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情深:家國情懷的別樣表達

南方日報 發佈 2020-01-07T12:56:02+00:00

南順僑領陳健江的荔枝園今年迎來豐收,工人們正在採摘荔枝。田人心 攝 馬達加斯加新任駐華大使羅班松·讓·路易(左)參加青年會的周日聚會。

南順僑領陳健江的荔枝園今年迎來豐收,工人們正在採摘荔枝。田人心 攝

馬達加斯加新任駐華大使羅班松·讓·路易(左)參加青年會的周日聚會。

盧浩能 攝

在剛剛過去的聖誕節和新年裡,一批批來自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等非洲國家的荔枝,如期走上了歐洲人的餐桌,為西方最重要的節日增添了許多團圓喜慶的氛圍。

200多年前,嶺南佳果荔枝漂洋過海,在非洲大地紮根成長,並日益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經濟作物,其中尤以馬達加斯加為盛。來自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發布的消息顯示,馬達加斯加為世界第五大荔枝產區,僅次於中國大陸、印度、越南和台灣。

荔枝情,家國情。荔枝在非洲的生長印記,與南順人在非洲的成長軌跡相似——離開祖國、紮根異鄉,頑強拼搏、嶄露頭角,並逐步走向更加寬廣的世界舞台。但就如荔枝的英文名litchi依然保持著鮮明的中文發音一樣,南順人無論在哪裡,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

▶「離支」入非

南順鄉親紮根異鄉結出碩果

「咔嚓!」陳健江擰緊剪刀用力一合,一根串著累累紅果的枝條應聲而落。

陳健江是居住在馬達加斯加港口城市塔馬塔夫的南順僑領。他所剪下來的紅果,就是荔枝。數年前,陳健江在城郊買下了一塊占地面積約180公頃的地塊,專門用來種荔枝。在遭受了兩個「小年」後,他的荔枝園在今年迎來了豐收。

「今年荔枝的品相不錯,但樹枝還得好好修剪。」一邊說著話,陳健江一邊仔細地查看樹木的生長情況,並再度擰緊了剪刀——又是「咔嚓」一聲,又一串荔枝離開了樹幹。

荔枝,本身就帶著離別的意味。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來自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把荔枝叫做「離支」,即離開枝丫的意思。

馬國的史料記載,離開原產國中國的荔枝,幾經漂泊,於1802年進入馬達加斯加,並陸續在模里西斯、南非、盧安達等國家生根發芽。

來自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發布的消息顯示,馬達加斯加為世界第五大荔枝產區,僅次於中國大陸、印度、越南和台灣。而位於馬國東海岸的港口城市塔馬塔夫,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運輸條件,都非常適合荔枝產業的發展壯大。這座城市的荔枝產量在馬國占比超過七成。每年10月底,荔枝紅透,第一艘載滿荔枝離開非洲駛往歐洲的大船,也總是從這裡出發。

塔馬塔夫,也是南順鄉親離開祖國登陸馬達加斯加的第一站。就在荔枝進入馬國後不久,第一批華人也在塔馬塔夫登陸,開啟異國謀生之路。

北京大學教授李安山表示,最早抵達馬達加斯加的華人名叫陳敖,是廣東順德沙滘人。在陳敖立穩腳跟之後,一批批南海、順德老鄉也陸續乘船而下,前往這個同樣長有嶺南佳果的國家尋求發展。

幾經磨難,在塔馬塔夫的南順鄉親如同荔枝樹般,深深地紮根在了馬國大地上。憑藉不懈的努力,許多南順人都在馬國的政商界嶄露頭角,並逐漸積累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在異國他鄉結出了累累碩果。

▶情如荔甜

華人華僑身在非洲心繫祖國

2019年11月29日的清晨,驟雨初歇,悶熱的塔馬塔夫有了幾絲清涼的味道,頭頂荔枝的非洲姑娘裊裊走過街道,準備到集市上去售賣這些還沾著雨水的鮮果。

在塔馬塔夫南順會館的新址——華僑總會禮堂里,3名非洲少女正在廚房忙碌,她們要把一筐筐荔枝的外殼逐個剝下,並把果肉放入鐵盤中。當天,禮堂承接了一場當地人的婚宴,這些晶瑩剔透的荔枝肉將作為婚宴的美食,供賓客們享用。

