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是如何在伊斯蘭大征服中倖存下來的?

暮鴞歷史屋 發佈 2020-01-07T11:28:05+00:00

真主之劍公元622年,東羅馬帝國的席哈克略皇帝發動了對波斯帝國的反擊;與此同時,在貧瘠荒涼的阿拉伯半島上,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遭到麥加的貴族迫害,被迫從麥加遷徙到了麥地那。然而,從愛爾蘭到中國諸多君主之中,幾乎沒有人關心這場遷徙。

真主之劍

公元622年,東羅馬帝國的席哈克略皇帝發動了對波斯帝國的反擊;與此同時,在貧瘠荒涼的阿拉伯半島上,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遭到麥加的貴族迫害,被迫從麥加遷徙到了麥地那。然而,從愛爾蘭到中國諸多君主之中,幾乎沒有人關心這場遷徙。

公元630年,席哈克略皇帝抱著真十字架穿過金門進入聖城耶路撒冷,這標誌著波斯、羅馬兩大帝國為了爭奪新月沃土相互廝殺長達數百年的戰爭最終以羅馬人的勝利告終;也是同一年,先知穆罕默德率領軍隊從麥地那出發,成功奪取了麥加城,隨後,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所有部落都被先知穆罕默德統一在真主的旗幟下。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繼承了穆罕默德的領導地位,成為第一任哈里發,即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公元633年,有著"真主之劍"之稱的穆斯林名將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帶領穆斯林軍隊,高舉"聖戰"的旗號,衝出了阿拉伯半島,同時向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發起了進攻,這就是伊斯蘭教征服運動的開端。

公元636年,阿拉伯軍隊先後擊敗東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主力,此後,新月沃地乃至埃及、波斯等地區先後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大敵當前,東羅馬帝國又將如何應對?

皇位更迭

席哈克略皇帝將奄奄一息的東羅馬帝國從波斯帝國的鐵蹄下拯救了出來,這樣一位鐵血君王在家務事上卻相當柔弱。皇帝有兩個兒子最有可能繼承皇位——前妻所生的長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e),以及現在的瑪蒂娜(Martina)皇后所生的次子赫拉克洛斯(Heraclonas)。皇位繼承問題成了皇帝最為頭疼的一件事。最終,他決定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共同繼承皇位。公元641年2月,席哈克略皇帝駕崩,君士坦丁和赫拉克洛斯作為共治皇帝同時加冕稱帝,共同統治整個帝國,即君士坦丁三世皇帝與席哈克略二世皇帝。

但僅僅只過了三四個月,君士坦丁三世便離奇去世了,瑪蒂娜和席哈克略二世皇帝成為最大的嫌疑人。瑪蒂娜素來不得人心,而君士坦丁三世又深受軍隊愛戴,軍隊隨即發動叛亂,席哈克略二世皇帝剛剛大權獨攬沒多久,就被趕下了皇位。席哈克略二世、太后瑪蒂娜以及瑪蒂娜的其他子嗣都被割去鼻子,流放羅德島,此後不知所終。

軍隊擁立君士坦丁三世的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君士坦斯繼位,即君士坦斯二世皇帝。儘管皇帝年幼,但他不僅得到了軍隊的支持,還得到元老院的保護和教導。帝國的貴族們都殷切希望他在長大後能像他的爺爺那樣,團結起所有羅馬人,同仇敵愾,抵禦阿拉伯人的入侵,甚至收復失地。

君士坦斯二世的統治

公元642年,埃及徹底淪陷;公元645年,東羅馬海軍奪回了埃及首府亞歷山大,但又很快失守了,此後東羅馬軍隊再沒能回到埃及。

公元647年,阿拉伯人入侵亞美尼亞;此後,阿拉伯人以亞美尼亞地區、敘利亞地區為跳板,不斷襲擊劫掠帝國的小亞細亞地區和東地中海的小島。

公元655年,二十五歲的皇帝親率帝國艦隊與阿拉伯艦隊展開決戰,但帝國慘敗,五百多艘戰艦被摧毀,皇帝本人更是差點被俘。對阿拉伯人而言,通往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海上通道已經暢通無阻,艦隊已經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奪下君士坦丁堡。

就在東羅馬命懸一線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刺殺挽救了東羅馬。

公元656年,哈里發奧斯曼遇刺身亡,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被選為下一任哈里發,但奧斯曼的侄子——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表示反對,他宣稱是阿里派人暗殺了前任哈里發奧斯曼,於是伊斯蘭世界的第一次內戰爆發了,而這給了東羅馬帝國以喘息之機。

君士坦斯二世皇帝先是於公元658年擊敗了斯拉夫人,緩解了後方壓力,又於公元659年阿拉伯帝國締結了和平條約;到了公元660年,他為了保證能將皇位順利傳給自己的兒子,又設法殺害了自己的弟弟狄奧多西。看起來皇帝已經走出了上次戰敗的陰影,開始重整旗鼓了,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公元660年,皇帝突然離開首都君士坦丁堡,前往西西里的敘拉古,但他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君士坦丁則作為共治皇帝留在了君士坦丁堡。皇帝這一舉動在君士坦丁堡引起了極大恐慌,人們紛紛傳言皇帝要遷都敘拉古,放棄君士坦丁堡。許多貴族、官員也紛紛準備西逃。

這次皇帝西逃的原因至今也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遷都敘拉古以躲開阿拉伯軍隊的鋒芒;另一種說法是皇帝殺害自己弟弟的做法激起了君士坦丁堡的民憤,這才躲到西西里去。

皇帝真實的心理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此後在義大利逗留了長達八年之久。在這八年間,遷都的謠言愈演愈烈,連伴隨皇帝左右的亞美尼亞裔將軍梅澤修斯都開始懷疑自己對皇帝的忠誠是否有意義——梅澤修斯的家鄉正被阿拉伯人蹂躪,但他的皇帝卻不敢與阿拉伯人對抗。公元668年,君士坦斯二世皇帝在浴室被人刺殺,義大利的軍隊順勢將梅澤修斯推上了皇位。

這場謀殺是不是梅澤修斯指使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當義大利發生叛亂的消息傳到君士坦丁堡後,君士坦斯二世的兒子君士坦丁已經宣布繼位,即君士坦丁四世皇帝,而新皇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討伐叛逆。義大利的叛軍所做的準備並不充分,這場叛亂僅僅只用了七個月就被平定了。

伍麥葉王朝

讓我們再將目光轉向阿拉伯帝國。

在阿拉伯帝國早期,由於先知穆罕默德逝世之時並沒有指定繼承人,因此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們決定通過選舉選出合適的領袖,先知的岳父伯克爾就這樣被選為先知的繼承人,即哈里發。後繼的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均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哈里發的,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阿拉伯帝國的"四大哈里發時期",或"神權共和時期"。

但在阿里當選哈里發後,前任哈里發奧斯曼的侄子,也是時任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提出反對,他宣稱是阿里派人暗殺了前任哈里發奧斯曼,於是伊斯蘭世界的第一次內戰爆發了。

如果僅從實力來看,穆阿維葉在內戰中是處於下風的,但在公元657年的隋芬之戰中,狡猾的穆阿維葉提出讓"真主裁決"誰應當成為哈里發,阿里接受了這一要求,而這引起了阿里陣營中主戰派的不滿。這些人反對通過裁決的方式決定哈里發的人選,因此當阿里決定接受裁決時,他們拋棄了阿里,組建了哈瓦利吉派,"哈瓦利吉"意為"出走者"。最終,雙方裁決的結果是"雙方均放棄哈里發職位",但內戰並沒有徹底結束。

面對真主發誓,穆阿維葉並不比我有謀略,但是他背信棄義而妄自作為,若不是我厭惡背信棄義,我肯定是眾人里最有謀略的人,但是一次背信棄義即一次犯罪,一次犯罪即一次叛教。

——哈里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公元661年,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殺身亡,穆阿維葉沒有了競爭對手,他隨後便宣布自己為新一任哈里發,即穆阿維葉一世。穆阿維葉一世將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定在大馬士革,並將自己的兒子葉齊德任命為自己的繼承人。此後,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伍麥葉王朝就此出現了。

圍攻君士坦丁堡

公元668年,剛剛繼位的君士坦丁四世皇帝正忙於鎮壓梅澤修斯的叛亂,而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新一輪攻勢。

公元669年,阿拉伯軍隊襲擊了迦太基和西西里;公元670年,阿拉伯軍隊攻占了西奇庫斯(Cyzicus),西奇庫斯位於馬爾馬拉海的東南海濱,距離君士坦丁堡僅有半日海程;公元672年,阿拉伯的艦隊占領了士麥那(Smyrna)等沿海城市,士麥那位於愛琴海東岸,是當時重要的貿易港口。現在,從敘利亞沿海前往君士坦丁堡的海路已被重新打通。公元674年,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一聲令下,上千艘戰艦揚帆啟程,一路北上,準備奪下君士坦丁堡,徹底打垮東羅馬帝國。

在阿拉伯人的瘋狂進攻下,君士坦丁四世選擇堅守君士坦丁堡。

他性格堅毅果敢,儘管繼位之時僅有17歲,但在他的父親先皇君士坦斯二世逃亡義大利後,他就已經開始參與管理帝國首都的軍政事務了。

面對阿拉伯帝國的進攻,君士坦丁四世首先整頓朝綱,將主和派和投降派官員統統清理掉,提拔重用主戰派官員,以此向國人宣告其誓死抗爭的決心。

其次,君士坦丁四世明白,君士坦丁堡被圍攻只是時間問題,而讓東羅馬的艦隊去阻擊阿拉伯的艦隊,那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他先在城內囤積大量糧草,做好長期堅守的準備,同時命令艦隊固守城池,並將一款剛研製出來的秘密武器裝備在艦船上。

