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真的是我們進化過程中的低等生物嗎?

高廣銀 發佈 2020-01-20T13:49:05+00:00

魚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是一種有智慧的生物,它們有自己的豐富感情,也有自己的生活,所以過年殺魚的時候,我們要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眼前的這個生物。

在我們的生物課本里,通常把魚當做一種低等級動物,實際上魚類有種多樣發達的感覺器官,能感知到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們發達的神經能夠感受到外來的痛苦,同時也有自己的學習能力。魚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是一種有智慧的生物,它們有自己的豐富感情,也有自己的生活,所以過年殺魚的時候,我們要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眼前的這個生物。


通常我們對於魚的認識都是,這種魚能不能吃,這種魚好不好吃。貌似魚類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食用價值,魚除了吃以外,我們通常當做觀賞的對象,把它們放在水箱裡或者水族館裡。

在我們生物課本中,也會把魚當做進化鏈中非常原始的生物,認為它們在幾億年前,就停止了進化,而且它們還是低等級的冷血動物。



我們通常認為人類有豐富的感情,首先源於人類有著豐富的感知器官,那麼魚類有沒有豐富的感知能力呢?我們日常在吃魚的時候,魚會不會感覺到痛呢?

其實所有的生物都能夠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包括魚,魚類能夠通過視力器官,聽力器官,嗅覺器官以及味覺器官來感知這個世界。



魚的視覺

絕大多數魚都擁有眼睛,之前人們認為魚只能夠看清眼前1米內的東西,其實魚類在水下,和我們在陸地上看到的一樣清晰。而且魚類還通過其他方式來拓寬自己的視野,比如比目魚,他們通過發達的眼部肌肉,兩隻眼睛可以往不同方向轉動,同時可以擁有兩個視野。而生活在中南美洲的四眼魚,它們擁有分區的視網膜,它們的眼睛上半部分擁有空氣的視覺,下半部分則能夠擁有水中的視野,所以四目魚在水中覓食的時候,能夠同時防範水中和空氣中的威脅。


有些魚為了讓自己在水中能夠看得更清楚,還會在眼睛上增加很多的技能,比如劍魚,為了讓自己能夠在深海當中看得更清楚,會給自己的眼睛增加溫度,利用眼部的肌肉產生熱量,劍魚眼睛的溫度要比周圍水溫高出1~6度。這讓它們在追捕獵物的時候,反應能力更強。而那些喜歡夜間捕食的鯊魚,它們在視網膜上進化了一層能夠反光的細胞組織,增加在夜間的視力。



其實對於色彩的感知,魚類是要遠超過我們人類,科學家們發現,大多數現代硬骨魚都能夠擁有四色視覺,而我們人類是三色生物,所有的色彩都是三色混合而成的,顯然魚類色彩要比我們豐富很多。



魚類聽覺

魚類還擁有聽覺器官,科學家在之前一直認為魚類是聽不到任何聲音的,因為他們觀察不到魚類的耳朵。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奧地利生物學家卡爾·馮·弗里施,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魚類的聽覺。在他的實驗里,他用了一條失明的鰱魚,然後口哨聲來訓練鰱魚的進食,6天之後他驚奇地發現,只要他一吹口哨,鰱魚就會游過來,等待餵食。



魚類不僅有聽覺,而且聽覺比人類發達很多。我們人類能聽到的頻率是20~20000赫茲,低於20赫茲的我們稱之為次聲波,高於2萬赫茲的我們稱之為超聲波,次聲波和超聲波,我們都是聽不到的,但是魚類卻可以聽到。

比如鱈魚能夠聽到1赫茲的次聲波,而美洲西鯡魚則可以聽到18萬赫茲的超聲波。哈佛大學艾娃·蔡斯教授,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魚類不僅能夠聽到複雜的聲音,而且還能區分出藍調音樂以及古典音樂,可以說是音樂的鑑賞家。



魚類的其他感知器官

通常我們認為魚是通過它們的鰓來呼吸的,那麼它們的鼻子也就沒有用處了。實際上魚的鼻孔是由嗅覺上皮組織的好幾層細胞構成的,不承擔呼吸的作用,只能用來聞氣味。氣味對魚來說非常重要,那些鰻魚和鮭魚能夠回到家鄉去產卵,憑藉的就是能夠嗅出家鄉水的味道,然後根據這個氣味由弱變強,一步一步回溯回去。



魚和我們人類一樣,同樣也有味覺,而且也是通過舌頭來感知的。魚類舌頭上的味蕾非常多,它們依靠這些味蕾分辨這些食物是否是自己所喜歡的。我們在餵魚的時候會發現,魚不但能夠分辨出食物的味道,而且不同魚對於食物還非常挑剔。



