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最近的這個村,草莓越吃越甜

成都高新 發佈 2020-01-02T09:10:33+00:00

烈士村烈士村是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最近的村之一,位於蘆葭鎮,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積2584畝,所轄12個居民小組,總戶數786戶共2976人。全村收入主要以種植瓢瓜、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和養殖業、外出務工為主。

烈士村

烈士村是離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最近的村之一,位於蘆葭鎮,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積2584畝,所轄12個居民小組,總戶數786戶共2976人。全村收入主要以種植瓢瓜、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和養殖業、外出務工為主。2017年通過鎮村的努力,在水源條件稍好的低洼田發展草莓15畝,實現了草莓種植零的突破。而2019年,全村草莓種植規模已增長逾10倍,種草莓致富路越走越寬。

「大家動作搞快點,還有好幾個老闆等著草莓發貨呢。」2019年12月25日,站在大棚旁,高新東區蘆葭鎮烈士村草莓種植戶陳貴彬忙得不可開交,但心裡卻樂滋滋的。

時下,正是冬草莓采銷旺季。烈士村從2017年開始種草莓,現在種植面積已達158畝左右,成為當地農民主要致富手段之一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烈士村過去長期以傳統農業為主,當地農業底子薄、產業結構單一、青壯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這些貼在烈士村身上的標籤,一直以來都牽絆著當地脫貧致富的腳步。

直到村裡邁出了關鍵一步:「騰籠」——鼓勵支持村民發展草莓種植。推廣草莓種植,對於農業產業單一、同質化問題突出的烈士村而言,無疑是一個亮點和突破點,也讓村民看到增收脫貧的盼頭。

「外地客商陸續來了、採摘體驗的遊客來了、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多了……而最直觀的變化,就體現在逐年增加的收入上,更體現在大家的笑臉上。」 村支部書記程正輝細數這幾年,幽默地說,咱們村民都開始嘗到草莓的甜味,而且越吃越甜。

從15畝到72畝再到158畝

這條致富路越走越寬

沿著鄉間小路漫步烈士村,一座座白色的草莓大棚首尾相接,在田野里次第鋪展開來。大棚內,忙碌的村民們蹲在壟溝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草莓的萼片,輕輕一扭,就將一顆顆色澤鮮紅的草莓摘下來;大棚外,外地客商催貨的電話響個不停, 不時還出現幾個來體驗採摘樂趣的遊客。

「事實證明,咱們發展草莓的棋走對了。」 程正輝回憶。決定「騰籠」種草莓之初,大家最擔心、也最看重的就是技術,「種植草莓基本算是從零起步,無論是產業發展經驗、管理經驗、銷售推廣經驗、種植技術,都十分缺乏。」為此,村委會積極組織草莓種植戶參加鎮上的技術培訓會,還邀請農業技術人員到村上進行現場培訓,在田間地頭面對面進行技術指導,解決大棚溫濕度管理、草莓栽培的適宜定植時間和保溫時間等問題……

2019年初,陳貴彬找到村裡,希望洽談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草莓事宜,「他具備的所有條件中,有來自浙江的草莓種植經驗十分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這一亮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程正輝介紹。在這位技術員的指導下,今年該大棚出產的草莓產量更大、果形更好、口味更佳,收購價也比市場均價高出幾元。由此,這位技術員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人物。

「明年我們仍然會緊盯技術關鍵環節,花大力氣整合技術做好示範推廣,相信會讓全村的產業規模繼續擴大。」談及工作打算,程正輝信心十足。如今,全村草莓種植面積逐年增長,從2017年的15畝到2018年的72畝,2019年已達到158畝,規模化發展讓草莓成為烈士村重要的支柱產業,這條致富奔康的路子也越走越寬。

「鄉愁」與「錢袋子」兼得

這顆草莓越吃越甜

實際上,得益於草莓產業的發展,「鄉愁」與「錢袋子」這一在往日看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組合,如今在當地村民眼裡,已完全可以一舉兩得。

曾經「靠山吃山」吃得辛苦的烈士村村民不少都過上了這樣的日子——既可以把土地流轉出去、每年獲得一筆承包費用,也可以按1小時10元錢的報酬為村裡的草莓基地打工、每個月至少能拿2000多元,還可以選擇就近在機場建設中找活干……「不用背井離鄉到外地外省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還可以照顧家庭,哪個不願意嘛。」在我們的採訪中,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毛治群高興地說。

「很多人嘗到了眼下的『草莓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憧憬更多更好的未來發展機遇,這讓大家對在家門口發展興趣更濃。」程正輝告訴記者,產業發展解決的不僅是收入問題,也正在改變著村上發展乏力的問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鄉創業,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

其實,把草莓吃出更濃的味道,烈士村想得更遠。「你看,這裡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有樹有草有草莓,還有民宿民居,是發展鄉村旅遊、生態草莓高端農產品的理想之地。」程正輝告訴記者,當前,村兩委最想做的就是抓質量、樹品牌,希望未來依託正在建設的天府國際機場,依託航空運輸便利條件,助推烈士村打造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品牌,讓這顆草莓越吃越甜。

● 人物點擊

回鄉創業者毛治群:一顆草莓吃出多種「味道」

接受採訪時,放棄服裝生意回鄉創業的毛治群正站在草莓大棚里,她指著一片草莓,幽默地說,「我吃草莓一是吃出了果味,二是吃出了農旅融合的味道,都很甜。」

2015年,毛治群從山西太原返回家鄉。「父輩們對土地有感情,但是有心無力,剛好我娘家那邊有種草莓的傳統和技術,我就選擇重返農村種草莓。」她告訴記者。

一回到家鄉,毛治群就用自留地種起了草莓,並建起了蘆葭鎮第一家草莓基地,很快便賺到了「第一桶金」。緊接著,毛治群的草莓種植規模逐年擴大。「隨著區域草莓產量和品質的不斷提升,我們的草莓也搭上了『快車』,陸續走進了成都市場以及北京等不少大城市。」毛治群說。

毛治群的草莓基地位置優越,這也給她帶來了不少便利,「我們的基地緊鄰場鎮、緊靠主幹道,每年都會有不少從蘆葭鎮、簡陽市、成都市甚至更遠地方來摘草莓的遊客。」每年草莓採摘時節,她都會抓住機會在線上線下推出一系列活動,提升自家草莓名氣和人氣,收穫產業附加值。這是毛治群吃草莓的另一種「味」:觀光旅遊、生態採摘。

談及未來,毛治群說,她既希望自家草莓種植越來越好,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讓出門在外的年輕人都可以回鄉發展,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成都高新》報記者 陳兵 攝影 鄭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