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專家不願撤走,連夜留下大量資料,對中國同事說等我回來

歷史不打烊 發佈 2020-01-07T11:16:40+00:00

新中國的創立過程十分艱辛,歷經了和日本侵略者的生死搏鬥,跨過了與國民黨之間的解放運動,不久又打響了抗美援朝的反擊戰爭,在此過程中可謂是步履維艱。好在民眾一心,克服了重重困難後,迎來了新中國民主和諧的新社會,當然這也少不了許多友人的幫助,其中蘇聯給予了中國莫大的幫助。

新中國的創立過程十分艱辛,歷經了和日本侵略者的生死搏鬥,跨過了與國民黨之間的解放運動,不久又打響了抗美援朝的反擊戰爭,在此過程中可謂是步履維艱。好在民眾一心,克服了重重困難後,迎來了新中國民主和諧的新社會,當然這也少不了許多友人的幫助,其中蘇聯給予了中國莫大的幫助。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可謂是一窮二白,不僅在軍事技術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在工業生產上更是與其他國家有著巨大的差距,為此我國向多方發出了求援,奈何始終無人響應。就在我國無計可施之時,蘇聯向中國伸出了援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許多西方國家對我國並不是很認可,只有與中國社會制度相近的蘇聯才肯與中國合作。為了幫助中國的發展,蘇聯派出了許多行業的專家,不僅在化工生產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在軍事製造方面也給予了很大的技術支持。短短几年就使得中國從積貧積弱轉變成了一個工業大國。



新中國的誕生極其不容易,多年來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國百廢待興,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對於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來說,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了很大的隔閡,甚至充滿了敵意,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遭受到了不少的威脅。建國之初蘇聯作為我們的盟友對我國百般幫助,甚至存在著很長一段時間的建交,蘇聯曾直接或者間接幫助我國建設了100多個項目,同時也派出了大量的技術性人才支援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可以說當時國家的興起離不開蘇聯的支持。

在那個年代中,兩個國家為著同一個信仰走到了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目標都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互為盟友的相處期間,兩個民族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的中國遠不如現在這麼富饒,就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中國國人仍然在物資和精神上給予蘇聯專家以支持,甚至為專家專門修建了別墅供蘇聯專家居住,可見國家對此的重視。



遠道而來的蘇聯專家在看到中國人民如此困苦,就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可如此的情況下國人仍然拿出了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這些蘇聯專家在得知此事後備受感動。為了報答國人的深情厚誼,專家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從而回報中國人的付出。尤其是在飛彈方面,中國人對此並沒有什麼經驗,因此蘇聯在這個項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雖然當時的中國物質上並不富裕,但是在中國接受蘇聯的援助期間,中國人對蘇聯的專家也是充滿了感激。雖然之後蘇聯與中國的關係漸漸疏遠甚至一度破裂,蘇聯專家也被緊急調回國內,但是在與中國朋友相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在物質生活被極力滿足的情況下,蘇聯專家並不想離開中國,但是在國家的號召下,同時也為了避免中國與蘇聯的衝突,他們只能選擇放棄,在這一點上他們沒有選擇。雖然分離已成為了事實,但是專家卻把許多關鍵性的科研資料留了下來,並且約定,中蘇關係好轉後,等我回來,一起接著干。



然而好景不長,中蘇關係日益惡化,蘇聯甚至中斷了與中國所有合作的項目,並強行將支援中國的專家全部調回,許多專家對此深感不解,在心理上也很有牴觸,深怕自己的離開會影響中國的建設。對於專家的離開許多國人也表示諒解,畢竟離開並不是他們的本意,因此並沒有影響國人與這些專家的友誼,為了幫助中國建設,蘇聯專家故意留下了可供產考的資料,這點可以看出國人與蘇聯專家的深厚友誼。

其中對我國幫助最大的就是飛彈燃料工程的專家波哥丹諾夫,調回國的前夕他將一本資料送給與他同行的中國科學家,其中寫滿了關於科研項目的全部數據,間接地幫助我國解決了許多的科技難題,其作用不可謂不大。同時蘇聯專家還鼓勵中國學生努力學習,爭取一舉趕超蘇聯的技術水平。雖然蘇聯專家已經離開,但是他們的精神仍然被中國學者繼承和學習,也許沒有他們的支持,中國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工業化和科技化的發展。

我國基礎工業化的建設離不開蘇聯專家的支持,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使得中國加速完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管今後中蘇關係會發展如何,但是蘇聯曾對中國的幫助仍是不可磨滅的,希望這樣的關係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畢竟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