魚類除了擁有我們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以及味覺,它們還能夠感知到地球的磁場。鮭魚能夠不遠萬里回到家鄉,除了依靠自己的嗅覺以外,還能夠感受到地球磁場,它們通過鮭魚細胞里的磁極晶體,感受到身邊磁場的變化,讓它們能夠分辨方向。



魚類除了能夠擁有單獨的感知器官,同時它們還擁有群體導航的能力,比如鯡魚、金槍魚、鰹魚等,都能夠整齊劃一保持同步,甚至在黑暗中也能彼此協同。這都是因為魚類身體兩側有特殊的側線,這些側線類似於聲波系統,遊動的時候,能夠讓彼此身體接觸,而且彼此之間可以傳遞信號。

魚類不但有複雜的感知能力,而且還擁有我們人類所沒有磁感應,以及豐富色彩的感知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魚類的感知能力要比我們人類要強。可是為什麼我們認定魚是一種低等生物呢?他們不是不能感受,而是它們的大腦不發達。



魚類真的「傻」嗎

魚類既然有這麼複雜的感知器官,那麼這些魚類有複雜的情緒嗎?很多科學家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魚能感覺到疼痛嗎?還是說魚類能感覺到疼痛,它們選擇了刻意迴避。

在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需要和周圍的環境進行互動,把大量的外界信息輸入到大腦中,如果輸入的信息量過大,會造成大腦的負載過大,對大腦來說是一場災難,所以很多動物會刻意忽略一些信息,來降低大腦的負荷。



但是自然界中,危險是無處不在的,那麼到底是哪條信息才是預警信息呢?萬一我們忽略了那些危險信息怎麼辦,是否意味著滅頂之災。所以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物理刺激,會激活相應的感覺器官。那些比較強烈的刺激,會激活特定的感覺器官,讓身體感受到危險處境,做出相應的反應。其中疼痛就是這樣一種非常重要的傷害性感受。它是動物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那麼魚類有沒有這種自我防禦的疼痛呢?在過去很多年,科學家都普遍認為,魚類是沒有痛覺的,這來源於魚的大腦結構,痛神經主要來源於大腦的新皮質,而魚類是沒有的。顯然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鳥類同樣沒有新皮質,但是鳥類卻有疼痛感覺。



對於魚是否有疼痛感,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兩位美國魚類生物學家用虹鱒魚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對鱒魚進行了深度麻醉和解剖,在它們的面部神經中發現了三叉神經。三叉神經是能傳遞疼痛的神經,科學家把它稱之為疼痛感受器。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魚類身上發現了疼痛神經。

就算是魚類擁有了傳遞疼痛的生理結構,也不能說明魚類能夠感受到疼痛,萬一魚類對於外界疼痛刺激只是基於條件反射呢?科研人員在接下來的實驗里發現,魚類處在疼痛感覺當中的時候,認知能力會下降,會出現平時不一樣的行為。而當實驗人員在魚身上注射一些止痛效果的藥物的時候,魚類這些症狀就消失了。現在我們可以確定,魚類不但能感受到疼痛,而且還會有意識迴避這些痛苦。



那麼魚類有沒有情緒呢?人類的情緒是由身體多巴胺來傳導的,它能夠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大腦,都會分泌這種激素。而在魚類大腦當中也發現了這種激素,因此科學家們推測,魚類和我們人類一樣,是有情緒的。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在魚類體內,發現了功能相似的催產素,催產素也是一種激素,它能夠調節人類在不同社交環境下的一些行為。



同時還發現魚類大腦里有海馬體,海馬體和學習能力相關的,當這些海馬體被破壞的時候,對魚類的學習能力影響也非常大。比如有種叫深蝦虎魚的魚,在退潮時喜歡待在靠近海岸的水窪里。因為這裡的水相對溫暖,有不少美味的食物。但有利就有弊,這裡也容易被鳥類捕食者發現。所以遇到危險時,它們就需要跳到旁邊的水窪里逃生。所以,深蝦虎魚會在滿潮時,一邊游泳一邊記住低洼地勢的分布,提前在腦海中繪製一幅逃生路線圖。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這種繪圖能力是人類獨有的。


結束語

因此魚類不僅有豐富的感覺器官,他們對於外界的感知能力要遠超過我們人類,除了具備我們人類感知器官,它們還擁有超常的視覺以及神秘的磁場感應能力。因此我們人類並不比魚類高貴,魚類和我們一樣是一種智慧生物,它們也擁有著豐富的情感以及生活需求。

關鍵字: