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樣|用兩張圖讓中國標準成為國際通用標準,這位80後太牛了

共青團新聞聯播 發佈 2020-01-07T12:04:29+00:00

主播君的話他,從一名一線繼電保護工,成長為首席工程師,出任IEC(國際電工委員會)TC95 AHG3中國鏡像組主席,在IEC國際會議上,用兩張圖讓中國標準成為國際通用標準。他是誰?陳昊:國際舞台上的80後電力專家80後工程師陳昊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主播君的話

他,從一名一線繼電保護工,成長為首席工程師,出任IEC(國際電工委員會)TC95 AHG3中國鏡像組主席,在IEC國際會議上,用兩張圖讓中國標準成為國際通用標準。他是誰?

陳昊:國際舞台上的80後電力專家

80後工程師陳昊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從一名一線繼電保護工,成長為首席工程師,出任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性電工標準化機構,負責有關電氣工程和電子工程領域中的國際標準化工作)TC95 AHG3中國鏡像組主席,在IEC國際會議上,他用兩張圖讓中國標準成為國際通用標準。

胖乎乎的陳昊看起來有點木訥,但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思維敏捷縝密。談及如何成長為國網公司系統內第一個繼電保護領域IEC中國專家,陳昊的答案是「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昊擁有專利60項,發表專業論文110篇,出版兩部專著,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理科生陳昊還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擁有南京市作協會員、中國音韻學研究會會員、中國象棋國家一級裁判等多個身份和頭銜。能文能武的他在單位有個綽號:「大師」。

陳昊的父親是電力工程師,他從小就對電力感興趣,在東南大學本碩博都讀的是電氣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國網江蘇公司成為一名一線繼電保護工。

陳昊很注重運用科技手段解決工作中的痛點。

一個輸變電設備的螺栓鬆了,工人要爬高將其擰緊,經常需要申請斷電、轉移負荷等一系列流程,不僅工作量繁重,還可能影響用戶用電。陳昊設計了一種的新型電動螺栓緊固裝置,一按開關就能快速而安全地擰緊螺栓。

一台數十斤的電力測試儀器需要人工搬運,上下樓梯時可能造成損壞。陳昊研發的變電站智能化檢修調試平台,自帶驅動和越障功能,可以實現變電站內平穩上樓、平地快速行進。

陳昊說:「我對科研是真心喜歡,我就是喜歡琢磨,碰到問題不解決就不舒服。」

科研工作需要膽大心細,精益求精。2016年,陳昊帶領項目團隊模擬斷路器底座螺絲鬆動故障,收集離線故障數據,為完善數據集的完備性,他提出加做4個螺絲同時鬆脫的振動試驗。廠家認為設備有可能傾覆,太危險。陳昊堅持認為這個實驗能更全面研究極端故障。他仔細布置了安全措施,預控了風險,完成了試驗。

這組數據新增了兩種斷路器故障類型判據,提升了7種相關斷路器故障類型判據的有效性。

「對於檢修員工來說,科研的實際應用比理論成果更具意義。」陳昊說,要根據工作中的問題積累,提高科研的實用性。

陳昊曾在IEC國際會議上一戰成名。IEC被譽為「電工領域的聯合國」。在全球電力市場,很多國家對電力設備的引進和使用,只認可IEC的標準。因此,每一次IEC會議不僅是一場技術的交流,更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2016年,陳昊成為IEC中國繼電保護領域特別工作組首席發言人。以前,這個領域長期由法國、瑞典等西方國家把控,對我國繼電保護設備出口有很大影響。

2018年4月,在挪威舉行的IEC智能站保護標準討論會議上,歐洲專家對中國現有的智能化變電站廣泛採用雙模擬數字方案提出質疑。雙方討論激烈,局勢逐漸被對方掌控。

情急之下,陳昊起身上前,在白板上畫了一張原理圖。並說出了一連串的數據:近10年來,中國建造了世界上95%的智能站,特高壓站在中國已經覆蓋了三分之二的國土,我們開展了800多次試驗,用雙手積累了比你們在實驗室里多得多的珍貴數據。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事實勝於雄辯,我們歡迎交流。

提出反駁意見的各國專家一時語塞,紛紛開始尋找圖中的破綻。之後,陳昊又胸有成竹地畫出了第二張圖,將公式、數據、圖表清晰地展現在各國專家面前。最終,西方專家不得不接受並認可中國標準,修改了IEC相關國際標準的定義。

2014年,國網江蘇檢修公司陳昊創新工作室成立,他帶領9名組員歷時9個多月,成功研製出了「變電站智能化檢修調試平台」。隨後,他又帶領該小組打造特高壓斷路器機械缺陷診斷系統,這項成果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空白,並於2015年在質量技術領域最高獎項——中國質量技術獎的評比中榮獲二等獎。

在團隊合作中,他喜歡挖掘和培養新人。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半以上的成員都是2014年入職的年輕員工。為了幫助更多年輕人實現工作價值,他在南京分部辦起了 「學堂」。在這裡,學員沒有專業之分,凡是對工作有益的思路、方法都可以展示。每次現場工作結束後,大家還會深入交流當天遇到的問題,並在第二天去現場驗證答案。

