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書法大師出手也是刀刀見「骨」

瀚墨雲橋 發佈 2020-01-02T08:47:51+00:00

清朝末年有一天,吳昌碩走在路上,突然有個人走過來和自己打招呼。趙之謙篆書趙之謙在青年時代就致力於文字學和金石考據學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清朝末年有一天,吳昌碩走在路上,突然有個人走過來和自己打招呼。吳昌碩納悶地問到:「你認識我嗎?」對方回答:「天下篆刻有三大家,趙之謙是第一,你是第三,我當然認識你了!」吳昌碩又問:「第二家是誰?」對方不高興的反問:「難道我徐三庚的大名你都沒聽說過嗎?」

趙之謙、徐三庚和吳昌碩是晚清的三位書法大師又是篆刻大家,他們對於篆刻的貢獻是具有史詩級的地位,他們讓篆刻在清末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小小一枚印章有著何等魅力,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趙之謙在青年時代就致力於文字學和金石考據學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當時傳統的帖學已經日趨衰落,書法的發展明顯沒有了方向。但是以碑刻為學習方向的流派帶來了一股清流,趙之謙藉助這股潮流為書法拓寬了領域,找到了新的方向。是他創造了新時代,還是時代造就了他?不論從哪個方向去理解,趙之謙就是時代的代表。

書法可以在很大的空間中揮灑,但是篆刻不行,篆刻需要在限定的範圍內把文字布置得當、巧妙,這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力和精深的設計巧思。趙之謙在學習諸家的基礎上,一掃前人舊習把北朝的碑刻文字大開大合發揮在狹小的印面上,使之煥發了青春的生機。

趙之謙所刻丁文蔚印是他的經典之作,現藏上海博物館。他走刀爽快利落,以橫空出世的氣魄,展示出古人書法中最具神采的「骨力」。這種單刀直衝的方式開創了篆刻的新局面,看似隨意而為,但其實是精密思考和大膽探索的結果。趙之謙所開創的風格影響了後來的齊白石,齊白石正是理解了趙之謙的「剛強」精神,才樹立了自己書法和篆刻的特色。

趙之謙雖然善於治印,但是他不輕易給人刻章,以示他的文人風骨。在他四十多歲時,又遇到多重人生打擊,便從此封刀不在刻印。趙之謙雖然印章存世較少,但是幸好他留下了《二金蝶堂印存》,裡面記錄了他一生的經典印章,為後世篆刻愛好者所臨習、膜拜!

文章開頭提到的徐三庚他更是一位書法和篆刻奇才,他雖然不是開宗立派者,但是他善於學習前人的經驗,他集眾家之長但是又有著獨特的藝術個性。

前人的篆書講求剛強、古拙,徐三庚深知簡單的模仿必定無趣,所以他巧妙地以柔克剛,反其道而行走出了用妍美、靈動的筆勢展現書法的力度。他這種借用行、草書的飄逸融入,給篆書注入了無限生機,令人耳目一新。

徐三庚在篆刻中也運用了同樣的思考方式,前人用單刀直衝去表現力量他就偏要劍走偏鋒,用婉轉的方式去刻印。他印文多為曲線,曲線雖然不如直線剛強,但是其中蘊含著強大的張力,這種力度是蓄勢待發的一種勢,更能使人感受到力量的強大。

他的篆刻被後人譽為「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能夠集兩者為一體說明了徐三庚不僅是書法和篆刻大家,更是一位有著強烈人格特質的藝術家。

吳昌碩的印文初看上去似乎綿軟無力,像是沒有書法功力的隨手而為,但是他的印章卻是不經意間的驚艷!吳昌碩能把書、畫、篆刻融會貫通、相互借鑑,他畫的梅花似乎有小篆的風姿,而他的書法又好像是枯藤老樹一般的強勁。他能在在三者之間縱橫捭闔,說明其功力之深。

吳昌碩的時代,書法篆刻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個門派都把自己的絕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想要突破不能去和別人比「強」,也不能比「柔」,遇強則強或者遇弱則弱必然使他消失的無影無蹤。

吳昌碩以他深厚的功力、嫻熟的技巧,跳脫了與人爭鋒的態勢,在他不經意間的揮灑抒發的是他無比的自信。所以從他印文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形體上的優美,而是內在的精神上的強大。

書法和篆刻都強調「骨力」,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這三位大師從不同角度去詮釋什麼是「骨力」,不僅為他們各自的藝術生命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也為篆刻藝術增添了無限的魅力。他們的盛名甚至影響到日本,至今日本人在正式的文書上都要鄭重其事的鈐上自己的名章,這種習慣與這三位有著重要的關係。篆刻文化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前輩們用求新、求變的精神創造出了篆刻的輝煌。現代人也應該探索出屬於自己的時代風貌,續寫篆刻藝術新的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