離開原產地中國的荔枝,在非洲栽種的歷史已經超過200年,並早已成為非洲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它的英文名litchi依然保留了鮮明的中文音調;而離開祖國的南順鄉親,在非洲的生活奮鬥歷程也接近200年,他們一代接一代地在非洲大地上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始終不忘的依然是故鄉——

抗日戰爭時期,包括南順會館在內的馬達加斯加各個僑團聚集在塔馬塔夫,協商捐款抗日事宜,並為此成立了劇社,在整個馬島巡迴演出籌集資金,支援祖國抗日。

新中國成立後,在模里西斯的華人華僑特別是年輕一代,時刻關注著祖國的成長與建設,他們以詩言志,與祖國同頻:「星光!星光!你像海燕一般的英勇,飛越在暴風雨的天空。天空布滿了黑暗,你要飛躍得更加英勇,衝破周遭的黑暗!」

1998年1月,中國與南非建交,此時包括南海僑商在內的粵港澳商人在南非已有1萬多人,他們成立了南非粵港澳總商會,並幫助籌建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得到了外交部的高度肯定……

「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細緻。」粵劇名伶紅線女的一曲《荔枝頌》,唱出了荔枝情深,也道出了無數非洲南海鄉親的心聲。

塔馬塔夫華僑總會副主任梁國輝,祖籍佛山南海,在馬國出生長大,會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身為「僑三代」,他堅持讓自己的子女都上華僑學校,並回中國讀大學,研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還曾多次帶他們去自己的南海老家。

梁國輝年事已高,他對自己的未來早已有打算。「我是一定要回南海的,落葉歸根,南海就是我的家。」梁國輝說。

▶佳果回甘

中非合作搭起「連心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1000多年前,荔枝就已經是令人傾心不已的美味佳果。而這一由唐代詩人杜牧寫下來的動人詩篇,也成就了荔枝中的佳品——妃子笑。

陳健江的荔枝園裡栽種的,就是妃子笑,它還是中馬兩國農業合作的成果。

數年前,來自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專家曾經受邀到馬達加斯加進行考察研究,他們也把最新的農業技術帶了過去,其中就包括妃子笑的栽種技術和培育方法。而陳健江的荔枝園,就是這一次中馬農業合作的見證者和試驗田。

如今,專家早已回國,而妃子笑則在馬國肥沃的大地上開花結果。「專家們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豐收的喜悅。」陳健江說,「今年的這一批妃子笑我不打算賣,我要送給我的親朋好友們一起分享。」

在非洲,來自中國的專家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妃子笑。

光是2019年10月,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海分院院長林純瑩就飛了兩趟加納。援非8年,這位南海女醫生已經給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從2011年開始,林純瑩就作為援非醫生往返在中國與加納之間。第一次援助持續兩年,其間她只回國了一次,但她母親的頭髮卻已經全白了。

親人的牽掛讓她歉疚,但是加納當地的病人情況更讓她放心不下:「身為一名心血管病專家,我在加納親眼看到了太多的患者,是因為醫療設備的不齊全、科室建設的不完善等原因而耽誤了治療,太可惜了!」

從2014年起,林純瑩開始推進「中加西非心臟合作項目」,為加納定向培養心內科醫生。如今,她所帶出來的弟子已經可以獨立操刀重大手術,還有人已經成為了加納首屈一指的心血管病醫生。這支由她一手培育的「帶不走」的醫療隊,正在加納當地不斷壯大。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的芬芳甘甜,讓人齒頰留香。而非洲所帶給南海警察黎倍君的回憶,也如同荔枝般美好。

現任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指揮中心指揮長的黎倍君,曾在2013年作為維和警察遠赴非洲賴比瑞亞執行任務,為期一年。在這個剛剛經歷完動盪的西非國家,黎倍君感受到的卻是非洲人對中國的信任與友好。「當地人對中國人特別親切!」黎倍君說,「我每一次走在街上,當地人都會爭著用中文『你好』來跟我打招呼!」

從農業合作到醫療援助,從民間交流到官方交往,在非洲大陸生生不息的荔枝,見證著一座座中非「連心橋」的搭建與應用。「中非合作是平等自願、互利共贏的合作,基礎非常牢靠。」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繼森說,「而且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合作的前景也將非常廣闊,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社會建設方面,都將迎來更多機遇。」

■對話

馬達加斯加新任駐華大使羅班松·讓·路易:

擬在佛山設立交流辦公室

增進馬國與廣東交流合作

「馬達加斯加當前正在大力推動工業化發展,希望加強『馬達製造』與『佛山製造』『廣東製造』的對接和合作,實現發展共贏。」馬達加斯加新任駐華大使羅班松·讓·路易說。羅班松2019年12月29日抵京履任,在出發前,他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接受了南方日報「尋訪全球南海會館」調研組專訪。

羅班松與中國淵源頗深,祖父來自廣東順德,他於1952年在首都塔那那利佛出生,為第三代華人。「岑信生」,是他的中文名。

「我對中國的印象很好。」在以駐華大使身份赴華之前,羅班松曾以馬達加斯加衛生部長身份到過甘肅考察醫療事業,曾回到故鄉尋根,也曾作為馬達加斯加代表團成員參加北京奧運會。如今,再度踏上祖父的故鄉,羅班松對中馬之間的交流合作抱有美好願景。

「包括佛山製造、廣東製造在內的中國產品,在馬達加斯加很暢銷,有著很高的美譽度。」羅班松提到,未來希望與故鄉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包括爭取在佛山設立交流辦公室,增進馬達加斯加與廣東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華字號」商品在馬國意味著友好

「我的祖父是順德樂從人,1917年來到馬達加斯加,父親1925年在馬國北部的城市出生。」羅班松的家族起源歷史與大多數馬國華人相似,祖輩自南順地區來到非洲東海岸的島國,從此落地生根。

「祖輩時常跟我提起,他們搭乘一艘來自中國的船,在印度洋上航行。」他的這一家族記憶,就是當年南順華僑漂洋過海經歷留下的歷史場景。

羅班松的父親繼承了華人的優良傳統。「我的父親在馬國做小商品生意,通過賣汽水、蠟燭、鞋油起家,在當時華人圈裡父親的生意做得比較好。」

父親為中馬混血兒,母親具有馬國與法國血統,這讓羅班松具有多元文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薰陶,更能以一種客觀的角度看待中國與華人,「南順華僑就與本地人相處得很融洽。」

在羅班松看來,無論是當年華人從事的商貿活動,還是如今中國製造的產品到來,這些「華字號」商品都意味著友好。「中國的商品價廉物美,對改善馬達加斯加國人生活很有幫助。」羅班松表示,中國正在幫助馬達加斯加,「中國也是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他國進行貿易往來,中馬兩國的關係很穩固。」

羅班松認為,中國對馬達加斯加的幫助,不僅體現在道路、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方面,也體現在深層次的人文交往等方面。比如,中國通過開展技術合作派遣專家組,在當地培訓了大批技術人員;邀請馬國官員赴華參加研修班和學歷學位教育,為馬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分享了中國發展經驗。

如今,羅班松成為馬達加斯加新任駐華大使,肩負起增進馬中交流的重任。「每次到中國都能感受到這裡的變化與發展。」他表示,希望馬達加斯加與中國能有更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希望馬國下一代的年輕人能夠有更多與中國交流的機會。

希望更多馬國產品遠銷中國

在馬達加斯加京城中華總會青年會的周日聚會上,老華僑吳礎禧特地在舊年曆上手繪了佛山五區的地圖,向華僑們介紹遠在萬里的故鄉。

在場的羅班松也認真地聽了介紹。羅班松說:「我曾多次到訪佛山、廣東,並專門進行過尋根之旅,感覺佛山是一座製造業發達的大城市。」他表示,希望馬達加斯加將來的發展能與佛山一樣快,更希望和佛山達成更密切的合作關係,比如在佛山設立交流辦公室,增進馬國與佛山、廣東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接過手繪的佛山地圖,羅班松翻到空白頁,現場畫出一幅馬達加斯加地圖。在地圖上,他標註出國內中部及沿海的一些鐵路位置。「鐵路建設對馬國經濟有很大的幫助,商品的流轉進出會大為方便,希望能得到中國的支持。」羅班松說,馬中兩國經貿合作前景廣闊,他對馬中之間的經濟合作抱有美好願景。

羅班松的願景就是從本國的發展方向出發的。新一屆馬達加斯加政府於今年推出了新施政綱領。其中包括了在工業化領域推廣「馬達製造」(Vitamalagasy)標誌,實施工業化計劃,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展銷;在農業領域提高糧食產量,支持國內外投資者投資農業相關領域,實施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等計劃;在基礎設施領域推進新建公路與國道修復工程,改進交通運輸服務;在衛生健康領域加強瘧疾等疾病防控工作。