通過陳昊「堂文化」的薰陶和教導,學堂里的青年攻關團隊已完成16項科技創新項目,8人成為國網系統各級專家。

一線工作中積累的豐富經驗讓陳昊走上了國際大舞台,他多次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對電力行業相關領域技術方向起到了引導作用。

95後孔金蘭:「一萬小時」煉成記憶大師

54張被打亂順序的撲克牌,只用46.88秒就可以記下;1987個亂序數字,僅用一個小時就能成功背出……對95後女孩孔金蘭而言,記憶可以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行進。

「付出過了,努力過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對即將參加世界腦力錦標賽的學弟學妹,這位有著「世界記憶大師」稱號的大四學生分享著自己的記憶心法。

2019年11月15日,第二十八屆世界腦力錦標賽在武漢光谷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記憶大師們齊聚武漢,競爭世界記憶力領域的最高榮譽。22歲的孔金蘭看著在訓練室中奮鬥的學員們,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2017年暑假,本想利用假期做兼職的她,碰巧在湖北大學的校園裡看到了學校群腦記憶協會招短期助教的公告。「記憶還可以訓練?」她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便推掉了兼職,報名做了助教。

在接受助教培訓的時候,她第一次接觸到腦力記憶法。

訓練營老師給助教們布置了40個數字組合的記憶任務,孔金蘭花了幾個小時背下來,自以為背得很快。但看到別人僅用2分鐘就完成記憶時,她既驚訝又不甘。「我覺得我也可以做到。」

她開始向訓練營老師請教腦力記憶法,這種方法可以通過圖像、聯想、諧音等方式,把抽象的數字和圖塊轉化為形象的故事或者影像,最大化訓練自己的記憶能力。

「每次訓練我都沉浸其中,就像是遇到了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她決定放棄短暫兼職助教的身份,專心接受記憶訓練。

「一萬小時定律」指出,一個普通人想要成為某個陌生領域中的大師,至少要付出一萬小時的時間。

2017年7月,孔金蘭的「一萬小時」記憶大師之路開始了。每天的訓練過程充滿艱辛:一天連續9小時記憶,從清晨到夜晚。

訓練前3天,教練給了學員100個數字編碼去記憶。最初,孔金蘭找不到記憶心法的「感覺」,記的很多編碼都是錯誤的。她備受打擊,「當時在高壓狀態下,頭很脹,臉也是燙的,覺得十分煎熬。」

不服輸的她為了掌握訓練技巧,找來學長的教學視頻仔細觀摩。視頻里把記憶的方法分為「主動」和「被動」兩大類。「主動」的方法,是指根據物質屬性,通過擬人化等方式進行聯想記憶;「被動」的方法,是指找到一個受力點,承載圖像進行記憶。「看完視頻,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第二天,孔金蘭反覆實踐新習得的記憶方法,僅1天時間,就順利掌握了訓練訣竅。

「記憶數字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構建起自己的記憶宮殿。」孔金蘭介紹說,「這其實就相當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房間,記憶就是把數字組合轉化成房間裡的標誌物。」以「1」「0」「1」「6」這四個數字為例,兩兩分組,根據象形化的方法,「1」「0」這兩個數字可以被想像成為棒球;根據諧音的轉化方法,「1」「6」這兩個數字可以被聯想為石榴的意象,「此時,再根據數字聯結的方法,石榴和棒球同時被放在我記憶宮殿的牆角位置」。

為了給自己的記憶宮殿積累充足的標誌物,暑假期間,孔金蘭跑遍了武漢三鎮所有的大學,拍了將近1800個標誌物。

與此同時,她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每天記憶數字1000個,並進行兩輪5分鐘自測。「很多時候,一天要是完不成計劃,我連飯都吃不下。」

抽象圖形項目是世界腦力錦標賽的10個項目之一,主要考察人對於抽象圖形的記憶能力,選手可以通過對圖形的紋理和細節進行觀察,並根據圖形的這些特點進行數字編碼,從而轉化成數字的記憶。「這個項目很考驗形象思維,剛開始我很難熟練地掌握好它。」

那段時間,孔金蘭像「著了魔」,「早上背不完下午背,下午背不完晚上背,甚至吃飯的時候,都在一遍一遍地背數字」。

一點一點地訓練,一步一步地堅持。21天暑期集訓結束時,她已經可以在一分鐘內正確記憶240個無規則數字,達到了腦力記憶領域內的「准大師」標準。

轉眼到了2017年10月,備戰世錦賽成了孔金蘭生活的主旋律。越接近比賽,她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她每天奔走於三點一線:宿舍、食堂、訓練室。她待在訓練室的時間比睡覺時間還多。每次訓練時,屋子裡很安靜,「掉一根針在地上,都有可能被聽到」。

