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司奴單抗治療克羅恩病誘發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 病例報告

醫脈通消化科 發佈 2020-01-07T10:38:52+00:00

病例報告丨烏司奴單抗治療克羅恩病誘發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文獻來源: J Crohns Colitis. 2019 Jul 2. pii: jjz128既往的觀點與實踐:皮膚血管炎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可存在多種臨床發現。

病例報告丨烏司奴單抗治療克羅恩病誘發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文獻來源: J Crohns Colitis. 2019 Jul 2. pii: jjz128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皮膚血管炎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可存在多種臨床發現。

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 LV)是一種單一器官,發生在皮膚的小血管炎,無全身性血管炎或腎小球腎炎。

這種血管炎通常由小血管中的免疫複合物沉積所介導,許多藥物或炎症性疾病都可能導致免疫複合物的形成。

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可能是許多常見藥物的副作用,包括生物製劑。與其他藥物不同,由生物製劑誘導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可能具有相當長的潛伏期。

在這裡,報告一例炎症性腸病患者使用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誘導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此外,對IBD患者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誘發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的文獻,進行簡要回顧。

病例報告:

一位28歲的女性克羅恩病(CD)患者,20歲起在門診就診,疾病類型是:結腸型克羅恩病伴有肛周受累(蒙特婁分型:A2 L2 B1p)。

在第一次懷孕(23歲)後,患者出現糖皮質激素依賴,隨即啟動免疫抑制劑聯合生物製劑治療,僅部分應答,仍維持中度-重度疾病活動,尤其是肛周病變。

由於表現出藥物難治性的疾病特徵,患者接受了轉移造口手術,並且開始使用90 mg(每8周一次)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治療。

在開始烏司奴單抗治療三年後,患者下腹部和雙腿出現疼痛和明顯的紫癜(見下圖)

患者報告未出現體重減輕、發燒、肌肉痛、運動或感覺功能改變,也未出現眼科、呼吸或泌尿系統的症狀。

此外,患者未出現腹痛或每天排便增加的表現,上述症狀可提示CD疾病活動。

各項實驗室檢查,排除了全身性疾病。患者肝和腎功能檢查正常,血清學和血清抗體的免疫學檢查正常,冷球蛋白和血清補體水平正常。

進行皮膚活檢,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粒細胞性皮炎,皮膚小血管壁中存在纖維蛋白樣物質(見下圖)。

患者開始接受潑尼松治療(0.5 mg/kg每天,持續治療2周,隨後4周逐漸減量)。皮膚病變和症狀逐漸緩解和消退。

在此之後,重新給予患者烏司奴單抗治療,再次出現與之前相同的皮膚病變。

烏司奴單抗再次給藥後,再次出現相同的皮膚損傷。這一結果證實該藥物和皮膚病變之間確實存在因果關係。

因此對這位CD患者永久停用烏司奴單抗,之後皮膚病變完全消退。

討 論:

這是迄今為止在IBD患者中報告的第一例,明確由烏司奴單抗誘發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

在第一次皮膚病變發作後,使用藥物再次激發相同的皮膚病變,證明了烏司奴單抗和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的因果關係。

皮膚血管炎是許多常見藥物的公認副作用,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磺胺類藥物(包括大多數環和噻嗪類利尿劑)、苯妥英和別嘌呤醇。

然而,幾乎所有藥物和藥物添加劑都是潛在的原因。關於藥物副作用和相關病變的研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因果關係。

之前大多數懷疑誘導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藥物,缺乏此類直接的因果證據。

在這種情況下,炎症疾病活動、藥物、潛在感染、膠原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都可與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相關。

儘管文獻報導相對較少,但已經有證據表明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和IBD之間存在關聯。

在這個病例中,IBD活動不太可能是導致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的原因,因為在整個皮膚病變出現的期間(包括緩解期),患者的IBD臨床和生物標誌物處於穩定。

此外,再次使用烏司奴單抗後重新出現相同的皮膚病變,明確證實了藥物與皮膚病變的因果關係。

藥物誘導的小血管炎,被認為是由免疫複合物沉積所介導,由體內循環抗原(由藥物誘導)誘導產生的抗體所形成。

這些抗體與循環抗原結合併產生免疫複合物,然後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內,激活補體並誘導炎症介質。

炎症介質、粘附分子和局部因素,可能會影響內皮細胞,並在這種疾病的表現中起作用。

生物製劑越來越多的在臨床實踐中使用,關於這些藥物的毒性特徵的證據也越來越多的,包括藥物誘導的血管炎。

某些生物製劑針對特定的細胞因子和免疫機制,可能會顯著干涉全身性的正常免疫功能。

藥物誘導的皮膚血管炎,通常在開始用藥後1至3周出現。然而使用生物製劑時,這種潛伏期可能會顯著延長。

使生物製劑治療可能可導致自身抗體的發生,包括抗核抗體(ANA),抗-dsDNA和抗-心磷脂抗體。

據報導,使用抗-TNF藥物的患者中,高達10%的患者會產生自身抗體。此外也已有報導顯示,抗-TNF藥物導致的自身抗體產生,與更高的抗-TNF藥物累積治療劑量相關。

先前病例報告顯示,生物製劑引起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可能會存在數年的潛伏期,這可以解釋某些病例中的延長。

使用國際文獻資料庫搜索進行了全面就檢索,同時對現有病例報告進行調查,以提供有關IBD患者生物治療誘發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的最新信息。

儘管生物製劑誘發LV的病例報導繁多,但IBD患者報告的病例很少。研究者發現了7例病例報告,其中大多數是抗-TNF治療的患者,尤其是英夫利西單抗。

這份簡短的病例報告,描述了IBD患者使用烏司奴單抗後發生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LV)。

事實上近期在銀屑病患者中,也報告了另一例類似的烏司奴單抗藥物毒性的病例報告。臨床醫生需要了解和識別這類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相應的處理原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