爸爸范偉傑說,沒想到女兒能堅持這麼久。「每年春節過後,丹麥就會說『要去種樹了』,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前一年種的樹長高了。」在這家人的帶動下,范偉傑的5、6個朋友也加入進來,年年報名參加。

十年樹木。一棵苗長成一棵樹,一棵樹發展成一片林,絕非朝夕之功。令人欣慰的是,餘杭區美麗洲義務植樹服務中心激發了全民「播綠」的能量。成立9年間,餘杭區以該中心為載體,開展美麗洲全民綠化節、綠化養護基地勞動、綠地認養、徵文比賽、家庭養護知識進社區等活動,把義務植樹活動貫穿全年。2019年,長樂林場率先全國,探索「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模式,藉助網站和微信端,向社會發布義務植樹、森林撫育勞動等相關信息,科普樹木知識、森林價值、種植方法等,增強市民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的參與率。

守護生態環境,全民參與;挖掘生態文化,餘杭創新形式。近年來,為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力度,餘杭區除了對掛牌在冊的582株古樹名木加強管理救護之外,還新調查記錄了1937株樹齡在50年以上的「後備古樹」,這些「未來的古樹」參照古樹名木政策加以精心保護,確保古樹資源可持續發展。

為弘揚古樹文化,促進社會公眾主動參與古樹保護,區林水局自2018年啟動了以「保護古樹名木 留住美麗鄉愁」為主題的古樹公園建設,目前已有10個建成竣工。古樹公園建在自然村落之中,以古樹為基礎,以鄉愁為魂魄,供村民娛樂、休憩、議事、緬懷,是結合了人文與生態的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突出古樹元素,將之作為整個公園的視覺焦點,與「鄉愁」「鄉韻」「鄉愿」有機結合,倡導「保護古樹就是延續文化」的理念,提升村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此外,為保護得之不易的綠化成果,餘杭區不斷加強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預防工作。目前,全區已成立半專業森林消防隊伍21支、村級撲火隊54支,近十年來未發生森林火災事件,松線蟲病預防和除治到位。

(原標題《推進國土綠化 扮靚綠水青山 餘杭區綠化工作紀實》,作者 潘怡雯 王珏,編輯 李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