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風云:收復兩京,從平叛戰火中殺出來的唐代宗

蕭家老大 發佈 2020-01-07T11:12:46+00:00

中唐風云:收復兩京,從平叛戰火中殺出來的唐代宗唐代宗李豫,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初名李俶,他是唐肅宗的長子,原封為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

中唐風云:收復兩京,從平叛戰火中殺出來的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初名李俶,他是唐肅宗的長子,原封為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唐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挽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李俶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唐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於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二十日晚,李豫去世,廟號為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李俶,年十五,封廣平王。玄宗有孫百餘,李俶是嫡皇孫。他年幼之時,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且仁孝溫恭,動必由禮。幼而好學,尤專《禮》、《易》,深得唐玄宗鍾愛。

安祿山之亂時,京城失陷,跟從唐肅宗搜兵靈武,為天下兵馬元帥。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盛夏過後,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八月二十三日,肅宗犒賞三軍,總攻長安、收復京師的戰鬥就要打響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軍以正副元帥廣平王李俶與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回紇兵馬由葉護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今陝西長安南)以北,橫亘三十里,與叛軍十萬人擺開了決戰的陣勢。

戰鬥一開始,敵軍驍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唐軍前隊進逼相應,遭到敵人突然反撲,軍中大亂。正當危機關頭,壯勇絕倫的李嗣業奮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戰,必將一敗塗地。」說著,竟卸下鎧甲,光著膀子,掄起長刀,沖向敵陣。敵軍被其英勇所震懾,唐軍也士氣大振,陣腳方才穩住。李嗣業乘勢率領前隊軍卒各執長刀,列陣而進,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軍陣似銅牆鐵壁壓向敵人。剎時間,疆場上戰馬嘶鳴,刀槍撞擊聲、士兵吶喊聲,響成一片。這場血戰一直從午時打到酉時,直到夜幕降臨,敵軍潰逃而去。戰場上留下六萬多具屍體。叛軍退入長安後,連夜逃跑了。

唐軍得到戰報,李俶立即下令入城。京師長安淪陷十五個月後終於收復了,這是進入戰略決戰以來取得的一次巨大勝利。當身為元帥的李俶率軍進入長安時,城內的百姓扶老攜幼,夾道相迎,他們嗚咽著、歡呼著,為從此結束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而慶幸,為擺脫叛軍野蠻鐵蹄的蹂躪而歡慶。然而,長安城的百姓並不知道,剛剛趕走了叛軍,一場背後的交易,幾乎讓他們遭到滅頂之災。

回紇兵馬在攻克長安之後,葉護提出要唐朝履行肅宗皇帝當初的許諾,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李俶勸阻葉護道:「今剛剛收復西京,若馬上大舉俘掠,則東都之人就會皆為賊固守,收復東都就不容易了。願到了東都再履行約定。」葉護聽從勸告,與僕固懷恩各領兵由城南繞行,到滻水以東安營紮寨。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十八日,唐朝大軍進入東都洛陽。至此,兩京均已收復,平叛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洛陽百姓卻再次遭受不盡的苦難。城中百姓歡迎唐軍的人群還沒有散去,回紇兵已按捺不住無限的貪慾,直衝向庫府收取財帛,在洛陽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於無奈,自動收集錦羅綢絹萬匹奉送給回紇,回紇兵才算收斂。李俶此番也無法阻止其剽掠,還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給回紇金銀財寶,葉護在洛陽城內理直氣壯,毫無顧忌。

長安、洛陽兩京,相繼收復,李俶以天下兵馬元帥身份立下了卓越戰功。唐肅宗返回京城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將李俶進封為楚王。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為皇太子,十月五日,舉行了冊禮,確立了他的皇位繼承人地位。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兩宮有疾,皇太子往來侍疾,親嘗藥膳,衣不角帶者久之,及承監國命,流涕從之。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肅宗病重,張皇后因無子,懼怕太子功高難制,陰引越王繫於宮中,將圖廢立。乙丑,皇后矯詔,召太子。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張皇后的圖謀,於是,領兵至凌霄門,等候太子到後,保護太子到禁軍中。當晚,領兵到三殿,將越王系及內官朱光輝、馬英俊等囚禁,又將張皇后軟禁於別殿。唐肅宗因此受驚而崩。李輔國、程元振等迎太子李俶於九仙門,接見群臣,行監國之禮。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二十日,太子即皇帝位於柩前,更名李豫。

唐代宗繼位之後,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唐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唐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代宗親政以後,發布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委任奉節郡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所謂「國之大事,戎馬為先」,這一天是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唐代宗繼位後,確實把平叛當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人事關係進行了調整。

五月,于丹鳳樓頒布的大赦制書已透出這一意圖。其中,可注意的內容是: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等均恢復了封號,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是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假如代宗能夠沿著這一思路順利地進行下去,再利用肅宗平叛時期圖謀中興的餘蔭,未嘗不能獲得一個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興的良機。但是,由於內政頭緒繁雜,兼以外患交困,特別是宦官勢力過於膨脹,致使唐代宗的努力,在剛剛閃現出一絲希望之光後,便銷聲匿跡了。這不能不說是大唐帝國的悲劇。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安史叛軍的最後一個元兇--史朝義走上末路窮途,自縊而死。很快,降將李懷仙就將他的首級送到京師。元兇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諸道兵馬皆凱旋班師。

史朝義的死,標誌著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總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僅玄宗、肅宗各赴黃泉,唐朝皇帝換了祖孫三代,叛軍元兇也變了兩姓(安、史)父子四人(即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代宗完成了肅宗未竟之事,總算可以告慰祖宗,鬆口氣了。舉國上下,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間忘卻了兵災戰火的苦痛,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歡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聽到這一喜訊後,作千古傳吟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占領了陝西鳳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唐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占領長安,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偽皇帝,並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鍵時刻,唐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由雍王李适為掛名元帥,迎擊吐蕃。郭子儀積極組織兵力,反擊吐番。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陝西藍田,白天擊鼓揚旗,夜晚點火以為疑兵。以數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裡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郭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十五日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二月,唐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爵。同時削免程元振官爵,放歸田裡。

自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廣德元年,僕固懷恩背叛唐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等共三十萬大軍,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此間,僕固懷恩暴病於軍中。郭子儀單騎親說回紇,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初二,宮中傳出唐代宗生病的消息。這一病很是不輕,不到十天,唐代宗就無法上朝了。

五月二十日,唐代宗下達了令皇太子監國的制書,當天晚上,唐代宗駕崩於紫宸殿。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諡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十月己酉,葬於元陵。十二月丁酉,祔於太廟。

(本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