「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我希望推進更多的馬國產業與廣東開展經貿合作,也希望看到更多的馬國產品在中國銷售。」羅班松表示,同時,也希望中國企業能在馬國健康發展,增進彼此交往。

事實上,經過中馬雙方共同努力,如今中國已成為馬達加斯加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國。2018年,中馬兩國之間的貿易額達到12.1億美元,建交以來增長了100倍。

馬達加斯加是第一批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非洲國家之一。當記者談起「一帶一路」時,不諳中文的羅班松聽到後也念起來,講出這個詞的漢語發音。羅班松表示,將推進馬達加斯加同「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對接,不斷促進兩國互惠互利。

■現場

40年風雨不改的青年會:

每個周日都是聚會日

「好波!」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京華小學的水泥操場上,傳來一陣陣用粵語發出的歡呼聲。一群年輕人正在打籃球,只見一人大步向前,舉手投籃,球在空中劃出了一個優美的弧線,然後就進入籃筐。

對於南海鄉親杜建威和倫永坤來說,這樣充滿活力的畫面,他倆幾乎在每個星期日都會看到,甚至也會是這個畫面中的活躍分子——每個周日,都是他們的聚會日。

他們,指的是馬達加斯加京城中華總會青年會的成員們。40年前,一群在馬達加斯加的青年華僑們自發成立了這樣一個協會,他們大多祖籍廣東南海和順德,父輩們不乏是南順會館的會員。

從成立之日起,會員們就約定每個周日都舉行一次聚會,由青年會的會員們輪流做東,地點大部分時間都設在京華小學裡。40年風雨不改,聚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包括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以及新任的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羅班松·讓·路易都曾來參加。

2019年12月初,南方日報「尋訪全球南海會館」調研組來到馬國,受邀參與了一次青年會的活動。當天做東的,剛好是杜建威和倫永坤兩人。上世紀90年代初,他倆先後從佛山南海來到馬國打拚,在異國成了情深義重的好兄弟。

當天一大早,杜建威和倫永坤就分工合作,一個人去拿燒雞,另一個去拿燒乳豬——這是早就已經下訂、請當地粵菜師傅做的地道美食,也是這一次聚餐的「硬菜」。

提著雞、端著豬,杜建威和倫永坤分頭開車到京華小學會合。此時,操場上已經有人在打籃球、打排球,而操場旁用鐵皮搭建起來的棚房裡,一張張長方桌已經鋪上了淡紫色的桌布,桌上擺好了透明的玻璃杯,還有銀色的叉子和金色的餐盤。房間的一角,還有人支起桌子打麻將,搓牌聲和夾帶著粵語的笑聲此起彼伏。

雖說是青年會的聚會,但是不少人的面孔卻並不年輕。「很多中年人、老年人都會來。」杜建威說,「他們當年是青年,在這裡拍拖(粵語,指談戀愛),成家後又帶著兒女們參加,到現在他們老了,就帶著孫兒來參加。」

如果說南順會館等華人僑團更多的是出於抱團取暖、社會交往等需求聚在一起,那麼青年會更多的則是承擔了一種「社區組織」的功能——除了像杜建威和倫永坤這樣獨自闖蕩異國他鄉的南海人之外,青年會的大部分會員都是「僑二代」,他們的父輩在馬國已經安了家,相比起父輩講究的忠和義,到了他們這一代,更需要的是具體入微的交流,他們更希望能夠在一種平等寬鬆的環境中揮灑汗水、收穫歡樂、結交朋友。

如同杜建威所言,青年會能夠40年持續舉辦周日聚會的原因,就在於它對友誼的珍惜和珍重。「大家都是平等的,輪流做東,不分你我,有錢的就多出點錢,有力的就多出點力,至緊要在一起開開心心。」他說。

「飲勝(粵語,指乾杯)!」不一會兒,已經斬成塊的燒雞和燒乳豬陸續從廚房裡端了出來,分派至每一張長桌上,玩牌的、玩球的人們都陸陸續續地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同時往自己的杯子裡倒滿飲料,舉杯慶賀。

撰文:羅瓊 盧浩能 田人心

統籌:葉能軍 趙進

策劃:何又華 林煥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