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有七個兒子,為何卻偏偏傳位給年僅十歲的幼子?原因很簡單

流雲天下 發佈 2020-01-07T13:06:23+00:00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在位二十四年的東吳大帝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此之前的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已經立最小的兒子年僅8歲的孫亮為太子,這是孫權第三次冊立太子,所以孫權病逝後年僅10歲的孫亮登基為帝。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在位二十四年的東吳大帝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此之前的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已經立最小的兒子年僅8歲的孫亮為太子,這是孫權第三次冊立太子,所以孫權病逝後年僅10歲的孫亮登基為帝。

可是孫權有七個兒子,而且他不可能不清楚歷史上幼帝登基的種種弊端,可是為何卻偏偏還要傳位給年僅十歲的幼子?原因其實很簡單。

先來看看孫權臨終前其七個兒子的情況:長子孫登生於209年(孫權向關羽求親就是為孫登求的),229年孫權稱帝之時就冊立孫登為太子,20歲的孫登風華正茂,正史上對他讚譽不少,比如陳壽在《三國志》中就點評孫登:"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

事實上孫登也確實是一位合格的太子,他多次勸諫孫策,處理政務也是井井有條,可惜孫登卻英年早逝,赤烏四年(241年)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孫權為之悲痛不已,在詔書中提到:"國喪明嫡,百姓何福!"

孫權次子孫慮生於213年,不過去世得更早,232年年僅20歲的孫慮去世。

242年孫登去世一年後孫權立當時最年長的三子孫和為太子,不過此時的孫權已經是年逾60歲的老人了,從重立太子的那一刻起孫權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就反覆無常,原因就在於他對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一樣寵愛,在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不久又封孫霸為魯王。

孫霸一方面深受孫權寵愛,另外一方面他和更受孫權寵愛的全公主孫魯班結成同盟試圖謀奪孫和太子之位,這就是對東吳後期政局有深遠影響的"二宮之爭",在奪嫡之爭中群臣紛紛站隊,比如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等重臣支持太子孫和,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人則支持魯王孫霸。

「二宮之爭」的最終結局是兩敗俱傷: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並賜死魯王孫霸,如此一來太子之位就只有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七子孫亮三人可爭了,

那為何孫權捨棄年長的五子和六子,卻立年僅8歲的孫亮為太子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孫權後宮之爭了。

《三國志-吳書五-嬪妃傳》中為孫權的六位夫人立傳,分別是謝夫人、徐夫人、步夫人(皇后步練師)、王夫人(大懿王皇后)、王夫人(敬懷王皇后)、潘夫人(潘皇后),其中生有二女孫魯班和孫魯育的步夫人、生有孫和的王夫人(大懿王皇后)以及生有孫亮的潘夫人(潘皇后)最為受寵;除此之外還有好幾位未立傳的嬪妃,比如孫霸生母謝姬、孫奮生母仲姬以及袁術之女袁夫人等等。

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七子孫亮三個太子候選人當中,孫亮生母潘夫人最為受寵(當時同樣受寵的步夫人和王夫人已經去世),史稱潘淑潘夫人貌若天仙,有江東絕色之稱,孫權對她寵愛有加,從孫魯班的例子可以看出孫權愛屋及烏,母妃受寵皇子皇女也一樣受寵。

孫奮生母仲姬地位不如潘夫人(兩漢三國時期,夫人的等級比姬高多了),孫休生母王夫人(敬懷王皇后)雖然和潘夫人等級一樣,但遠沒有潘夫人受寵,所以年老有點昏庸的孫權選幼子孫亮為太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孫權臨終前他的七個兒子之中,一個被廢,一個被賜死,兩個早逝,最小的孫亮當了皇帝。

不得不說,"二宮之爭"和孫權立年幼的孫亮為太子為東吳後期動亂不已埋下了禍根,幼帝登基往往會導致後宮干政或權臣擅權專政,果然孫權一死大權先後落入諸葛恪和孫綝之手,最後不僅孫亮被廢,五大託孤大臣也幾乎無一善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