11月的武漢,夜晚寒風刺骨。每晚十點半,孔金蘭才會結束訓練。在回宿舍的路上,她頂著大風仍然不忘背數字,反思一天的訓練狀態,並規劃著第二天的訓練。每次她都是訓練室中最後走的那一批人。

高強度的訓練令她的大腦十分疲憊,只要回到寢室一沾枕頭就睡著了。她記得,訓練最瘋狂的時候,夢中都在記憶數字。

2017年12月,孔金蘭以30分鐘記憶1287個數字的成績打破了該項目的中國記錄,獲得「世界記憶大師」終生榮譽稱號。同一批訓練的人中,只有她最終榮獲此項榮譽。

回首這段經歷,孔金蘭覺得很意外。兩年前,她還是一個站在眾人前不敢開口講話、有些膽怯的女孩。她很高興能夠在大學裡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一路堅持。

「接下來,我還想在快速閱讀、思維導圖等記憶的實用方面拓寬學習的廣度,在記憶法的前沿領域上拓寬學習的深度。」孔金蘭說,記憶從未止步。

白一童:冰球隊唯一女隊員

見到白一童時是一個周六的晚上9點半,冰場上正在進行的是北京一零一中學和一所大學的訓練賽。白一童中途退場,從冰面上走來,被汗水浸濕的頭髮貼在額頭上,穿著整套裝備的她顯得非常高大威猛,臉上綻放的憨厚而燦爛的笑容還是帶著孩子特有的稚氣。

白一童是北京一零一中學初三學生。近日在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元旦篇節目中,作為這所學校冰球隊里唯一的女隊員,白一童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兩年隨著冬奧會進入「北京周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冰雪運動,其中的冰球項目以速度與技巧並重的獨特魅力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投身其中。這幾年學冰球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不過,與白一童年齡相仿的冰球愛好者還不是太多,尤其是練冰球的女孩更是少之又少。

白一童從4歲起開始接觸冰上運動,最初練的是花樣滑冰,七八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花滑隔壁冰面上正在進行的冰球訓練,「我覺得非常酷,便有了改練冰球的想法。」白一童說。

從此白一童便一發不可收拾。練冰球的女孩少,白一童一直跟著男孩一起練冰球,也是隊里「唯一的女隊員」。只要白一童上場,隊友就會給她最好的保護,但是冰球運動講究的是速度和力量,比賽是要看結果的,賽場上的衝撞在所難免,而「被保護得最好」的那一個往往會成為對決中被對手攻擊的重點。

白一童在校冰球隊的位置是左前鋒,主職是進攻,也要參與防守,「對手經常會搶我的球,我是隊里的承受傷害MAX。」白一童雲淡風輕地說。

這個過程在家長眼中就沒有這麼輕鬆了。「有一次比賽,我親眼看她被撞飛出去,那時候真的懷疑一個小姑娘是不是不該練這個。」白一童的爸爸說。

常年的訓練比賽,白一童對胳膊上腿上的淤青習以為常。不過,2019年8月,白一童卻因為受傷大哭了一場。

隨著學習冰球女孩數量的逐漸增多,2016年和2018年北京市和海淀區分別成立了青少年女子冰球隊,白一童作為多年的球場「老冰」也被招入其中。

2019年,白一童作為北京女隊的一員一直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備戰,在出征前的一次衝撞中她的右臂嚴重受傷。父母迅速把白一童送到醫院,醫生看到傷勢後說:「至少要休息一個月,球肯定不能打了。」

白一童的眼淚一下子就停不住了,醫生和父母都以為是傷得太嚴重,疼的。白一童說:「我當時真的沒有覺得胳膊有多疼,我是一聽不能參加比賽了急的。」

後來,作為隊里的中鋒白一童還是參加了這次比賽,上場時右臂纏上運動繃帶,下場之後再迅速戴上支具進行固定。

經過多年摔打,在00後白一童身上很難看到大城市女孩子的嬌氣,而是多了份堅毅。

「因為要分別參加校隊、區隊、市隊的訓練,以前我一周一共要有5個晚上上冰,現在升入初三減少了上冰次數,每周也要有3次,每次上冰訓練都至少要兩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在冰上,再加上陸訓半個小時。」白一童說,再加上路上的交通時間,很多時候訓練完到家都已經很晚了,還要完成當天的作業,確實比別人辛苦很多。

因為時間緊,白一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課堂上的聽課效率,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第一時間問老師,然後就是充分利用學校里的所有零散時間,課間和自習時間一分鐘都不浪費。

這麼辛苦,不少人問白一童後不後悔選擇了冰球,「從來不後悔」。白一童說,「因為冰球是團體項目,要速度技巧還要動腦想戰術,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團體項目大家要一起贏、一起拼、一起笑、一起哭。這種經歷太難得了。」

如今,白一童進入了備戰中考的另一個戰場。對白一童來說,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會丟棄對冰球的熱愛。在她內心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天能穿上國字頭的衣服代表國家參加比賽。

— End —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潤文 樊未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房雯璐 常浩宇 華中師範大學 趙葳

編輯|陳鳳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