從公元674年4月到9月,阿拉伯的艦隊不斷圍攻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的艦隊成功保衛住了城池和港口,阿拉伯人久攻不下,只好退守西奇庫斯。此後四年,阿拉伯的艦隊年年都會從西奇庫斯出發圍攻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堡依然屹立不倒。

海洋之火

公元678年,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調集了更多的艦船,準備在這一年夏季發動總攻,企圖畢其功於一役。面對前所未有的強敵,東羅馬人準備已久的秘密武器終於派上用場了。當阿拉伯的艦隊駛近君士坦丁堡城下,城上的弓箭手便立即放出帶火的弓箭,海面突然化為一片火海,頃刻間,無數戰艦被烈火吞噬。同時一些東羅馬的快船也開始包圍企圖逃跑的阿拉伯艦船,這些船上都裝備了噴火器,將那些想要逃跑的戰艦逐一點燃。

這件神秘的武器被東羅馬人稱為"海洋之火",被阿拉伯人稱為"希臘火",這次海戰就是希臘火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在此後的數百年,希臘火成為了所有與東羅馬為敵之國的夢魘。

此戰中倖存下來的幾十艘阿拉伯艦船放棄了之前奪取的西奇庫斯、士麥那等城,迅速南逃,但在奇里乞亞海域被東羅馬艦隊追上,再次遭到了希臘火的無情打擊,曾一度橫行於地中海的阿拉伯艦隊至此幾乎全軍覆沒。

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被徹底震驚了,他主動提出投降,與東羅馬簽訂了長達三十年的合約,並每年向東羅馬帝國進貢。得知阿拉伯人慘敗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也被震驚到了,這些酋長們、可汗們紛紛遣使至君士坦丁堡表示臣服。東羅馬帝國的輝煌前景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了!

王朝末日

這一次的勝利讓東羅馬帝國繼續得以存在,但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仍然是一個幻想。打破君士坦丁四世幻想的則是另一支遠道而來的遊牧民族——保加爾人。

保加爾人早在公元670年就進入了帝國境內,但當時的帝國對此無能為力。公元680年,在阿拉伯人的威脅告一段落後,君士坦丁四世皇帝領導了一場戰役來驅逐保加爾人,但這場戰役竟然意外地失敗了,最終皇帝只能承認了保加爾人的國家。於是,一個新的王國——保加利亞汗國(或"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就這樣在東羅馬帝國的土地上誕生了。這個國家在未來數百年中成為東羅馬的心腹大患。

公元682年,席哈克略王朝兄弟相殘的戲碼再度上演,為了保障自己兒子的繼承權,君士坦丁四世將自己的兩個弟弟剁去手腳。公元685年,君士坦丁四世皇帝駕崩,他的兒子順利繼位,即查士丁尼二世。

查士丁尼二世暴虐任性,又相當自負,自以為自己能重現查士丁尼大帝的豐功偉績,曾一度主動出擊進攻亞美尼亞地區的阿拉伯軍隊,但因為軍隊中的斯拉夫傭兵倒戈而失敗。皇帝還介入了基督教教義爭端,繼而引起教會不滿,以至於皇帝派使者去羅馬逮捕教皇。

公元695年,對查士丁尼二世心懷不滿的教、俗貴族聯合起來,發動政變。政變的發起者利昂提奧斯成為了新的皇帝,他將查士丁尼割去鼻子,流放到克里米亞半島。東羅馬帝國陷入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混亂。

混亂之治

公元698年,利昂提奧斯又被部下提比略推翻,提比略自立稱帝,即提比略三世皇帝,利昂提奧斯也被割去鼻子,關進了修道院;公元705年,流放在克里米亞的查士丁尼二世爭取到了保加利亞汗王的支持,返回君士坦丁堡,成功復辟。查士丁尼二世復辟後,殘忍處決了利昂提奧斯、提比略三世。但查士丁尼二世的統治依然不穩固,公元711年,他又被海軍將領菲利皮科斯推翻,菲利皮科斯自立稱帝,查士丁尼二世被殺,席哈克略王朝徹底滅亡。

但混亂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公元713年,菲利皮科斯又被奧普希金軍區將軍阿爾忒米俄斯推翻,阿爾忒米俄斯自立稱帝,即阿納斯塔修斯二世。菲利皮科斯被刺瞎雙眼,關進修道院,隨後病故。公元715年,奧普希金軍區再次發生叛亂,叛軍推翻了阿納斯塔修斯二世,擁立文官狄奧多西為帝,即狄奧多西三世。阿納斯塔修斯二世被關進了修道院。但好景不長,公元717年,狄奧多西三世被安納托利亞軍區將軍利奧推翻,利奧自立為帝,是為利奧三世,建立了伊蘇利亞王朝。至此,東羅馬帝國長期混亂才迎來了結束。


附:《從君士坦斯二世到查士丁尼二世的統治大事年表》



註:

圖3取自維基百科"Byzantine Empire under the Heraclian dynasty";

圖7取自維基百科"阿拉伯帝國"詞條;

圖8取自維基百科"君士坦丁堡城牆"詞條;


編輯:希羅

校對:二桿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